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道德理论与实践2012肖巍、钱箭星(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导论WSSD(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约翰内斯堡)标志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10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紧密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同时10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言从一些事例谈起所谓“可持续的”(sustainable)发展课程内容结构从一些事例谈起基于13亿人口的中国发展问题耕地(以及水)安全,即所谓“锅里”问题能源(以及气候)安全,即所谓“锅外”问题中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很high很雷人我国每年有2亿多部手机报废使中国备受关注的哥本哈根大会所谓“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sustainable)发展是涉及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关系的可维持、可支撑和可延续的综合发展能力,而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持续(sustained)发展能力因此而衍生出许多领域的相关话题课程内容结构上篇:第一章“发展”观念的变迁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第三章环境思想的演进第四章发展与环境第五章“人类中心主义”批判……下篇: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模式第八章可持续发展的政府作用第九章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支持第十章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合作结语参考书目肖巍、钱箭星:《“寰球同此凉热”——环境科学与人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马光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正平:《环境哲学——环境伦理是跨学科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章“发展”观念的变迁1.“发展”这个概念2.发展观的扩展3.发展观的延伸“发展”这个概念“发展”(develop+)的本义是开发,与现代化(modern+)过程有关战后“发展”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时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增长),并且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看法发展观的扩展对片面发展的质疑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若干十年战略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还必须加上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提出,以及HDI(评价体系)发展观的延伸对发展不可持续的担忧差不多与此同时,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引人注目经过一系列环节,提出“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成为国家战略、国际共识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2.环境问题的类型3.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全球性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土地流失、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匮乏与污染空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海洋污染、化学品污染以及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如电子产品污染、太空垃圾……环境问题的类型环境问题与发展阶段有关,或者说呈现为阶段性的环境问题大致说来,可以归约为资源索取型(前期)和污染排放型(后期)的环境问题,但现在越来越具有叠加效应,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因此就有了所谓“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环境问题的根源现代化(工业化)的示范效应(模式)不断扩张的发展需求(消耗、消费)已经,而且还在继续“透支”环境支持能力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第三章环境思想的演进1.民间的呼唤2.环保运动与组织3.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民间的呼唤1960年代以来,一些环境(报告)文学作品的出现,引起世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争论环境呵护中的女性主义情结这一阶段特点:一是个人行为(且都在工业化国家);二是道义关怀;三是呼吁,还不是行动环保运动与组织19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各方推出一系列环境警世报告有组织的环保运动应运而生,虽然基本上在西方世界,但影响力日益扩散这一阶段特点:一是有实证有对策;二是形成压力集团;三是激活了环境公共话题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从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1972)到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1980年代中期以来,“可持续发展”话语进入联合国舞台,写入国际文件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WSSD,2002):从观念到行动……这一阶段特点:一是普遍共识;二是政府干预;三是说得多,做得少第四章发展与环境1.一个深刻的两难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3.“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一个深刻的两难不发展不行!贫穷会造成掠夺性的环境问题但是,发展的环境代价太大,使发展不可持续也不行;这两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现实的人的偏好在所难免,因此有关环境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是非常深刻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库线的刻画及分析,并可引申到环境领域结论:一是环境破坏不可避免,二是环境问题可出现拐点,三是环境缓解有一个过程以中国的情况为例重要的是不能越过环境承载的极限;另外,人们对更大范围的库线有效性也有怀疑“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环境问题的公共性,所谓共同的责任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对策,所谓有区别发达国家(地区)应承担“先发”的责任,弥补透支;发展中国家(地区)必须审时度势,将环境危害控制到最小国际国内两个层面的经济体、政府和社会力量都要发挥作用第五章“人类中心主义”批判1.关于“人类中心主义”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诉求3.