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交通系统建设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交通系统建设杨东援吕晓明(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上海200092)摘要:本文针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讨论了需要展开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交通建设目标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交通环境对策、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等问题。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各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各省市的交通规划修订过程中,大多提出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列为1999年重点研究课题。但是究竟我们需要从何角度研究这一问题,在研究的起步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问题的着眼点。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导致交通系统建设目标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汇,其基本定义可以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其完整思想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人类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虽然没有直接地关注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但为此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许多国家政府和专家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从根本上改变了60、70年代盛行的就保护论保护的思维和做法,明确提出应该把资源保护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简单对立。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该组织经过4年的研究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指出“过去我们关心的是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则感到生态的压力,如土壤、水、大气、森林的退化对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在不久以前我们感到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相互联系的重要性,而现在我们则感到国家之间的生态学方面的相互依赖的情景,生态和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个互为因果的网络之中。”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的第二个里程碑,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其中包括102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推向行动。1992年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开始考虑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了反应。据联合国估计,到1996年,全球已有大约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许多国家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或本国的《21世纪议程》。由于所处发展阶段和水平的不同,以及所处地区条件不同,各国的侧重点和目标是不同的。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思想上,这意味着观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同时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可持续发展又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持续协调发展,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对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关联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改善居民的居住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这一目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系统对这一目标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引导作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发展的引导;支持作用,提供区域空间的基本支撑框架;保障作用,对于地震等灾害的救援来说,交通网络是最基本的生命线。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对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目标加以必要的调整。图1显示了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出[2])与交通系统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图1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交通系统建设目标的调整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战略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基础。逐步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制支持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实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国家战略目标交通系统建设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及污染的防治二、交通网络布局与城市体系合理空间形态中国大陆正在经历一个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所提供的比较权威的预测,到2000年中国大陆城镇人口将达到4.5亿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35%左右;到2010年城镇人口达到6.3亿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45%。为此在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交通系统建设问题时,需要认真分析交通网络布局与城市体系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交通系统对城市及城市群空间形态的引导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分析中国城市的形态演变过程中曾经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现象:绝大多数中型城市的面积换算成为等效圆面积后,其直径一般大约为6千米左右,这正好相当于自行车半小时的骑行距离;大城市的换算圆半径约为6千米,也就是说至市中心的时间距离对自行车交通方式来说是半小时以内。研究表明,高人口密度的集聚城市往往与单纯依赖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的交通方式具有密切的联系,放射型卫星城市结构往往与自行车、公共汽车和轨道交通构成的交通系统密不可分,大范围城市化的较低密度郊区住宅区和高人口密度中心区构成的城市形态,与私人小汽车、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系统紧密相关。