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4、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5、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6、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7、教育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8、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l908年,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近代在我国最早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9、(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l913~1914年,又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等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及技术)10、布鲁纳1994年总结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有规律的心理变化。1)从时间跨度上讲,心理发展毕生持续。2)从内容上讲,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方面。3)从性质上讲,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4)从影响因素上讲,是天性与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5)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2、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3、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4、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2)关键期:最容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洛伦兹,小鸡认母实验,“印刻”现象。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图式)1)感觉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生命的或类似生命的活动。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量始终保持不变。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6、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7、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4、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5、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9、中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10、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与教育11、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儿童与社会》一书中,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婴儿期)(0~1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幼儿期)(1~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早期)(3~6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儿童晚期)(6~12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青年期)(18~24岁)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期)(24~65岁)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老年期)(65岁~死亡)1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4)健康人格的建构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13、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14、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并出现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和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15、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1.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2.沉思型与冲动型(卡根)3.整体型与序列型(帕斯克)17、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比率智商18、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9、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和性格性别差异三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1)机机能能类型说(培因,根据智力、情感和意志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类。)(2)向性说(荣格,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3)独立——顺从说(阿德勒,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20、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同步模拟训练:21、区别冲动与沉思认知方式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22、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主要成分。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1、学习的一般分类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一)学习层次分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二)学习结果分类①智慧技能,即能力。②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三)我国学习分类(冯忠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2、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联结学习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3、(1)桑代克(美)的试误学习论(动物迷箱实验)(2)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2.练习律3.准备律(3)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①强调了学习中的操作、强调在“做中学”,鼓励学习者探索。②允许犯错误。③重视练习。④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4、巴甫洛夫(俄)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的唾液实验)(1)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分化(辨别)5、斯金纳(美)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动行为)斯金纳箱实验(1)基本规律:1、强化:正强化、负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刺激出现时(负强化)3、回避条件作用:刺激即将出现时(负强化)4、消退(无强化)5、惩罚(2)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与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并根据这两种反应提出了两种行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比较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跟随,其反应的强度便增加”。可见两者都提及了强化的概念。首先,在桑代克那里,强化是用来解释刺激-反应联结加强的一条主要原理,而在斯金纳体系中,强化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反应概率增加的术语,即强化增加的是反应发生的概率,如何安排强化才是核心所在。不同之处在于: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是刺激情境在前,偶发的反应在后;而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实验”是自发的反应在前,强化刺激在后。相似之处:两种学习都依赖于动物做出自发的反应动作。6、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7、联结学习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联结学习论的基本思想是: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即强化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行为。1、普雷马克原理(祖母规则)2、行为塑造(连续接近法)(2)消除不良行为:1、餍足2、代价3、结合消退和强化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8、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9、苛勒(德)的格式塔(完形)—顿悟说主要观点:(1)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指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10、布鲁纳(美)的认知发现学习论(1)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1)动机原则。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11、奥苏伯尔(美)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1)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2)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3)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4)接受学习的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5)先行组织者技术“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简短的、概括性的材料,并与新旧知识相关联。分为两
本文标题: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0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