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良好的早期教育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在知识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幼儿早期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儿童接触的第一个正式教育机构,幼儿园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研究者也认为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儿童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却存在着一些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状,“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而且这种倾向正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顽疾,任其发展必然会妨碍儿童的健康成长,继而影响我国幼儿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正常发展。【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超前教育对策思考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一个人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幼儿园教育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焦点。但是,在现代社会崇尚快速化的形势下,幼儿园教育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状况,由于部分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的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接受能力简单地以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期幼儿拿出好的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来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即幼儿教育逐步走向“小学化”,这种倾向日趋严重,且有加速蔓延之势。[1]诸如此类利用小学教育方式取代幼儿园教育方式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不仅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还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伤害,甚至产生持久的不利影响。(二)核心概念界定1.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在幼儿园阶段粗略地以小学的教学方式对待儿童,过于注重普通知识传授而忽视儿童全面发展,企——2图拔苗助长的一种做法。2.超前教育超前教育是指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学习较大龄孩子的知识来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这种教育目的集中体现在近年风传的“少年大学生”身上,超前教育包含了许多父母的功利性心理因素。(三)政策依据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中第八条明确指出:“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2]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10月15日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在其官方网站下发通知要求贯彻落实。指南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3](四)理论依据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卢梭指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4]这一观点贯穿于卢梭的教育体系的始终,是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依据。卢梭坚持反对摧残儿童天性的观点和教育方法,主张儿童就是儿童,他不是一个小大人,不应承担成人社会的罪恶,而应该过幸福偷快的生活,对儿童的教育也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长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3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5]在卢梭看来,旧教育之所以导致儿童身心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过早地使用了儿童未成熟的心灵,把儿童当成人看待,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进程。在教育内容上,习惯于把成人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儿童;在教育方法上,实行脱离儿童实际的教条主义,导致儿童对教学感到厌倦和痛苦,剥夺了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这和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问题何其相似。2.维果茨基:教学的大纲也应是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指出,尽管3岁以后的学前儿童已有可能采用某种教学或教育的大纲,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应当是儿童自己的大纲”;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变成儿童的大纲的程度。”[6]他认为,成人或教师的大纲如果偏离了儿童自己的大纲,是断然难以实现的。而分科教学和超前教育便违背了儿童自己的大纲。维果茨基的观点表明,学前教育是始于儿童,终于儿童的,因此学前教育的大纲也应当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否则,教学大纲不适应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必然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一)教育内容小学化依据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幼儿园教育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启蒙性、趣味性、活动性、贴近生活又要使幼儿感兴趣,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但在现实中的一些幼儿园,小班多安排语言、数学、美工、艺术、健康课,识字和数数教学占了2/3。大班课程设置则近乎小学,有些甚至直接搬用小学一年级教材,而且语文、数学、英语比重很大,幼儿在园中用大量时间进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体、音、美课程比例小,游戏活动只作点缀。(二)教育形式小学化理想的最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是游戏,而且这也是最受儿童欢迎的活动方式。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幼儿园老师多采用说教和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教学,幼儿的观察、操作游戏活动很少,进行识字、数学和简单外语教学时尤其如此。儿童是好动的,但当今幼儿教师多让儿童坐成整齐的横竖排,还做出像“小手背后,小嘴闭上”等要求,连某些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也与小学生相同,如要求幼儿上学背书包、留书面家庭作业等。——4(三)教育目标小学化许多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以知识技能强化训练为主,忽视学习兴趣及其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其他方面的培养,甚至有些幼儿园唯利是图。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园为了招生,所做的宣传是自己幼儿园培养出的儿童认识多少字,会背多少首唐诗,会数多少数,记住多少单词等,而那些所谓的兴趣班,原本是为培养和发展幼儿稚嫩的兴趣而举办的,目的是让幼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幼儿能全面发展,但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兴趣班浸透了太多的利益成分,幼儿园和老师通过兴趣班可以获得名义或经济上的利益,而家长通过兴趣班可以让孩子捞取各种证书奖项。