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台湾科学发展的历史事物
1台灣科學發展的歷史事物我的土地我的病--烏腳病紀事健康照護博士班護理組葉莉莉2疾病與文化、環境社會文化: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包括食、衣、住、行、精神,物質的總體;對宿民醫療觀念與醫療行為深具影響,可隨時空轉化,疾病與照顧之種種因軟性文化呈顯出不同風貌(張珣,1994,疾病與文化)多氯聯苯區位環境:疾病因地理環境滋生。鎖定了環境中的疾病,空間距離離我最近的烏腳病躍然而出..。3烏腳病的歷史見證西南沿海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人口聚集趨勢狀況?人民的生活習慣?....從歷史文化與科技文明角度思索40-50年代台灣西南沿海區位的背景4請大家用心想像40-50年代的台灣民55與民91(主計處)每萬人病床--3.459.2每萬人醫師數--5.415.8每萬人護士數--1.639.8自來水普及率--38.6%90.8%平均餘命--男65.273.2女69.778.9烏腳病發生的時代背景5烏腳病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6烏腳病在哪裡發生??....台灣西南沿海的上升海岸,特別是北門、學甲、布袋、義竹四個毗鄰鄉鎮,近急水溪的出海口,其土壤帶有甚高鹽分。7烏腳病的歷史見證日治時期零星病例未受注意,居民稱為「怪病」,醫師因病因不明且自動發生脫疽,稱為「自發性脫疽症」。1954烏腳病醫療研究開始—高聰明與高上榮兩位學者,以「特發性脫疽」之名,發表於台灣醫學雜誌。1956引起醫界及政府衛生當局注意,台南縣安定鄉復榮村居民中90%(490/553人)出現皮膚色素沉著過多及角化現象。8烏腳病症狀早期四肢末梢缺血(血栓閉塞性血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患部無法獲得營養和氧氣,皮膚顏色蒼白或紫紅,症狀有腳末端麻痺、發冷及發紺,一旦受壓迫會倍感疼痛,腳底的刺痛感就像赤足走在碎石路上的感覺,出現間歇性跛行。9烏腳病症狀病情惡化,產生劇痛。外傷或寒冷等誘因,使趾頭變黑、潰爛、發炎,壞疽而自然脫落。甚而炎症向上,腳組織全部壞死,須手術截除。有時因持續疼痛需截肢。10烏腳病症狀除下肢易受侵犯,手指亦可能罹患。此病常見於成人,但也曾發生於數歲小兒。11病名由來患者腳部產生烏黑色變化,逐漸向腿部蜿蜒爬升,當地居民稱之為「烏乾蛇」;或由於腳部的烏黑,直稱為「烏腳病」。12烏腳病怎麼辦??過去---內科療法(藥物治療),止痛劑、防血小板凝聚的藥物及血管擴張劑;外科治療以截趾/截肢/局部傷口治療為主。近年---烏腳病的外科療法:腰部交感神經切除術加上深股動脈整型術。13烏腳病有多嚴重…??陳拱北等發現烏腳病的盛行率在不同村里間不同。1958~1960年診斷的327名病例資料,盛行率以北門最高(每千人5.6人罹病),依次為學甲(3.9)、布袋(2.0)、義竹(0.6)和下營(0.1)。1962年,台大烏腳病防治小組在當地為4萬多名住民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地烏腳病盛行率0.89%、皮膚癌盛行率1.08%,比一般地區明顯偏高。14烏腳病怎麼來??居民因水源有限,挖掘深井汲取適合飲用水源---低鹽分的深層地河水飲用。水質分析發現,此深井水砷含量高達0.4~0.6ppm,比起標準0.005ppm以下高出許多。現已證明烏腳病和皮膚砷病變,都是慢性砷中毒引起的不同表現。15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54烏腳病首由高聰明和高上榮兩學者,以「特發性脫疽」名稱,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至此始烏腳病成為台灣本土流行病研究的熱門課題。參與研究領域學者,包括流行病學、病理學、內科學、生物化學、無機化學、地質學、外科學、復健醫學、環境衛生等專家…。16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58臺大醫院及公共衛生研究所,開始注意烏腳病問題,組團進入台南學門、學甲及嘉義布袋、義竹四鄉進行調查,並於臺大醫院外科病房,設六床免費病床收容烏腳病患者。1960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布萊克威爾(R.Q.Blackwell),於台灣醫學會發表烏腳病流行地區居民砷攝取量,以及頭髮與尿液檢體之砷含量報告。