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13收入分配与贫困13.1收入分配类型与测度13.2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13.3发展中国家的贫困13.4增长与分配战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同等地享受到增长带来的好处吗?在发展中国家,较低人均收入与收入分配高度不平等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大量的贫困人口和严重的贫困问题。13.1收入分配类型与测度一、收入分配有两种类型:功能性的(functional)收入分配和个人的(personal)收入分配。功能性收入分配是价格论的一部分,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涉及到道德层面,而只是与效率有关。领域功能性收入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传统上指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之间的分配。(一)功能性收入分配概念内涵微观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收入(或价格)决定于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均衡点。(二)个人收入分配大凡讨论收入分配问题,基本上都是涉及到个人的收入分配问题,即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中所占有的份额:占有的社会财富较少,就说该成员较穷;占有的社会财富较多,就说该成员较富,涉及的主要不是经济效率而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是由功能性收入分配演变而来。第一组箭头表示生产过程产生的要素收入分配,即功能性收入分配。第二组箭头表示生产要素的收入,是如何转移到家庭,从而形成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的。要素收入的流向及其大小取决于家庭是否拥有这一要素、拥有多少,以及要素价格。政府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取得平衡个人拥有资源不同,得到的收入和财富不一样,会有一个累积性效应,即掌握资源多的人获得的收入和财富将会越来越多,掌握资源少的人获得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问题从整个社会来讲,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均,后果就会出现阶级和集团分裂,产生阶级仇恨和对抗,就会变得不安宁和不稳定。解决方案政府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社会稳定的维护者,有责任不让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但收入完全均等不是一个好社会,平均主义会挫伤积极性,鼓励懒惰行为,导致效率下降,也是不可取的。进一步问题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分配不均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二、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一)洛伦茨曲线(1905年)将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匿名准则),将人口累积百分比(人口比例准则)和收入累积百分比(相对收入准则)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茨曲线,表示每一个百分比人口所获得的相应百分比收入。(二)基尼系数(1912年)洛伦茨曲线比较直观,能够较好地满足度量收入分配的四个准则;优点如果两条洛伦茨曲线相交,则很难判断哪条曲线不平等程度更高。缺陷解决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与两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而得到。公式表示为:G=A/(A+B)基尼系数值大小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系数值越大,表示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大。分配高度不平等的国家的基尼系数通常在0.5和0.7之间,收入较为平等的国家在0.2和0.35之间。13.2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是如何变化的呢?规律性?库兹涅茨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一、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1955年)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规律的假说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贫穷),收入分配较为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富裕),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横轴表示人均GNP,纵轴表示基尼系数。倒U型曲线表示,当收入水平上升时,基尼系数首先增大(收入差距扩大),当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基尼系数达到最大后开始逐渐变小。定义图示库兹涅茨假说得到如下一些理论支持在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之前,两个部门的收入差距将会不断扩大。发展初期(1)贫穷国家的二元经济显著在现代工业部门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发展较快行业工资水平上升快,发展较慢行业工资水平上升慢,工业部门内部收入差别扩大,可能比农业部门内部更严重。存在地区不平衡,发展较快地区比较慢地区收入差别越来越大。二元经济逐渐消失,农业部门象工业部门一样现代化,落后地区也开始赶上发达地区,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发展后期国家以增长为主要目标,鼓励自由竞争和资本积累,结果是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趋于恶化。教育普及,教育程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能差异缩小,生产率和工资水平提高,劳动者之间工资差别缩小;发展初期如果两极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会变得尖锐。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不均程度。国家有能力采取一些措施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经济地位。(2)增长目标的转变发展后期同时,财产收入份额趋于下降,劳动收入比财产收入更重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趋于改善。国家的政权往往掌握在富裕阶级的手里,制定的方针政策必然有利于富人阶级而不利于穷人阶级。一般民众教育水平提高,参政议政意识增强,能组织起来形成抗衡集团,如成立工会和农民协会等,以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经济权益,迫使政府当局采取一些有利于低收入阶层的政策和资本家在增加工资方面作出让步,结果导致收入差别的缩小。发展初期民主化进程发展后期二、倒U型假说的检验他从英、美、德等18个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中得出,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经历了一个先恶化而后改善的过程。倒U型曲线在英国经历100年,在美国和德国经历60-70年。概况纵向暗含假设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当于一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把倒U型现象由动态历史过程转化为静态国别比较。对倒U型假说的实证分析主要是利用截面资料进行,即对同期不同收入的国家进行比较。