重要的交通走廊往往形成重要的经济发展带,重要的交通枢纽往往是经济中心城市的支撑因素之一。对于中国大陆来说,平原地区只占有大约1/5的面积,在此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人口和城镇,同时城市化的过程正在迅速发展。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探索一个既适合于中近期发展又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城乡空间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交通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支持和引导城市体系发展成为合理的空间形态。从区域环境的角度出发,由于外向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通领域发展的需要,节点-走廊城市地带的形式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其基本思想是沿主要城市(中心城市)之间形成的交通走廊,线性发展城市,形成一个串珠式的城市地带(而不是连绵的带形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保留足够的绿色空间,满足人们游憩活动的需要,也可以满足生产发展城市扩展的需要。这种空间布局的实质是将未来人们活动的空间沿轴线相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而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中国大陆采取的是一种非平衡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一种点-轴结合的形态: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产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发展而成为发展极,使之逐步具备了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等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和扩散的作用,由此促进自身的发展并推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中心城市的扩散作用主要是通过发展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与上述两点相适应,在都市群交通系统规划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交通通道的布局,这些交通通道构成了经济发展轴的基础。以长江三角洲都市群为例,上海作为中心城市构成了发展极,其三条发展主轴分别向西、南、北延伸。向西的发展轴贯通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地区,并一直延伸到中原的经济重镇-武汉和西南经济中心-重庆,具有贯通中国大陆长江经济带的特点;向南的发展轴连接重要海港城市宁波,并沿浙江东南沿海经济带延伸通过台州、温州,连接福州等地。该地区的经济与上海具有互补作用,宁波、舟山等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向北的发展轴通过南通向苏北地区延伸,由于该轴连通崇明岛与上海之间的联系,其扩展上海市陆域面积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苏北地区则为江苏省2000年之后的潜在经济增长重点地区。向西发展轴在近、中期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发展轴的建设中,既要发挥经济扩散作用,又要避免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大规模城市带,因而其重点发展的应是具有远距离辐射作用和限制出入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为主体构成的交通通道;南向的发展轴需要考虑宁波港与上海有机构成大型组合港的需要,并以对较近距离的浙江省东部沿海(台州以北地区)的扩散辐射为主,应以跨海高速公路为主构成通道;北向发展轴的重要目的是密切苏北地区与上海的联系,并扩展上海的陆域面积,所以也应以跨长江口的高速公路构成通道的主体。三、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的交通系统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循环经济构成了重要的操作概念。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形经济而言,与传统经济过程相比,具有如图2所示的不同特点。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现,它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称为3R准则),将避免废物产生作为生产活动的指导原则。传统经济过程的线形结构循环经济过程的反馈结构图2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结构对比从交通系统建设来看,当它成为循环经济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时,则希望它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他工业的废弃物作为筑路原料,最大限度地加强旧路改造过程中的材料再生利用,尽可能地利用较少的能源来实现交通的最终目的-人与物的空间移动。而将交通系统建设纳入循环经济过程首先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等进行宏观调控。循环经济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持,道路建筑材料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需要具备的结构性能,还需要考虑其利用其他工业废弃物的能力,以及自身再利用的可能性。道路的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降低了的自然资源需求产品和用品最低限度的废物排放再生资源养护具有了新的含义,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道路基础,减少直接取自自然界的原料的消耗将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新的研究。四、交通环境的关注—对策与手段道路交通的环境污染主要分为交通噪声、大气污染、交通振动三个主要方面。道路交通噪声是由通过道路的汽车群发生、并传播到道路沿线的随机噪声,其特点是大小不规则,且改善汽车结构强化允许限度贯彻汽车检测、修理促进电动汽车的开发和利用改善行驶状态用交通管制系统和信号系统促进交通流的畅通限制最高车速、促进车道指定等交通规则取缔超载、性能不良车辆抑制交通流向大流量公共交通方式转换促进共同运输完善道路网在考虑环境问题的同时修建环形道路、辅道等。物流对策通过适当布置物流设施(例如物流中心等)抑制大型车辆进入城区。诱导交通流通过交通标志将交通流导向辅道用交通规则排除生活区的通过流量改善道路硬件设施设置隔音墙等确保环保设施带、绿化带等改善路面等沿线对策实施民宅、学校等的防音工程及其迁移建立缓冲建筑物合理使用沿线土地发生源对策交通流对策道路交通噪声对策图3道路交通噪声对策变动幅度大。降低道路交通噪声的主要措施有改善车辆结构、改善行驶状态、控制交通量等,其具体内容参见图3。汽车是大气污染的移动发生源,由汽车排放的污染物质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氢化合物、铅化物、颗粒物质等。为减少汽车的排放污染,最重要的控制发生源,首先可以采取较少汽车排出的污染物质数量(例如采用无铅汽油);第二可以以强化排出气体管理规章为中心,促进汽车结构的改善;第三利用交通控制系统保持交通流的畅通,通过交通规则改善行驶状态;第四,促使私人汽车交通转向公共交通系统,以及促进货运方式的合理化等交通总量控制手段;第五是改善道路结构,确保环境设施带、绿化等缓冲区域等。所谓交通振动,是指道路上行驶车辆的冲击力作用在路基上,通过地基传递致使沿线地基和建筑物产生的振动。路面越不平整、车辆重量越大、车速越高、载货车辆越多,产生的振动越大,此外,地基越软弱路段振动级越高。为减少交通振动,大致可以通过振动源、传播路径及受振动部等方面的措施来防治。作为道路振动改良措施
本文标题: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交通系统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