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学语文试题B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以下不属于中国儒家经典《四书》的是:(A)A.《诗经》B.《论语》C.《中庸》D.《大学》2.先秦诸子散文“对话式的论辩体”的代表作是:(B)A.《老子》B.《孟子》C.《荀子》D.《春秋》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自觉意识的时代是:(B)A.先秦两汉B.魏晋南北朝C.唐代D.宋代4.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C)A.《楚辞》B.《左传》C.《史记》D.《战城南》5.东晋最杰出的“田园诗人”是:(C)A.曹操B.曹植C.陶渊明D.左思6.我国诗坛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A)A.“诗仙”B.“诗史”C.“诗圣”D.“亚圣”7.南宋婉约派的主要代表词人是:(C)A.苏轼B.辛弃疾C.李清照D.陆游8.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是:(D)A.关汉卿的《窦娥冤》B.郑光祖的《倩女离魂》C.白朴的《天净沙·秋思》D.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9.不属于明代“四大奇书”的长篇小说是:(A)A.《红楼梦》B.《三国演义》C.《水浒传》D.《西游记》10.不属于《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人物是:(C)A.李纨B.王熙凤C.袭人D.妙玉以《新年的祝愿》为题作文11.以下不属于海派作家的是:(D)A.张爱玲B.穆时英C.施蜇存D.沈从文12.较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关于新诗“三美”主张的诗是:(B)A.艾青《我爱这土地》B.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C.何其芳《预言》D.戴望舒《雨巷》13.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作者是:(B)A.海子B.顾城C.北岛D.杨炼14.以下不属于舒婷女性诗歌写作立场自我缺失、自我发现、自我塑造三个阶段的诗歌是:(A)A.《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B.《神女峰》C.《致橡树》D.《惠安女子》15.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作品是:(D)A.《日出》B.《原野》C.《北京人》D.《雷雨》16.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作品是:(C)A.《李尔王》B.《哈姆雷特》C.《威尼斯商人》D.《奥瑟罗》17.不属于“湖畔派”的诗人是:(D)A.华兹华斯B.柯勒律治C.骚塞D.波德莱尔18.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诗人是:(B)A.高尔基B.普希金C.叶赛宁D.丘特切夫19.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A.《高老头》B.《舒昂党人》C.《高布赛克》D.《苏镇舞会》20.以下哪部作品属于卡夫卡的长篇小说?(D)A.《变形记》B.《饥饿艺术家》C.《猎人格拉胡斯》D.《美国》共6页第2页二、简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一)简述汪曾祺《受戒》的艺术特色。(10分)1.《受戒》选择了一个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对疏离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努力去营造一个美丽而温馨的艺术世界,使被现实缠绕的身心获得暂时的宁静和抚慰,并且得到某种生活和审美的启示。(2.5分)2.《受戒》还将风物、习俗和民情等传统文学中视为次要的、只起烘托作用的事物,提高到了与人物相等的地位,成为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风俗形象。(2.5分)3.《受戒》具散文化风格。无论是素材的选取、结构的安排,还是语言的运用,都充分表现出作家的匠心。汪曾祺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也都是自然得之的,它们或是作家的亲历、耳闻,或是作家的独特感受。总之,都不是为写小说而特意采集的。(2.5分)4.《受戒》语言具有传统美,淡泊、悠闲、典雅、精练。语言上,则既追求生活口语的鲜活,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精妙简雅,有大自然的野性灵气,却无雕琢的机心,极具情趣美。如小说的语言是地地道道的口语,这就突破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书面语写作的传统。(2.5分)(二)简述哈姆雷特的形象及性格特点。(10分)1.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面对父亲被杀,王位丢失,母亲改嫁的事实,决定复仇,并最终与仇敌克劳狄斯同归于尽。(3分)2.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正直、善良,平等待人,爱憎分明,善于思考,怀抱美好理想。(3分)3.哈姆雷特担负着铲除封建罪恶,“重整乾坤”的使命,但面对强大的恶势力,他性格犹豫徬徨、忧伤苦闷,只相信个人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脱离群众,孤军奋战,注定了失败。哈姆雷特的性格和悲剧,正是人文主义者的性格和悲剧。(4分)三、论述题(任选一题且只需答一题,20分;多答不会多给分):(一)论述《秦晋崤之战》的艺术特色。(二)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在写景和抒情上的不同写法,进而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一)论述《秦晋崤之战》的艺术特色。1.善于叙事。这场战争头绪复杂,人物众多,涉及。秦、晋、郑、周、滑等国,作品叙事时用表示时间的语句“冬”、“三十三年春”、“夏,四月,辛巳”把事件叙述得井井有条;在叙述过程中,基本没有渲染、夸张、想象、虚构,也没有发表评论,用客观写实的手法叙事,使事件客观真实。(3分)2.善写战争。对崤之战的战斗场面着墨不多,只用了寥寥数语,简单地介绍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如: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战争开始。三十三年春,秦师东征路过洛邑北门。