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
第二章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有胸腺(Thymus),骨髓(BoneMarrow)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有淋巴结(Lymphnodes),脾脏(Spleen),黏膜免疫系统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骨髓:是免疫器官,也是造血器官,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T:75%B: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HEV);过滤作用。脾脏的功能: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T:40%B:60%;免疫应答的场所(血源性抗原);合成生物活性物质;滤过作用;贮存红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半抗原(hapten):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半抗原+载体(蛋白质)完全抗原外来抗原进入体内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1无应答:抗原浓度太低或者宿主已经处于耐受状态2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正性应答):宿主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免疫状态。3超敏反应: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伴有较强的炎症反应或损伤4诱导免疫耐受(负性应答):宿主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对该抗原处于无反应状态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1、抗原的异物性:机体非自身物质的特性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2、理化状态:(1)分子大小:分子量:(一般在10kDa以上);(2)化学组成与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脂;(3)物理性状:细胞性(颗粒性)>可溶性(分子状态)。3、与宿主相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数量(剂量)(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抗原结合价: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表位分类:.构象表位与线性表位1构象表位: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即“B细胞表位”。2线性表位: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又称线性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即“T细胞表位”。抗原的种类:(1)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由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组成,绝大多数抗原属此类。胸腺非依赖性抗原: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超抗原(Sag):少数分子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称为超抗原。SAg与T细胞结合的特点:无须抗原加工与递呈;形成TCRVβ-超抗原-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无MHC限制性。SAg的生物学意义:毒性作用及诱导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抑制。(2)根据抗原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1异嗜性抗原;2异种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4自身抗原;5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抗原。第四章免疫球蛋白抗体: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类似的球蛋白。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分子。重链(heavychain,H链)约440氨基酸;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可将重链分为5种:γ、μ、α、δ、ε。其相应Ig为IgG、IgM、IgA、IgD、IgE.。轻链(lightchain,L链)约220个氨基酸;根据轻链恒定区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κ和λ两种。可变区和恒定区:1.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位于Ig分子N端,占轻链1/2和重链1/4或1/5;不同抗体其IgV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超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HVR):在VL和VH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此为HVR。轻、重链各有3个HV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ly-determiningregion,CDR):超变区乃抗体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此为CDR。骨架区(frameworkregion,FR):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VH和VL各有4个FR。2.恒定区(constantregion,C区):位于Ig分子的C端,占轻链1/2和重链3/4(IgA、IgD)或4/5(IgM、IgE)。在同一种属中,同一类重链和同一类轻链C区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介导Ig多种生物学功能。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可转动的区,含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有利于IgV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对蛋白酶敏感。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Ig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称为功能区(domain)。VH和VL: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CL和CH1:某些同种异型(allotype)遗传标记;IgG的CH2、IgM的CH3: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的CH3:结合单核/巨噬细胞表面FcR,不同生物学效应。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种型(isotype):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位于IgC区。同种异型(allotype):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分子所具有的不同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idiotype):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分子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型由若干个抗原决定簇组成,又称为独特位(idiotope),主要存在于V区。V区的功能: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结合相应抗原分子,中和作用,发挥免疫效应;BCR特异性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IgM、IgG1-3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聚的IgA或IgG4激活补体旁路途径。(2)与细胞表面FcR结合: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促吞噬;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介导I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IgG通过胎盘;sIgA穿过粘膜五类Ig的特性和功能IgG的特性和功能:1)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半衰期长(20-23天);2)分4个亚类:IgG1、IgG2、IgG3、IgG43)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4)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5)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6)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等;参与Ⅱ型、Ⅲ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GIgM的特性和功能: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宫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天然血型抗体是IgM;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IgA的特性和功能:分为单体的血清型和二聚体的分泌型IgA;分泌型IgA主要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产生,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黏膜表面,是机体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的重要因素。初乳中的sIgA可对婴幼儿发挥自然被动免疫作用调理吞噬、中和毒素IgD的特性和功能血清中含量低,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成熟标记,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和mIgDIgE的特性和功能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Ig;属嗜细胞抗体,可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FcεR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第五章补体系统一、概念补体系统:由30余种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蛋白质组成的、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活化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补体系统的组成:1.补体的固有成分:经典途径的C1q、C1r、C1s、C4、C2;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三条途径的共同终末途径C3、C5~C9。2.调节蛋白:备解素(P因子)、C1抑制物、I因子、H因子、C4结合蛋白等。3.补体受体:CR1~CR5、C3aR、C2aR、C4aR等。补体的命名:C1~C9;B因子,C3(C3a、C3b);iC3b、C4b2a;C1抑制因子。补体的生物合成及理化性质:主要由肝细胞、巨噬细胞产生;感染时大量升高;均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二、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1.参与成分:C1、C4、C2和C3;2.激活物: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MBL途径:参与成分:MBL、MASP、C4、C2和C3;MBL(甘露聚糖结合的凝集素),MASP(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旁路途径:不经C1、C4、C2,由C3、B因子、D因子、P因子参与的补体激活过程。“激活物”主要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和其他多糖,以及凝聚的IgA和IgG4等。旁路途径的特点:识别自己与非己;补体效应的重要放大机制;参与早期非特异抗感染。补体三种激活途径过程及比较(书p83-85)第六章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K):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分泌的、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物质的统称。来源:广泛。主要由免疫细胞,尤其是激活的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按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生长因子(growthfactor,GF);趋化因子(chemokine)。细胞因子的主要特点:细胞因子的网络性:一种CK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CK;一种CK可作用于多种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多效性);多种CK(具有受体的共用亚单位)可作用同一种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重叠性);不同CK作用于同一种细胞,表现为相互协同或相互拮抗效应;某些CK可诱导或抑制其他CK产生。细胞因子的同源性与多源性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三种方式: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1.白细胞介素:由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所分泌;介导并调节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IL-1:低浓度起免疫调节作用,高浓度时以内分泌方式作用于全身,引起发热IL-2:泛生长因子IL-3:集落刺激因子活性IL-4:B细胞生长因子IL-7:促进前B细胞增殖IL-12:NK细胞刺激因子2.干扰素(interferon,IFN):因具有干扰病毒复制的作用而得名。分类: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I型IFN:IFN-α、IFN-β,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产生。II型IFN:IFN-γ,主要由活化T细胞、NK细胞产生。3.肿瘤坏死因子(T
本文标题:免疫学复习资料(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390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