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全国卷高考历史真题和解析-延伸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1、排除法:“五经”记载的是礼乐制度,体现了早期儒家思想,但并不是为孔子而作;故A错误,汉代儒学在孔子儒学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没有背离,故B错误;D中断绝不对。故选A。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其言行的书,何时成书不知道;汉代有没有不知道;即使汉代有,得没得到认可也不知道;而五经本为六经,因《乐》失传,成五经,都是经孔子编定整理的。所以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即先秦)!而《论语》在当时不一定久远。关键是《论语》成书时间,作者等均模糊不清,而汉代认为尊崇的儒家的源头在先秦!•延伸:四书五经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和《春秋》这五部典籍。其中,《诗经》讲诗歌,《尚书》《礼记》讲礼仪。《春秋》是鲁国史书,《周易》是孔子结合前人所作关于哲学的书籍。六经相当于儒学几门课程。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分别相当于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哲学课和近代史课,其中《乐》失传,汉朝时只剩下五经,五经体现了早期儒家思想,因汉代奉儒学为正统,故将五部书做为经典,合称《五经》。四书先秦时就存在,当时无四书之说,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其中《论语》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孟子》是记述孟轲政治思想的书,而《大学》与《中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到南宋时,学者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图中属于集体劳作,分工进行,不是个体农户,故A错误;精耕细作体现在经营方式上,图中无法体现,故B错误;汉代时井田制已经瓦解,公有制是错误的,故C错误。5、评价:积极:生产力的进步(比自耕农经济)消极:造成封建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封建剥削沉重1、含义: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雇佣劳动或收取地租为剥削形态以超经济的手段控制着众多依附人口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延伸一:东汉庄园经济2、时间:西汉初年出现,东汉已经成普遍现象。3、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东汉刘秀政权依靠豪强地主建立;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发展;西汉末年的战乱4、特点:政治上:豪强地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徒附”、“宾客”)经济上:属于自然经济,但不同于小农经济(规模大);有求必给、闭门成市;全方位经营(农业、手工业、鱼牧业)军事上:既是经济单位,有事私人军事堡垒,拥有私人武装(“部曲”、“家兵”)延伸二: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原因:1、宋朝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为补偿被削权的高官2、两税制,按土地而非人口征税3、商品经济发展大地主占有土地的途径:合法交易;诱骗;非法放贷和胁迫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军费负担过重;激化阶级社会矛盾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本试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排除B、D选项,都是过于绝对的词语,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材料。至于史官与君主的尖锐矛盾材料中也不能够得出,只是说明宋太祖的“闷闷不乐”,排除C项。。延伸一、史官中国历代均设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历朝历代都有史官。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字斟句酌,斤斤计较。对于功绩,要大书特书。没有功绩,也要虚构,或颠倒黑白,把坏说成好。史官们的态度却颇为认真,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对帝王的言行,随时记录,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屡遭厄难。史官小故事:宋代怕史官:宋太祖尝弹雀于后苑,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认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悦,赐金帛慰劳之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例题: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的丞相,在制度上享有封驳权。例如汉哀帝时,丞相王嘉就退回了皇帝要加封董贤的诏书。可见,封驳制A避免了君主决策失误B保证了吏治清明C易为当权者所利用D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延伸二、古代监督皇权的机制之封驳封驳“封”,把皇帝的敕令退回去拒不执行;“驳”,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汉代丞相有封驳权。但丞相既要执行皇帝的诏旨,又享有封驳权,在职能上冲突。如皇帝不愿听从丞相,那么丞相就辞职。到了唐代,解决方法是部门分工。唐代实行三省制,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尚书管执行,门下省的职责包括封驳,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谓之涂归。元朝,也有封驳制度。明朝,内阁依然可以封驳皇帝的诏旨,被皇帝下令廷杖的官员,已经根据旨意解衣待杖,也要等给事中签押的驾帖送到后方可行刑,这显然是封驳制度的遗留。自周代,各朝皆有谏官。谏官一是廷诤(在朝廷上指出皇帝和别的官员的错误),二是上封事(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谏官制度是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由帝王独断所可能造成的损害。同时也迫使统治者采取一些有利于人民的进步措施。但若谏官意见与皇帝旨意相违,多不能被采纳,谏官可以辞官或改任他职。一、言者无罪二、官卑秩微、任选青年三、谏言不露四、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延伸二、古代监督皇权的机制之谏官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置,最初本意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很容易排除A、C。由于地方分权,分别直属六部而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分散,协调不当,巡抚的设置就是为了集中和协调。延伸一、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先秦:周朝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行政区划制度正式确立。(郡—县)两汉:郡国并行制。州成为地方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刺史的权力加重。(州—郡—县)北魏:三长制唐:全国分为十五道,边疆设节度使,藩镇割据。