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运用
1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运用王静记得学习“比较文学”课时,感觉自己的眼界一下就开阔了。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法阅读文本,研究文本。我兴致盎然地做了关于六条妃子和繁漪形象比较的论文。“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比较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某种文化现象、某个作家或者某个文本,而是把它们放置在全球文化和文学的坐标中,以更为宽宏的视角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影响和联系,并进而考察它们在整个人类精神活动史上的意义。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品格。“创造”的前提是必须有所“发现”,“发现”是创造的先导。而“比较”则是“发现”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确实如此。浩如烟海的世界文学领域人们发现了“比较”这把金钥匙,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什么借鉴的意义呢?“比较阅读”不失为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标在小学阅读总目标中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谈得上真正的欣赏。比较阅读,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集中起来,边对比边分析地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通过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读物的本质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把握了。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语文进入到高年级段特别是六年级是,学生已经学习了2上百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而这些文章作为教材编入课本是循序渐进,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这就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成为可能。可以通过激发兴趣,精心设疑、反复诵读,引导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领略阅读的魅力。比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作基础,比较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教师及时的点拨,学生的比较就容易陷入盲目之中。可见,比较阅读法的实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选择好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就是要善于从不同的读物中发现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各种联系,并从中抓住主要联系,这样才能选准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点。一、同类题材课文比较同类题材课文比较阅读,同中找异,深入理解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小语12册中收录课文《将相和》《晏子使楚》都是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都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在学习完两篇课文后,首先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蔺相如和晏子两人物特点有相同点吗?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回忆很快说出两人都很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是维护国家尊严的楷模。这是相同的部分。“那差异呢?”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是学生开始翻书了。通过讨论我们得出结论:蔺相如的智是建立在勇的基础之上的,智勇密切相关。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渑池会见都是以死相逼,以命相抵的为前提施展智慧,不畏秦王,咄咄相逼,最终维护赵国利益。而晏子呢,外交场合表现得有理有节,对楚王礼貌彬彬,话语表面不露锋芒,但绵里藏针,言外之意却让楚王尴尬不已。接着,我们深究:为什么两人都作为一国使节要采取如此不同的态度呢?这回学生不仅是翻看课文,而且凝眉沉思了。除了个人性格之外,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系吗?我追问。终于,学生不再孤立的看待问题,进而开始探求深层原因:联系课文开篇秦赵、齐楚实力的交代:“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面对强秦,蔺相如不畏强暴,置死地才能后生。“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齐楚既然都是大国,就不好商了面子。没必要剑拔弩张。话软理硬,以守卫攻更能占取主动。课内外阅读可以在比较阅读中延伸,课后我推荐了有关晏子的3另外两篇文章《二桃杀三士》和《挂羊头卖狗肉》欢迎同学阅读比较。同一单元内课文的比较更为常见。例如同是写人文章《江姐》、《伟大的心》、《我爸爸说》、《大仓老师》;写景文章《林海》、《松坊溪的冬天》、《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在表达方法的异同对学生把握如何阅读写人写景文章的方法极有益处。二、不同主题的比较小语10册练习一中就安排了这样一道题:阅读南宋作家游和毛泽东的咏梅词。教材已经选好了比较对象,但并没有具体要求。我认为教师仅蜻蜓点水式的带读是没什么意义的。确立了比较点之后,我参考了教材参考资料外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以便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获得新见解。如同是咏梅,陆游笔下的梅花,生长在驿道外断桥边,在日暮黄昏中独自开放,有孤苦难言的寂寞;在风雨中凋零以后,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然孤芳自赏。毛泽东所写的梅花却不同,大雪纷飞,冰冻百丈,她仍在悬崖上,争妍斗俏;梅花在这里是春天的信使,并不与群芳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只与群芳一齐欢笑。作品内容的不同,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陆游的词是他在宋代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倍感孤独寂寞的反映;而毛泽东的词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勇于坚持斗争,充满胜利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阅读中经过这样的比较和分析,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诵读起来,韵味尽展。11册一课古诗四首收录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课时我先请同学们为这四首诗分类。