17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61年台大曾文賓教授,發表烏腳病臨床研究,描述該病症狀和診斷依據,使此病研究有一致的診斷標準。台大公衛研究所陳拱北和吳新英兩教授,發表系列烏腳病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首見描述烏腳病的盛行率、發生率及其地理分佈。台大葉曙教授在檢查截除下肢的病理變化時,發現併發皮膚癌者不少,已非偶然現象,於1961年5月組隊至該區調查病人之皮膚變化。18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62年陳拱北、吳新英發表第二份烏腳病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飲用水源與疾病的關係於《台灣醫學會雜誌》。在北門、學甲、布袋、義竹、下營五個鄉鎮的109村里當中,以只用深井村里的烏腳病盛行率最高;次為併用深井和淺井水的村里;而只用淺井水的村里,並未發現任何病例。陳教授等也發表深井水含砷量遠高於淺井水,而烏腳病盛行地區深井水含砷量又高於非盛行地區深井水的含砷量。自此,深井水與烏腳病的關係,即倍受重視。19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63年台大病理葉曙、候書文教授,發現烏腳病病理組織,包括「血栓閉塞性血管炎」與「閉塞性動脈硬化」,而共通的基本變化是不尋常的動脈硬化,不僅四肢末梢動脈硬化,主動脈和冠狀動脈也嚴重硬化,甚至於鈣化。台大內科陳萬裕、連文彬、嚴澯鑫和曾文賓,自1963年始發表「烏腳病發生地區飲料水的實驗研究」。研究顯示深井水對血管收縮以及潰瘍壞疽之作用物質,存在於其高溫灰燼中的含砷鹼性無機鹽。但對於深井水高溫灰燼的成分,並未進行詳盡分析,那些成分和烏腳病致病有關及其病理研究,仍待探討。20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68年兩篇探討烏腳病病因研究發表於《美國流行病學雜誌》及《美國癌症研究所雜誌》國際學刊。1970年代南部地區泌尿外科專家共同發現,很多病人來自只有十萬左右人口的烏腳病流行地區。於是南部地區泌尿外科醫師於台灣醫學會總會首度聯合發表「南台灣尿路上皮細胞腫瘤的地理分布」。這是台灣地區地方醫師聯合攜手發表的成果,為學術合作提供良好範例。至此烏腳病地區的膀胱癌流行始受到醫界注意。21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73年葉曙教授發現烏腳病流行地區膀胱癌死亡率偏高(3.0%),但當時大家目光集中於烏腳病及皮膚癌,加以膀胱癌診斷較難,因此未注意其流行性,不過當時已注意到當地居民頗多有血尿者。1975年病因之探討未結束。雖認為砷與烏腳病有某種程度關係,但在動物實驗中皆未能證明,且有幾個含砷量高的村子罹患烏腳病比率卻遠比含砷量低之村落少。22烏腳病學術研究1973年葉曙教授發現烏腳病流行地區膀胱癌死亡率偏高(3.0%),但當時大家目光集中於烏腳病及皮膚癌,加以膀胱癌診斷較難,因此未注意其流行性,不過當時已注意到當地居民頗多有血尿者。23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75年台大生化呂鋒洲、林國煌教授,針對烏腳病地區水質成分進行系列研究,發現含砷量高的深井水中,含有螢光物質,鑑定陸續分離出麥角生物鹼、維生素D2、腐植質和重金屬等眾多物質。呂氏提出了這些物質對末梢血管壞疽及動脈鈣化之關係,頗值得重視。24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77年「台灣慢性砷中毒地區之皮膚癌盛行率」中,曾敘述烏腳病盛行率和飲用水含砷量,呈劑量效應關係,且皮膚癌和烏腳病的發生有正相關。直到66年,才進一步於美國《環境衛生展望》雜誌,發表各不同飲水含砷量村里的烏腳病盛行率。無論男性或女性,各年齡的烏腳病盛行率,絕大多數隨飲水砷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砷和烏腳病的測量效應關係已相當明顯,但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答。為什麼飲用深井水的人當中,每一千人最多只有80人發生烏腳病?除了含砷量偏高外,深井水還有那些其他物質是致病因子?它們的濃度是否也和烏腳病發生率呈劑量效應?如果慢性砷中毒確實是烏腳病的主因,它的作用機轉為何?烏腳病病人是否也較易罹患慢性砷中毒引起的癌症呢?其理由為何?25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79年胸腔及病理醫師偶然發現烏腳病地區的肺癌發生率較高。直到1979年陳拱北教授的癌症圖譜資料發表,才確定此地區肺癌之高發生率。