(道—州—县)宋:分割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路—州—县)元:行省制。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宣政院我国开始对西藏、云南、台湾等地实施行政管辖。(行省—路—府—州—县)明: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指将原少数民族的土司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承宣布政使司—州—县)清:行省制。在边疆地区设理藩院。(省—道—府—县)中国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北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时建立三长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与徭役。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因而必将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实行后,国家直接控制的自耕农民大量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相应增加,农民赋税负担也有所减轻。北魏后期社会经济明显的恢复和发展,当与此有密切关系。北魏的三长制后来成为北齐、隋、唐时期乡里组织的基础。北魏三长制延伸二、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规律1、每一套行政区划都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如:郡县制起源于秦,发展于两汉、东汉被州所代替;州制到唐代被道路制所代替;道路制到元代被行省制度所代替。)2、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行政区划设置(经济、人口、文化越发达地区政区设置越多越细,相对面积越小,否则相反。如:唐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最发达,政区占3/4,每个政区面积较小,自宋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政区多于北方。)3、非行政区划单位向行政区划单位的转变:一级政区多由监察区或经济转运区演变而来(如: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设州刺史制度,负责监察,东汉时州就演化为郡以上的以及行政区划。)4、高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动频繁,基层行政区划单位较为稳定。(如:县级单位是最稳定的)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本试题考查的近现代的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很是微妙,但是出题者的出题角度设置非常好,难度也很适中。选项之中A、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洋务运动只是对海军进行一些改革,而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大都是“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至于集权制度不仅仅是中国,也是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般制度。30、【答案D】【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国共关系,虽然和教科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难【解析】本试题考查的近现代的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很是微妙,但是出题者的出题角度设置非常好,难度也很适中。选项之中A、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洋务运动只是对海军进行一些改革,而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大都是“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至于集权制度不仅仅是中国,也是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般制度。30、【答案D】【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国共关系,虽然和教科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难【解析】本试题考查的近现代的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很是微妙,但是出题者的出题角度设置非常好,难度也很适中。选项之中A、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洋务运动只是对海军进行一些改革,而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大都是“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至于集权制度不仅仅是中国,也是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般制度。30、【答案D】【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国共关系,虽然和教科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难【解析】本试题考查的近现代的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很是微妙,但是出题者的出题角度设置非常好,难度也很适中。选项之中A、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洋务运动只是对海军进行一些改革,而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大都是“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至于集权制度不仅仅是中国,也是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般制度。30、【答案D】【解析】本试题考查的是国共关系,虽然和教科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难【解析】本试题考查的近现代的中日关系,尽管中日关系很是微妙,但是出题者的出题角度设置非常好,难度也很适中。选项之中A、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洋务运动只是对海军进行一些改革。甲午战争时期西方国家大都是“默许或纵容”的态度。至于集权制度不仅仅是中国,也是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一般制度。(1)思想:“中体西用”动摇了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是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2)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入侵。(3)政治:,促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成长。(4)教育:使中国教育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5)军事: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7)外交:
本文标题:2016全国卷高考历史真题和解析-延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1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