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小学学科德育渗透指导意见
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渗透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济南市教学研究室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坚持“教好教会、学好学会”的教育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德育工作中主渠道的作用,根据我市教学工作实际,就小学学科教学进一步加强德育渗透,制订指导意见如下。一、重要意义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学科教学中加强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是在各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遵循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必然要求。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科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真正成为育人的过程。多年来,我市小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适应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以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加强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系统工程,特别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全面、和谐、均衡的发展。在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利用教材、课堂、活动等课程资源自觉实施,积极渗透,力求潜移默化、点滴浸润,自觉体现教书育人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新突破。二、培养目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学科教学必须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了学科德育的价值,把育人放在首位。教学中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育人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不断深化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科教育教学中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增强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明素养、遵纪守法意识、健康心理品质为重点,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目标是:1.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和传统,了解我党领导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2.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祖国的发展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肩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4.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自信勇敢、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5.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三、基本原则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学要中遵循基本规律,积极探索实现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切实将党和国家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体现到学科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在学科教学中要把握以下原则:1、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规范,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要准确无误,方法科学,能体现本学科的特点,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认知规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将思想品德教育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劳动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和掌握正确的观点、原理和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坚持示范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是课堂中德育的渗透者,也是学生道德学习的生动教材。教师本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境界、理想信念、处事哲学、待人方式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道德的楷模,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学科德育渗透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要帮助学生自觉地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去体验生活、培育品德。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的交流。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服其理”,继而对教师的指导产生积极的心理定势,将教师的教育和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行动,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3、坚持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德育的渗透要以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为德育渗透的主要源泉。教学中要主动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努力创设内容新、方法活、形式多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教学内容中感受学习的趣味。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内容应及时将新鲜、实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带入课堂,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达到知行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坚持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4、坚持针对性与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德育渗透应根据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范围、性质的不同,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准确地发掘教材内蕴的教育因素。在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特点、个性品质及道德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围绕培养目标,注意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和提升。5、坚持实践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德育渗透应多元、全面、广泛地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成长空间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采取多种方式并用,多条渠道并开,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灵活性,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在“做”“考察”“调查”“服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总之,学科德育渗透应做到目的明确,把握分寸,不能忽略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得本末倒置,不应生硬灌输的,而应是如春风化雨般润泽学生的生命灵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的,为其人生的健康、持续发展而悄然发挥促进作用的,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卓有成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四、方法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其基本方法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目标与中教学内容渗透。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德育渗透的侧重点也各自不同。各学科教师要深入解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深入研究教材与学生发展、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确立明确的德育渗透的目标,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二者水乳交融,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2.在班级管理与学生行为习惯中渗透。学科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努力营造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和积极向上学习氛围;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抓住德育渗透的契机,实施即时性的德育渗透,从而以点带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3.在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渗透。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渠道,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各学科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主要有阅读、交流、参观、访问、调查、统计、实验操作、劳动体验等等。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感悟生活、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学会做人,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科学设计学习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各学科课程综合性日益凸显,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实践活动的主题性和系列性使得德育效果延续下去。因此,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能够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建构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细微地观察生活、融入社会、感悟责任,进而实现社会性发展。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拓展作业,如主题演讲、征文、小专题研究、自制学具、手抄报、学科知识竞赛等多样的作业形式,通过这些有趣的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尊重欣赏他人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4.在多元评价与作业批改中渗透。有效的教育教学评价应是顺应儿童的天性,把学生当作独特的生命个体,唤醒他们的道德生命。为此,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力求多元,使评价更加关注的学生全面发展,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诊断和调节、强化和教育功能。作业不仅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落实,更隐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从学生的作业中可见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活动、行为习惯、道德判断等状况。教师可捕捉这些信息,利用作业批改、批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5.在学科社团活动中渗透。利用社团活动渗透德育是一个很有力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扩展知识视野,开发智慧才能,增强学生体质和审美情趣,以多样化方式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感受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总之,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有其特点与功能,学校、教师应全面利用各种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使其更好地发挥德育途径的整体功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德育渗透的写照,在学科渗透德育中要重视“润”,只有“润物无声”才能达到教者有意,教育无痕的效果。五、组织领导学科德育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研部门、各学校要加强领导,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不断探索、总结有效的学科渗透的方法途径,发挥其教育的功能1.教研部门要建立管理机制,确保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1)建立较为明确和便于操作的学科德育渗透的目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机制,帮助广大教师更加明确德育渗透的目
本文标题:小学学科德育渗透指导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1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