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何成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hechenggang@ncct.gov.cn目录一.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二.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的深度融合三.史料资源的收集整理四.史料教学的方法策略五.史料可靠性的鉴别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高考历史的学术性、专业性日益不断增强。提高学生历史应试能力,特别是材料分析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史学阅读质量,以及将史学阅读与日常的史料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封建教材中的封建世界史上的封建中国史上的封建柳宗元、顾炎武、王夫之、王羲之学者眼中的封建高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核心知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价值观。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根本导向。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核心知识:知道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基本线索、发展趋势和经历的发展阶段,知道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知道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文明成果。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结构:通史必修+选修1、2。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时空观念:科学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有意识地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袁世凯《戊戌日记》:9月20日,乘火车从北京到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帝和维新派。当夜,荣禄赶回北京上报慈禧。9月21日,慈禧囚禁光绪,捕拿维新派,杀六君子,百日维新失败。向清政府表示忠诚。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据大量史料,袁向荣禄汇报时已经是9月21日上午,戊戌政变已发生。说明袁告密发生在戊戌政变之后。但是有一重要史实:戊戌政变开始时,试图让袁杀慈禧的谭嗣同并不是逮捕对象,说明9月21日上午,慈禧不知道有人要杀她,因此,她对维新党人的逮捕仅局限在康有为、康广仁两人。大量资料证明,袁在告密之前,慈禧已下决心发动政变,而袁将杀慈禧一事汇报给荣禄后,荣禄将此事再反馈给慈禧,才有了谭嗣同等人被逮捕事件的发生。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史料实证:知道史料是历史叙述的主要依据;知道搜集整理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对史料的信度和效度作出分析判断;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作出解释和阐述。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杭州日报》2012年8月25日光绪皇帝在北大开学仪式上说了什么?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历史理解与解释:知道唯物史观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科学理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史料为依据,从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继承与发展、联系与综合、量变与质变、联系和综合、必然与偶然、个案与全局等角度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按照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历史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和阐述。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历史价值观:能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经验,形成积极、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具体表现:增强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具有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坚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史料实证水平1:知道历史叙述是有一定根据的,认识到要了解历史离不开史料。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史料实证水平2:知道历史材料分为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材料、实地材料等多种类型,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历史有关的材料;能够基本读懂教学中提供的文献史料。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史料实证水平3:学会获取历史材料的基本方法,理解证据在进行历史论证时的重要性,能够根据有关的材料对历史进行思考。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史料实证水平4:能够自主地搜集有关的历史材料,并对历史材料进行辨析与整理;能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将材料与所学的历史叙述进行比较。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史料实证水平5: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材料所述是否可以作为历史论证的证据;能够在自己对历史的论述中恰当地运用有价值的史料。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弱兵政策与北宋灭亡。方豪在其所著《宋史》中写道:(1)宋太祖赵匡胤是由将领拥立,而当上皇帝的。所以即位之初,宋太祖就想着要怎样来对付这些骄横的将领。他后来给他们丰厚的赏赐,更换了这些禁军中的资深将领,然后用资浅的将领取代。(2)宋太祖又挑选精壮的士兵,进入属于中央政府的禁军。禁军的特点是,从京师到边地,轮流屯兵驻守防地,使将领不会专管某一军队,而士兵也不只听从某一将领。当时禁军的总数有二十万,以十万驻守京师,十万调于乡间,如果地方某一州发生兵变,就以京师的军队平定。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3)禁军之外是厢军,驻守在各地方州县,负责修缮及防卫地方的工作,素质比禁军差。当国家有外患时,士兵不够,就用囚犯、饥民、市井无赖来补充。(4)所以宋代的弱兵政策,对于宋太祖,对于中央政府是有利的,但是弱将弱兵造成的结果,终于使宋朝亡于金与蒙古。这都要归咎于宋太祖。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汪盛铎《两京梦华》:(1)宋太祖当上皇帝之前,是中央禁军的最高将领,所以他对禁军的兵权特别留意。他把原来统率禁军,经常立下功勋的大将陆续调离,换上一些资历浅、容易控制的人担任其首领。(2)宋太祖又鉴于唐代出现将领割据地方的教训,一步步削减这些将领的权力。把这些将领原有的行政和收税的权力去除,只剩军事方面的权力。