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美学概论-第四讲-美感(一)
审美态度(一)审美无利害关系:美感与快感美感与悲剧(二)审美距离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是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只要你谈到了美,你就谈到了愉快,因为如果不愉快,美就不成其为美。——伊壁鸠鲁学派美是一种永恒的愉快。ATHINGofbeautyisajoyforever.——济慈一件事物不能给任何人以快感,它绝不可能是美的。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桑塔耶那:《美感》享乐是我们在这些领域中经历到的最自然而又最普遍的产物,我们决不能把它完全从审美的意识中排斥出去。——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述评》关于快适方面的偏爱心,每个人会说:饥饿是最好的美食,对具有健康食欲的人们一切都有味,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因此一个这样的愉快是不能证明它的选译是照着鉴赏力的。只有在需要满足后,人才能在许多人里面分辨出谁人有鉴赏力,谁没有鉴赏力来。——康德:《判断力批判》欲望所需要的不仅是外在事物的外形,而是它们本身的感性的具体存在。欲望所要利用的木材或是所要吃的动物如果仅是画出来的,对欲望就不会有用。——黑格尔:《美学》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因为嗅觉、味觉和触觉只涉及单纯的物质和它的可直接用感官接触的性质,例如嗅觉只涉及空气中飞扬的物质,味觉只涉及溶解的物质,触觉只涉及冷热平滑等等性质。因此,这三种感觉与艺术品无关,艺术品应保持它的实际独立存在,不能与主体只发生单纯的感官关系。这三种感觉的快感并不起于艺术的美。——黑格尔《美学》为什么在人的所有感觉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才被称之为是审美的器官呢?或许就因为味觉、嗅觉、触觉都有消耗对象的性质,而唯有视觉和听觉是非消耗性的。审美无利害关系aestheticdisinterestedness近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核心命题美是一切无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理论并不是指鉴赏活动的效果是非关功利的,而是指鉴赏活动的心理动机和过程是非关功利的。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康德一个审美判断,只要是掺杂了丝毫的利害计较,就会是很偏私的,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们必须对于对象的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人。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的人才有效。……在这三种快感之中,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它不是由一种利益(感性的或理性的)迫使我们赞赏的。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世说新语·贤媛》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续晋阳秋曰:“温尚明帝女南康长公主。”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贤媛》刘孝标注引妒记曰:“温平蜀,以李势女为妾,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发,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凄惋。主于是掷刀前抱之曰:‘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世说新语·俭啬》商人可以在算盘的噼啪声中听到动听的音乐。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美感与悲剧人为什么喜欢看悲剧?被充满着我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和燃炽我欲火的炉灶一般的戏剧所攫取了。人们愿意看自己不愿遭遇的悲惨故事而伤心,这究竟为了什么?一人愿意从看戏引起悲痛,而这悲痛就作为他的乐趣.这岂非一种可怜的变态?一个人越不能摆脱这些情感,越容易被它感动。一人自身受苦,人们说他不幸;如果同情别人的痛苦,便说这人有恻隐之心.但对于虚构的戏剧,恻隐之心究竟是什么?戏剧并不鼓励观众帮助别人,不过引逗观众的伤心,观众越感到伤心,编剧者越能受到赞赏。如果看了历史上的或竟是捕风捉影的悲剧而毫不动情,那就败兴出场,批评指摘,假如能感到回肠荡气,便看得津津有味,自觉高兴。于此可见,人们欢喜的是眼泪和悲伤。但谁都要快乐,谁也不愿受苦,却愿意同情别人的痛苦。——奥古斯丁《忏悔录》恶意?你们试图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求一种快乐,而看到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时,你们也找到了这种快乐。你们是残忍的。泰纳会对你们说,你们身上还有些野蛮的大猩猩的痕迹。你们知道,这就是说,人是稍稍有些变化的‘野蛮的大猩猩’的后代。淫猥的大猩猩爱看的是喜剧,野蛮的大猩猩爱看的则是悲剧。——[法]法格:《古今戏剧》埃尔肯拉特:“在荷属布拉邦特内地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次上演一部流血悲剧。舞台上接连出现几起凶杀。默默看过了两三起之后,善良的村民们再也忍受不了了。