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高三历史文化部分选择题
1.下列属于秦朝官方标准字体的是:ABCD•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A3李斯书写的《泰山石刻》•A属于成熟的“篆刻”艺术品,是“印宗秦汉”有利证据•B作者书写此文字的目的就在于展示其精湛的书法艺术•C这一作品采用的字体属于隶书•D虽然具有书法的美感,但从总体上看它还属于实用性文字D•楷体欧阳询——化度寺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神策军碑柳公权——玄秘塔碑4汉字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请按照汉字演变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以下书体()①②③④⑤A.①②③④⑤B.④②③⑤①C.①②④③⑤D.④②③①⑤D5右图是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它最集中体现的文化特色是:A设计者的独具创新B传统印章与书法艺术的结合C反映了甲骨文的特点D中国拼音文字的创新B6.汉代帛画中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体现出浪漫、神秘的特色,与这一绘画特色相适应的时代思想特色是()A.黄老之学盛行B.荀子的唯物思想盛行C.理学盛行D.佛教传入A7.小明在博物馆看到了两件文物上的符号和文字,他能从中发现哪些历史信息?()①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②从中辨识一些文字,以此印证和考证有关史实③中国文字产生于生产生活实践中④中国文明与中国古代文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③④A8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名画指的是()A.《夫妇宴饮图》B.《洛神赋图》C.《步辇图》D.《清明上河图》D9阅读下列图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图一(秦砖)图二(西汉·瓦当)请回答:⑴秦砖汉瓦上刻写的汉字字体分别是什么?(2分)图中文字“海内皆臣”、“单于和亲”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参考答案⑴分别是小篆、隶书(2分)。“海内皆臣”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单于和亲”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友好关系(2分)。图三(文物)图四(书法作品)图五(书法作品)⑵指出图三文物上刻画符号的名称和地位(2分),这些文物的大量出土有何历史价值?(2分)⑶指出图四、图五书法作品的体例分别是什么(2分),简说汉字成为书法艺术的时代背景(2分)。⑵甲骨文,目前我国知道的最早的成熟文字(2分)。有利于研究我国汉字和商朝的历史(2分)。⑶行书和楷书(2分)。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2分)。•10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时已基本形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认为,汉族一名虽然因汉朝而得名,但秦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你认为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影响。•(1)这一说法正确。•因为:①秦统一了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疆域。②秦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又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使全国人民有了共同的经济生活。③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为共同的语言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④秦始皇统一车轨,修驰道,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全国人民形成共同的思想和心理创造了条件。•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时已基本形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认为,汉族一名虽然因汉朝而得名,但秦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你认为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影响。•(2)发展状况:①北方匈奴威胁秦汉政权,北方人民受其伤害。因此,秦时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组织反击。②两汉时期张骞、班超等人通西域;汉设都护,加强同西域的经济交往和管理。③秦征服南方越族,设三郡、迁徙人民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④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加强管理。•影响:①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发展。②扩大了版图范围。③有利于民族融合。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讨论: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①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征战,生产力发展,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讨论: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②不受重视原因: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③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的主张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发挥。讨论: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在统治方法上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反对“礼制”,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孟子思想基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多少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韩非子思想基于“论世之事,因为之备”,“法不阿贵”,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在统治人民的方法上儒、法两家主张有何区别?其主张基于什么认识?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文化部分选择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0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