这样的幼儿园教育除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家长的虚荣心外,对儿童的全面协调发展帮助实在有限。三、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幼儿生理机能正常发育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还处在发育之中,非常脆弱,易受伤害,如果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处在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大脑容易疲劳,甚至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伤害。幼儿期是大脑快速发展时期,需要丰富的外界刺激,如果单一读写算,缺少各种感官刺激和游戏动手操作机会,大脑神经元受到丰富刺激的机会减少,会阻碍幼儿大脑发育。另外,坐的时间过长或者坐姿不正确,也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7](二)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果此时强迫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和做许多功课,他们的智力水平是跟不上的,如果学习过于吃力,幼儿会对学习产生厌倦、畏惧情绪,从而会扼杀幼儿的学习积极性。[8]3-6岁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是游戏,但小学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能力,儿童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完成教育任务。另外,多数幼儿园都要布置课后作业,这样的安排无疑增加了儿童的身体及心理负担。(三)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实际上是重知识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忽视自我学习能力及其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对幼儿语言、数学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过分关注和培养,容易导致孩子的片面发展,直接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得——5到锻炼和提升,而实际的动手能力和更为重要的创造性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机会。而且,提前对儿童进行小学课程教育的结果是,幼儿进入小学之后,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会产生重复学习达到强化效果的想法,反而会因为之前学习过相关课程而不再注意听讲和学习,这样不利于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优秀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乃至学习化社会的构建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四、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分析(一)政治方面1.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过于集中自20世纪70年代国家执行计划生育制度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幅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控制,人口素质也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过,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也逐渐趋于集中。在以往的多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关注度相对来说较为分散,对子女是否成才及其成才的程度也多持“顺其自然”的心态;同时,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也会受家庭实际经济条件的制约,如果提供的教育资金较少,家长对子女在教育上的受益期望值也会相应降低。而在如今的双生或者独生子女家庭中,伴随着家长教育意识的逐渐浓厚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子女的成才期望值、教育投资值以及子女在教育上的受益期望值也大幅提升,为“超前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心理温床。[9]2.应试教育机制影响当今教育体制中对学生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应试教育,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应试教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它本身关注的仅仅是以普通学科文化知识为主的智育,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没过多关注。在应试教育制度下,形成了以知识评价为主流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制度,学生上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科知识成绩,家长也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如何提高成绩,应付考试上。现在这种对考试的关心已经延伸到幼儿教育阶段,很多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亦集中在文化知识学习上,忽视儿童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二)经济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推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幼儿园,尤其是私立幼儿园的大量涌现。但这些幼儿园的成立并不一定完——6全符合国家的标准,特别是一些幼儿园别有用心,唯利是图,视教育为为自己谋利益的工具。为了招收更多学生,它们一味迎合家长期望和望子成龙心理,大肆鼓吹超前教育和“神童”培养,不顾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实际而过早开设小学课程,向幼儿提出超出幼儿接受能力的学习要求,以如此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以提高幼儿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文化、观念方面1.落后的儿童观有一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就是儿童,但这里的儿童是没有自己主体地位的儿童,持有这种儿童观的家长不承认孩子有其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不承认孩子有自己的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生活,不承认儿童有权享有这种充分表现其天性的欢乐的童年。[10]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可以由自己决定其生长方向,许多被送进自己不感兴趣的兴趣班的孩子即是如此。还有一些家长以爱的名义,打着为孩子的美好将来着想的旗号,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和某些鼓吹儿童越早教育越好的理论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这种拔苗助长的心态和行为也是幼儿园小学化的重要原因。此外,现在的许多家长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主要的学习任务等缺乏科学的认识。他们始终认为,幼儿园主要的任务是教孩子们“识字”、“认数”、“计算”,幼儿在园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识字”、“认数”和“计算”,若哪所幼儿园不教这些东西,就会遭到家长的非议。[11]2.幼儿教师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偏低据了解,眼下不少的幼儿园,尤其是县级以下(含县级)的幼儿园,真正出自师范院校的教师很少,不足幼儿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好多幼儿教师都是就地取材,这些教师绝大多数只有初中毕业学历,有的甚至是小学毕业生。他们既缺乏应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也缺乏教学实践的相
本文标题:幼小衔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5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