且肝癌在烏腳病地區之發生率亦較高,但較不顯著。1988年陳建仁與研究同仁,在美國《動脈硬化》雜誌發表「高砷深井水之致動脈硬化性和致癌性:烏腳病的多重危險因子及其相關癌症」。研究發現,飲用深井水年數、砷中毒指標、家族烏腳病史、發病前以蕃薯為主食、蔬菜攝食較少和蛋類攝食較少均和烏腳病發生有獨立的作用。且前三者與烏腳病的發生有加成性協同作用。亦發現烏腳病病人死於皮膚癌、肺癌、膀胱癌、腎臟癌和前列腺癌的危險性,高於烏腳病盛行地區的一般居民,更高於台灣地區一般人口。26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92年行政院衛生署從民國71至80年,統計全省癌症死亡率的分佈,發現烏腳病流行區罹患皮膚癌、膀胱癌、腎臟癌、肺癌、肝癌的比例有顯著偏高現象。1996年於「海峽兩岸砷暴露及健康危害研討會」中---砷對人體的影響力不只是烏腳病,更存在著其他致命性危機,而且不論濃度高低,皆可能產生病變;如:台大流行病學的「無機砷與心臟血管疾病相關性之研究」、北醫公共衛生的「無機砷與皮膚癌相關性之追蹤研究」,研究同時也指出,皮膚癌或烏腳病患者以及同時罹患皮膚癌和烏腳病的患者,罹患內臟癌及膀胱癌的危險性,遠大於健康人。27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2001年陳建仁在「華人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之預防研討會」中,發表由台大公衛所追蹤嘉義縣布袋地區等烏腳病盛行地區居民長期處於砷暴露的狀態下,罹患心血管疾病危險評估的十五年報告,這項研究主要針對烏腳病盛行區及其他非盛行區民眾進行對照研究。最長追蹤十五年,為國內相關研究當中研究「人年數」(追蹤年數×追蹤人數)最大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證實烏腳病盛行區域在長期砷暴露的環境中,居民罹患腦中風機率為非盛行區域的2.2倍;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比非盛行區域高2.8倍。且研究首度將心血管疾病的五大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酗酒、肥胖等列入評估,研究也證實,除了上述的五大因素,對烏腳病盛行區域民眾來說,慢性砷中毒已經成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第六大危險因子。28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1960深井水中砷1963含砷鹼性無機鹽1975深井水螢光物/生物鹼/腐植質/重金屬1977深井水中砷劑量效應受苦經驗(身心靈)醫療照顧病因人果1961皮膚癌1963動脈硬化/鈣化1970年代泌尿系統膀胱癌1979肺癌1988腎臟癌前列現癌1992肝癌2001腦中風2.2倍缺血性心臟病2.8倍29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以關鍵字「烏腳病」搜索台灣圖書資料庫1991-2003期刊:33篇1980-2003碩博士論文:47篇MEDLINE1965-2003:75篇30烏腳病期刊(1991-2003:33篇)疾病相關:12(烏腳病與周邊血管疾病、動脈病變、缺血性心臟病、泌尿道癌等之相關研究)病因探討:10(井水螢光腐植酸、砷、微量金屬與烏腳病之相關研究)公共衛生:6(烏腳病與膀胱癌、砷含量、糖尿病、甲狀腺腫之流行病學調查)人文:4(烏腳病與小兒麻痺的隱喻在台灣、北門.烏腳病流行的共同記憶、烏腳病悲歌、中國大陸地方病考察記:砷引起烏腳病學說的省思)環境:1(臺灣西南部宅港-後壁地區晚更新世以來地體升降運動)31烏腳病碩博士論文(1980-2003:47篇)公共衛生:18生物化學:12醫學:9環境:3藥學:2農業:2統計:132烏腳病MEDLINE(1965-2003:75篇)疾病相關:33(烏腳病人膀胱癌、血管瘤、知覺異常等之研究)病因探討:29(危險因子如砷、螢光腐植酸、微量金屬物質、地下水成分分析)公共衛生:12(烏腳病流行地區居民癌症流行病學調查)人文:1(烏腳病史)33烏腳病史中的學術研究區位疾病之病因研究從廣化到深化的過程---多階段多病因探索多重領域專業之涉入---缺乏整合!!護理專業的空白??(對照護理教育、護理學術的發展史)34烏腳病有多少人??民國元年至1998年底止,罹患人數累計2,749人。1958~1995年間,發現1881名病患,男性1059、女性822,好發於55至69歲間;至民國83年,
本文标题:台湾科学发展的历史事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