而且使这些将领空有头衔,却没有掌握军队的实权。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3)宋太祖透过严格控制军权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宋朝避免了唐末五代时那种短时期内,就被别的朝代取代的命运,避免了动不动就出现割据的情况。但自宋太祖、宋太宗以后,宋朝各代皇帝仍旧不断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君主拟订作战的阵图,在千里之外的皇宫遥控指挥打仗,不许将帅与士兵之间彼此熟悉,过分地分散兵权。宋朝军队打仗胜少而败多,和军权措施失当有直接关系。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后人评论此事,追根寻源,往往责怪宋太祖,其实是不公平的。宋太祖依照当时情势立下制度,即使有些过头的地方,主要部分却是好的。错误在于他的继承者们,不知因时立制的道理,只知墨守所谓“祖宗家法”,沿着错误道路愈走愈远。这才是应当受到责备的。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两位学者在研究赵匡胤的“弱兵政策”时,所占有的史料并没有大的区别,但得出的结论几近相反:材料一认为,赵匡胤的“弱兵政策”导致了宋亡;材料二则认为,后代的皇帝们错误地坚守赵匡胤的弱兵政策,不知因时而变,导致灭亡。原因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就是说,面对相同的史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有可能得出不同的认识。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元朝儒士的社会地位南宋遗民郑思肖在《铁函心史》中写道:“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农民)、九儒、十丐。”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我国台湾学者、元史专家萧启庆在龙腾版《高中历史》(上册)《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之一》章中写道:“元朝视儒士与僧侣一样,为了救济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甚至沦为奴隶的儒士,元朝特别设立了‘儒户’,让部分的读书人取得优免赋役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储备人才的用意。比较而言,成为儒户的读书人,其地位应在贵族、官吏之下,与僧侣相同,但较一般人民为高。”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从材料中看,两人关于元朝儒士社会地位的认识有如天壤:郑思肖认为,元朝的儒士处于社会底层,其地位仅高于乞丐;萧启庆则认为,元朝的儒士比一般的民众地位要高得多,仅次于贵族与官吏。作为一个严谨学者,萧启庆在研究元朝的社会状况时,肯定会竭尽全力搜集史料,倾其所有审慎分析。而且,这一材料又出自中学教科书,尽管不能说它就是历史的真相,但完全可以认定,它非常接近历史的真相。可为什么他的研究结论与当时人郑思肖的观点差距如此之大呢?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郑思肖虽是当时人,甚至是历史见证者,但他是南宋遗民,亲历过亡国痛,对蒙古贵族充满仇恨。况且,他本人处于当时第四等级——南人,这一等级社会地位低于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而且,在政治、法律或科举考试方面,备受歧视。作为南人中的儒士,社会地位很低,所以他认为元朝所有儒士社会地位都低。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李鸿章关于修建铁路的立场认识一:(19世纪60年代)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线尤甚。臣与总理衙门尝论及之。各省官民皆以为不便,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数年以来,总未得逞,固由内外通商衙门合力坚拒,彼亦明知民情不愿,势难强逼也。换约时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官不能治其罪,亦不能责令赔偿,致激民变。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认识二:(19世纪80年代)或又谓铁路一开,则中国之车夫贩竖将无以谋衣食,恐小民失其生计,必滋事端。不知英国初造铁路时,亦有虑夺民生计者,未几而傍路之要镇以马车营生者且倍于曩日。盖铁路只临大道,而州县乡镇之稍僻者,其送客运货仍赖马车、民夫,铁路之市易既繁,夫车亦因之增众。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有巡瞭之丁,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杂役,月赋工糈,皆足以仰事俯畜,其稍饶于财者,则可以增设旅店,广买股份,坐权字母,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况煤铁等矿由此大开,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此皆扩民生计之明证了。或又谓于民间田庐、坟墓有碍必多阻挠。不知官道宽广,铁路所经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价值;其坟墓当道者,不难稍纡折以避之。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从字义看,李鸿章在修建铁路问题上的前后认识变化很大,体现了从反对到支持的变化。但如果从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看,李鸿章的立场其实没有发生本质变化。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反对修建铁路,目的在于排拒列强对中国铁路建设工程的染指,防止列强借修建铁路扩展在华利益。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支持修建铁路,目的是希望清政府自建铁路。显然,看似自相矛盾的两种认识,其实并不矛盾。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陈独秀不同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材料一为何要设立这块碑向德国赔罪呢?因为义和团无故杀了德国公使克林德氏,各国联军打破了北京城,须要中国在克林德就害的地方设立一块石碑,方肯罢休;你说中国何等可耻!义和团何等可恶!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造成义和拳的原因有五:道教,佛教,孔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戏,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世上是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道路。我国民若是希望义和拳不再发生,讨厌克林德碑这样可耻纪念物不再竖立,到底是向哪条道路而行才好呢?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然而一般人不但忽视了他的重要,并且对他怀着两个错误的观点:第一个错误的观念:憎恶义和团是野蛮的排外。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第二个错误的观念:以为义和团事件是少数人之罪恶,列强不应因少数人之故惩罚全中国人民以巨额负担。说我们不曾反抗汝们惩罚少数的义和团,不应该皂白不分连累到我们大多数安分屈服的良民。情形如果是这样,还幸亏有野蛮的义和团少数人,保全了中国民族史上一部分荣誉!我读八十年来中国的外交史、商业史,终于不能否认义和团事件是中国民族革命史上悲壮的序幕。一.历史核心素养与史料教学材料一认为,义和团是可恶的,它给中国带来了耻辱。材料
本文标题: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9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