他们成群地爬上舞台打断了演出,高喊着:‘血流得够了!’”从1681年至1838年这一百五十多年中,舞台上演出的是伽立克等人的改编本,在这个本子里考狄利姬与爱德伽成了婚,李尔也重登王位。哀怜与恐惧?净化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我们恐惧的一切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就引起我们的怜悯。——亚理斯多德没有为自己的恐惧就不可能有怜悯的感情;恐惧是构成怜悯的必要成分。——莱辛悲剧可以导致情绪的缓和,使怜悯和恐俱得到无害而且愉快的宣泄。“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它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因此恢复和保持住心理的健康。在《诗学》里提到的是悲剧净化哀怜和恐惧两种情绪,在《政治学》里提到的是宗教的音乐净化过度的热情,这里同时还明白指出受“其它情绪影响的人”也都可以受到净化。——朱光潜说出悲哀吧:无言的痛苦向心儿微语,要它破碎。——斯宾塞:《仙后》痛苦的思绪向我袭来,及时抒发减少了悲哀,使我平静。——华兹华斯:《不朽的幻像》师旷调音,曲无不悲。王充《论衡》西北有高楼,(西北)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阿房)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杞梁妻: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国大夫杞梁,出征莒国,战死在莒国城下。其妻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崔豹《古今注》《琴曲》有《杞梁妻叹》,)清商随风发,(《管子地员》:“凡听商,如离群羊”。欧阳修《秋声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说文:壮士不得志于心也。)有余哀。(吴淇:说得缥缈,令人可想而不可即)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一日,演秦桧杀岳武穆父子,曲尽其态。忽一人从众中跃登台,挟利刃直前,刺桧流血满地。执缚见官,讯擅杀平人之故,其人仰对曰:“民与梨园从无半面,一时愤激,愿与桧俱死,实不暇计真与假也。”(焦循《剧说》卷六)这世界本是一座舞台,一切的男男女女只不过是些演戏的人。Alltheworld’sastage,Andallthemenandwomenmerelyplayers.——莎士比亚尽管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当我们观看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却会产生一种快感。——亚里士多德:《诗学》珀尔修斯知道任何人看见他们便会立刻变成石头,所以他背向熟睡的人们站着,只从发光的盾牌里看出他们的三个头的形象,并认出墨杜萨来。心理距离说布洛(1880─1934)所谓“心理距离”是指对象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由于这种分离,日常事物的某些侧面就会引起我们的注意,成为一种“艺术的启示”。因此,心理距离构成了一切艺术的共同因素,成为一种审美原则。“心理距离”说的核心就是要求以不涉及利害关系的态度观赏和创造审美对象。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世说新语·雅量》朱光潜:“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把它们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它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鸿渐寒喧已毕,瞧玻璃橱里都是碗、瓶、碟子,便说:“张先生喜欢收藏磁器?”“Sure!havealooksee!”张先生打开橱门,请鸿渐赏鉴。鸿渐拿了几件,看都是“成化”、“宣德”、“康熙”,也不识真假,只好说:“这东西很值钱罢?”“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ofdough。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paper。磁器假的,至少还可以盛饭。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dish,他们都觉得古色古香,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钱钟书:《围城》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土财主,不知怎么一来,他也忽然“雅”了起来,买了一个鼎,据说是周鼎,真是土花斑驳,古色古香。而不料过不几天,他竟叫铜匠把它的土花和铜绿擦得一干二净,这才摆在客厅里,闪闪的发着铜光。这样擦得精光的古铜器,我一生中还没有见过第二个。——鲁迅:《题未定草》六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么?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这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theantinomyofdistance)。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朱光潜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
本文标题:美学概论-第四讲-美感(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0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