假设措施(1)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一般比发达国家更不平等;截面研究一般都支持了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2)最贫穷国家的收入分配比较为贫穷国家要平等一些;(3)收入不平等最严重的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否定库兹涅茨假说的倾向发展计划署在1996年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日本和东亚都是公平发展形式的先驱者联合国中国、马来西亚和毛里求斯最近也在走日本和东亚道路中国经验中国从1978年改革以来收入差别的确呈扩大趋势从1978到2009年,收入不平等扩大,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证明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中国城乡和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变化趋势00.10.20.30.40.5年份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农村城镇全国中国收入差别持续扩大的理论观点(1)经济改革或制度变迁论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变动表现为“倒U曲线”,但不能只用库兹涅茨倒U假说解释,因为库氏假说是增长型,而中国还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2)城市化发展偏好论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周期性变化主要源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地方政府城市倾向政策。(3)不当管理和政策论宏观经济政策不平衡,不同地区、行业及所有制之间分配不公;国有资本产权约束软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并为少数人牟取;非市场化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双轨体制,导致少数人暴富;对非法收入查处不严、打击不力,引发了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再分配领域税收、公共支出政策对个人收入调控没有充分发挥。13.3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发达国家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相对贫困贫困问题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既有相对贫困,也有大量绝对贫困一、贫困概念与分布特征(一)贫困的界定与贫困线确定世界银行把贫困定义为“不能达到最低的生活水准”最低收入阶层被称为是相对贫困人口,是相对于中等和高收入阶层而言。绝对贫困如果一个人或家庭消费低于某个最低标准,就被定义为贫困者。贫困人口与最低收入阶层不是一回事相对贫困人口比例可能很大,但绝对贫困人口比例很小;富国相对贫困人口比例可能很大,但绝对贫困人口比例甚至更大。穷国世界银行不是把家庭收入和支出,而是把实际消费作为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最低生活水准确定世界各地贫困率情况1981年1990年2005年贫困人口(百万)占总人口比重(%)贫困人口(百万)占总人口比重(%)贫困人口(百万)占总人口比重(%)东亚和太平洋107277.787354.731616.8中国83584.068360.220815.9欧洲和中亚71.792.0173.7拉美和加勒比4712.95011.3458.2中东和北非147.9104.3113.6南亚54859.457951.759640.3撒哈拉以南非洲21153.429757.638850.9合计190046.7181841.7137425.2按照世界银行2005年调整的日均1.25美元消费的贫困线。(二)贫困的分布特征家庭规模与贫困家庭规模大,抚养小孩多,人均收入少,容易陷入贫困贫困的灾难过多地落在青少年,难以得到足够营养和教育,成年后也难以摆脱贫困。农村贫困程度比城市要高得多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福利指标看,婴儿死亡率、安全饮用水,城市比农村要好贫困家庭通常缺乏基本的生产性资产资产缺乏与贫困收入波动性极大,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和宏观经济波动的伤害。农村贫困家庭几乎都是无地或少地城市贫困家庭普遍表现为自我雇佣或打工女性占贫困人口的大部分性别与贫困二、贫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物质缺乏,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造成人际交往中的不体面,失去对未来的希望。人道主义的因素收入分配不平等对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影响,对于贫困的影响也是适用的。贫困是较低人均收入及分配不平等产物贫困作用于储蓄、投资和政治稳定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由贫困所带来的营养不良、健康受损,从而造成的对劳动能力、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另一个方面间接的影响三、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与减贫成就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中国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6亿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减少了90%以上。按照国际贫困线每人每天生活费1.25美元世界银行估计中国贫困人口由1981年8.35亿下降到2005年2.08亿,贫困率从84%下降到15.9%,贫困人口减少了四分之三。中国减贫取得成就的原因首先,持续经济高增长是减少贫困人口的基础。其次,中国政府扶贫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减少了贫困人口。政府的扶贫意愿日益强烈,扶贫投入也逐步增加。此外,为了保护农民利益,调整农业政策,逐步提高和放开农产品收购价格。经济增长减贫效应递减的原因首先贫困人口不断减少,贫困就越来越向那些长期疾病人口、残疾人口,以及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口集中。这些人口由于劳动能力的缺乏,经济增长难以进一步发挥其减贫效应。第二人均收入(消费)的增长速度慢于人均GDP增长。最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扩大。基尼系数的扩大,使穷人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好处远远少于富人,从而降低经济增长在减少贫困方面的积极作用。还需要加大中央政府的扶贫投入;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同步或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需要采取一些财政、金融等经济措施,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四、对贫困概念的进一步讨论一是宏观贫困,即从整体角度来看待贫困例如,国家贫困,地区贫困,农村贫困,城市贫困等低收入国家的贫穷只有通过实现工业化才能消除。(一)宏观贫困与微观贫困二是微观贫困,个体意义的贫困所有国家都有贫困问题。是个永恒问题。经济发展只是为缓解贫困提供可能性,但无法为消除贫困提供保障,甚至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贫困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把这两种贫困概念混淆会给政策带来负面影响。中国扶贫常以贫困地区为对象,而不是贫困人口。事实上,贫困地区也有富人,富裕地区也有穷人。扶植贫困地区富人和遗忘富裕地区穷人都偏离扶贫济贫宗旨(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就是维持生存的最低的必需品,如果低于这个最低水平,生存就会受到威胁。传统上所说贫困是指绝对贫困,反贫困基本都是依据最低生活需要标准来实施。1990年代国际贫困线,每人每天1美元(按199
本文标题:发展经济学-1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28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