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关于“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的各种表达:古代的;文艺复兴的;环境保护运动的现代人类中心的意思:一是基于对人自身能力的过分自信,二是自然(环境)被彻底对象化注意不应与(作为发展价值目标的)“以人为本”相混淆值得一提的是,“人类”是个全称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诉求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事关不同人群的环境利益,就必然会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环境公平”问题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可能脱离一方面改善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蕴涵:公平、补偿与合作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世代要求,即不能剥夺后代人谋求发展的权利与能力但实现代际公平又不可能没有“代内公平”(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人的公平)的前提这些都包含了公平的补偿与储蓄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公平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小结上篇是理论篇,主要通过“发展”观念的变迁,这种变迁所针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种种,以及由此表现环境思想的演进,逐步聚焦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中更深刻地涉及哲学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批判这些环节,展开有关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为进一步具体实践可持续发展(行动)提供对宏观视野第六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1.环境“市场失灵”2.生产与消费的价格调节3.环境税4.资源与环境产权5.生态补偿1、环境市场失灵外部效应与“市场失灵(failure,缺陷)”,以及环境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环境市场失灵的各种表现由此可以得出:一是市场机制本身不足以保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二是通过修正市场,可以缓解环境问题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过度索取:滥采、滥挖等;过度排放:废水、废气、废渣(未经处理或虽然不必处理但是过量的排放);技术的负效应:一把双刃剑;环境“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市场机制的某些障碍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环境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没有将环境因素客观地反映于成本和价格之中,表现为低估甚至不计算环境成本。环境市场失灵的后果: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开采和随意排放污染环境。生态环境的价格为什么没有价格:为什么又有价格:有用性;稀缺性;所有权;环境“市场失灵”的表现无市场或市场竞争不足;不确定性导致短期行为;市场非对称性;非市场交易资源:一种市场之手伸不到的地方;技术进步的非对称性;外部效应;市场的非对称性庇古1920年代提出:生产过程存在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如工业污染;尼斯1970年代提出:市场机制只能激励有利可图的行为,而不会导向环境保护;技术进步的非对称性利用自然生产商品与服务的技术与探索大自然的技术之间;开发自然资源的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之间;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与节省资源的技术之间;外部效应(外部性)行为者的行为客观上对其他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并非行为者的主观愿望;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外部不经济);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外部负效应;行为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意味着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对环境负有责任;2、价格调节生产与消费行为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把外部效应内部化,以价格调节行为,甚至可以改变习惯提高资源环境价格价格调节应注意的问题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调价必须注意人们的经济承受力:案例——阶梯水价;提高资源价格时要考虑生产者的承受力与合适的技术:案例——膜下滴灌技术(也有弊端);提高资源价格的效果促进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利用:高能源价格是西欧和日本在节能技术上赶上美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淘汰浪费资源的落后企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选择节能产品和生活中节约资源,例如我国阶梯电价尚未启动,低能耗电器已引发关注;3、(资源)环境税广义:自然资源税、污染排放税(索取和排放都要交税);狭义:与污染控制有关的税,包括:1)排污税(庇古税):同污染源的实际数值直接相关的税;2)产品税:无法对排放进行直接测量时使用;3)税收差别和税收减免;庇古税根据污染造成的损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弥补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对排污者造成持续有效的经济刺激,促使其控制和削减排放;以此税来筹集资金,对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经济支持;4、资源和环境产权产权的内涵与特征,最重要的是利益相关有关资源与环境的产权安排建立环境产权制度,案例:我国四省三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林权改革为什么要界定产权公地悲剧:公地终于发生拥挤,导致资源被彻底破坏;产权附着在物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对于物的行为规范;完整的产权包括关于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使用权、收益权、自由转让权;在交易中,可让渡一部分或全部权利;产权的特征明晰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产权的作用激励机制:关心并善待自己的财产;可预期因而可以防止短期行为;对错误使用财产给别人造成的损失负责;产权案例林权改革;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1970年美国将排放权交易制度付诸实施,中国2003年首例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4、生态补偿(PaymentforEcologicalServices)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什么是生态补偿?生态补偿的实例:退耕还林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补偿只有对生态效益输出地进行经济补偿,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持久性;生态补偿由环境保护的受益方按一定的标准对生态效益输出地进行经济补偿,从而约束生态效益输出地对环境的破坏,这是对环境保护提供激励和稳定的财政支持。生态补偿涉及利益分配。生态补偿区域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区;2007年环保总局的原则《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第七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1.循环经济模式2.低碳经济模式3.功能经济与生态设计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生态环境保护;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末端治理模式批判循环经济的本质:生态经济为什么要转向循环经济资源短缺;自然承载力(环境容量)有限;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生产过程末端治理:先污染、后治理这个模式已经、并将进一步导致经济扩张能力与环境支持能力的严重落差,尤其在资源投入型粗放的发展中国家生态足迹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为2.2全球公顷,低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2.7全球公顷,但已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保证生态
本文标题:可持续发展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0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