学生一下分出边塞诗和送别诗。我提出问题:同类诗的阅读比较中你认为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完全相同吗?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同是边塞诗,《从军行》描写了整个西北边陲开阔、迷蒙的景像,突出了战争的艰苦,抒发了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凉州词》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苦寒,批评了朝廷对戍边将士的不闻不问,抒发了戍边将士悲凉而慷慨之情。前者是单纯的高昂的建功立业的渴望;而后者则是复杂的对边塞戍边生活的思考。《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著名的送别诗,描绘了一幅水天相接,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坚守操节,冰清玉洁的志向。重在借送别之景抒个人胸臆。《送元二使安西》描绘了一幅明朗请新如画风光,表达了深挚的4惜别之情。则情切并不悲苦。三、不同体裁的比较略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是篇说明文,选读课文《地球就诊记》是篇童话,体裁不同,但其写作目的都是呼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提示学生把两者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的写作特点。也扩大了阅读范围。写景课文《观潮》和游记《记金华双龙洞》相比较更好的突现游记的写作特点。着重引导孩子懂得如何从比较阅读中获益。四、同一篇课文内的比较点比较阅读不仅只能在两篇以上的作品间进行。同一篇课文内也可以有比较点。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多方面激励学生质疑问难,老师更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发掘他们求知的内在潜力。《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内容很简单,就是写松坊溪平时、特别是雪后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我请学生自己质疑时,有人问: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为什么要写平时的景色?好!学生在自觉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课文内容了。读过课文后,就有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写了松坊溪的平时景色就很美,才能体会出松坊溪的冬天更美。有人说,对比写,松坊溪的平时和冬天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好。有的说写了平时才能写出冬天是一点一点走近的,写出冬天的变化。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象这类内容浅显、文笔优美的文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千万不可忽视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这当中包括篇章结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文中第九自然段原文是这样的: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我删减后出示投影: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红叶,全是红叶,忽地全都落了。我请学生对比来读,边读边比较,上下哪段表达得更好?说说理由。经过品读比较,一致认为原文好。“火焰般在燃烧的”“花般的红叶”写出了红叶的形态、颜色,文字中透露出作者的欣赏5和赞叹。加上“蓝色的花”松坊溪的初冬色彩斑斓。而一个“飘”字既表现出落叶飞舞的动态美,又体现出作者对花般红叶的无限怜惜之情。由此达到了比较、鉴赏文本的目的。语文的学习,课堂上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是阅读的主人。我请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比较初冬、雪中、雪后的松坊溪各有什么特点?自己想一想用怎样的语气读?有的学生喜欢初冬的景色,碧绿的竹林、湛蓝的天、金色的太阳,燃烧的花般的红叶,初冬丰富的色彩读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喜欢纷飞的雪花,读得轻盈快乐;有的喜欢透亮的白雪,读得静谧、不失生机。我想,语言文字的积累就是这样点滴会聚起来的。语感作为对言语的直觉能力,也是在这样在比较阅读中培养的。五、自己的文字和文本比较。《顶碗少年》一课是典型的叙事说理记叙文。课文第一部分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讲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内容浅显,道理也不难理解。学生一读就懂,如果再嚼文字,定会使我和孩子们都感到乏味无趣。鉴于此,我把着力点放到了文字表达的训练上。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后,请学生抓住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细读,设想如果当时自己在现场会想些什么?思考后,把自己的感受当堂写出来。跟着对比书中第二段文字看作者想到什么?他有是怎样表达的?和自己刚才写的那段话做一下比较。说说感受。道理自然不出左右:即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而作者的表达不是如此干涩,“……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能迎来温暖的春风……”词语对比,用具体的事物形象地说明:即使在最困难、最黑暗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这样的教学设计一下就把作者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拉到了学生眼前。接着,让学生模仿这样的表达方式也说一两句话。例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已经跌到谷底,怎么走都是上坡。”学生说不出可以摘抄,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学习完《将相和》,我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蔺相如,要求结合文中事例,总结出人物特点的,表现出应有的态度,同时尽量展现自己的文采。有少数学生开始注重文字的表现力了。这时我把《史记》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抄录在黑板:“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6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请学生自读感受其语言的气势与精妙。教学生如何评价人物!再试着评价廉颇,孩子们兴趣盎然,行文一下讲究了许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选准比较点,精心设计问题,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研读课文,就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标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15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