夏四月,秦师败于崤。作品将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战争酝酿阶段秦、晋、郑三方的准备情况。这样写,从民心、道义、士气、外交、策略等方面显示出秦败晋胜的原因。如从道义民心和士气来说,秦乘人之危,乘火打劫,挑起战争;既得不到秦本国人的支持,又从反面激发起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斗志士气。从战略战术上看,秦国“劳师袭远”,半道走漏消息,以劳对逸,犯了战略上的错误;而郑、晋两国则以逸待劳,特别是晋国抓住天赐良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袭击敌人。(5分)3.善写人物。蹇叔忠诚耿介,见识深远。他是秦国的一位老臣,为了君王和国家的利益,他直言相谏,反对秦师出征。被秦穆公拒绝之后,他并没有放弃改变局面的努力,仍以国事为重,两次以哭为谏。哭谏失败,他发出“晋人御师必于殽”及“必死是间”的预言,说明他对晋国的地形了如指掌,对战争的结局逆料如神,富有地理军事等方面的知识,是个足智多谋之士。先轸的形象与蹇叔有一些相像,同样的身份,都是国家重臣老臣;同样的忠诚耿介,一个以哭为谏,一个不顾而唾;同样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不同的是两人各为其主,蹇叔遇到的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君王,因而他的意见不被采纳,他只能以哭为谏,遭到君王的咒骂;而先轸遇到的则是一位刚刚即位、毫无政治经验和主见的君王,所以他作为一个元老重臣对战和大计具有发言权,他的意见被采纳实施,也正是这位无主见的君王放走秦军三帅,先轸才能责怪质问,并且“不顾而唾”。秦穆公只在文章的首尾出现,着墨不算很多,但一个利令智昏的、刚愎自用,失败之后尚知悔过,能吸取教训的统治者形象,呼之欲出。(6分)(4)善写辞令。这篇文章的辞令描写十分精彩,尤其表现在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孟明谢赐这三节里。准备去周做生意的弦高行至滑国时,与秦军巧遇,并且很快弄清了秦军的趋向。他马上机智假扮作郑国的使者,把自己用于共4页第2页做生意的牛和熟牛皮当作慰问品犒劳秦军。明明是秦军袭击郑国,弦高却不点破,只说我们国君听说你们军队要路过我国,给足秦军面子,但透漏出的意思却是你们偷袭我国的计谋已经被我们所掌握。表面上说你们路过郑国的时候如果住下来一天,我们就提供一天的粮草物资,如果要走就准备一晚上的安全保卫工作。实际上是警告对方我们已经做好了一切充分的准备,你们休要轻举妄动。他的话句句客气有礼,但句句带刺,绵里藏针,可以说弦高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外交。郑穆公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皇武子不说三人正在做接应秦军的战斗准备,而是说三人在郑国住得太久了,生活用品已经用尽,因此三人准备行装回国,并大方地说,郑国有一个原圃,你几位自己去猎取一些麋鹿,潜台词是秦国时刻觊觎着郑国的领土。因此,皇武子的一番话让秦国知道郑国确实有所准备,秦国最好不要轻举妄动。用温和的手段把他们赶走,既不触怒强大的秦国,以免给秦留下挑起战争的借口,同时又维护了郑国的尊严。秦国主帅孟明知道,阳处父的所谓“左骖”之赐是骗他上岸的诡计,他自然不上当,但却不点破,话说得谦和得体,委婉有礼。但谦和得体的外表之下却咄咄逼人,内藏锋芒。(6分)(二)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在写景和抒情上的不同写法,进而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不同的写法:(1)《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雄伟壮丽之景,写法上抓住景物特点,大笔勾勒。写大景,从“大江东去”开篇,从“大”字着眼;写动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分别从形、声、色三角度写其动态壮美,动态之景激发作者的豪迈奋发之情。《声声慢》写的是伤心悲凉之景,写法上铺叙细腻,乍暧还寒、风急酒淡、雁声过耳、黄花憔悴、长日难熬、雨滴梧桐六个情景,令人伤感。(5分)(2)《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是豪迈激昂之以情,全词直抒胸臆,通过盛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和幸福人生来反衬苏轼的失落潦倒功业不成;借古抒情,既抒发人生失意的感慨,又表达旷达洒脱的情怀。《声声慢》尽抒凄婉缠绵之情,格调低沉,充满悲苦。以七组叠字抒发李清照国破家亡、年迈多病,孤身一人、流落他乡的失落、孤寂、悲伤三种情绪;融情于景,借景喻情,风急酒淡喻酒难浇愁,北雁南飞喻幸福不在,黄花憔悴喻青春远去,秋雨不断喻愁苦不绝。(5分)2.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词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1)豪放派作品意境雄浑,气势豪放,词中扑面而来的是豪情壮志的高风,内容多为家国将亡之慨、宇宙人生之悲。代表作家为苏轼、辛弃疾,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无一不是恢弘之作。(4分)(2)婉约派词风如春秋细雨,或清新婉丽,或缠绵悱恻;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等。“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浣溪沙》),这温柔香艳之曲,怀人赠别之调,又多是歌伎舞女们在花间、樽前,轻歌曼舞中弹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绕梁,沁人心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便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4分)(3)古时有评价:柳郎中的词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姿态妖娆,莺歌燕啭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弹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这段话不单是说明柳永词与苏轼词的区别,也是十分恰当的说明了宋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之所在。(2分)共4页第3页
本文标题:大学语文试题B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0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