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调查报告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绥宁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姓名学号院系(部所)电信学院专业电气信息任课教师完成日期2010年9月26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1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摘要:绥宁县农民及民间艺人为挖掘、保护、传承瑰丽多姿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经常活跃在城乡,先后收集、整理、编创出唱土地、逗春牛、闹年锣、侗族山歌、侗笛双吹、钹舞、迎客歌、赛爬藤、板凳龙、铜钱舞、哭嫁等40多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节目。绥宁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强烈的进取性以及淳朴的自然性等鲜明特征,闪耀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民族进步的熠熠光辉。关键词:绥宁民族文化民俗民歌文化保护一、绥宁概况绥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史属荆楚之地,面积2927平方公里,人口达36万,是一个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县。这里居住着苗、侗、瑶、汉等2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62%。这里风光旖旎,民族文化底蕴浓厚,被联合国誉名为“一块没有被污染的神奇绿州”。绥宁县农民及民间艺人为挖掘、保护、传承瑰丽多姿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经常活跃在城乡,先后收集、整理、编创出唱土地、逗春牛、闹年锣、侗族山歌、侗笛双吹、钹舞、迎客歌、赛爬藤、板凳龙、铜钱舞、哭嫁等40多个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节目。绥宁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具有历史的原创性、浓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开放性、强烈的进取性以及淳朴的自然性等鲜明特征,闪耀着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及民族进步的熠熠光辉。二、绥宁民俗节日绥宁县地处湘桂交界处,境内多民族聚居,各族文化交互发展,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不断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因此,造就了有别于单一民族文化的一种更丰富新疑的形式。下面主要从四八·姑娘节来探寻绥宁民俗节日的风采!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黒饭节”、“乌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主要流传于以黄桑为中心的绥宁南片以及周边县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俗浓郁。2006年6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把它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2保护名录,2008年6月15日,又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历史渊源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源于宋代。据清乾隆版《绥宁县志。民俗篇》(第六卷)、《峒溪纤志》以及《三湘风俗》(湖南出版社1991年6月版)记载:宋代杨家将的后人杨文广南征平蛮兵败广西柳州,被敌军俘虏,关在柳州地牢里。妹妹杨金花去给哥哥送饭,每次都被狱卒抢吃了。眼看哥哥多日未能进食,杨金花又气又恨又伤心。怎样才能让哥哥吃上一顿饱饭呢?杨金花想啊想啊,可她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几个在柳州卖山货的生意人把这个消息带回了绥宁家乡,黄桑坪的苗家姑娘宜娘知道后,心急如焚。宜娘是个聪明能干的山里姑娘,又有一身好武艺。她马上邀了几个姐妹,赶往柳州城帮助杨家兄妹。她们日夜兼程,走了三天三夜,走到柳州城时,脚板都走烂了,尽是血泡泡。当听说狱卒要抢饭吃时,她马上想起山里有一种叫老茶叶的植物,能吃,可榨出的水又是墨黑的,如果用它煮成黑饭,不知道的人肯定不敢吃。于是,她立即采来一篓子老茶叶叶子,榨出汁液,煮了满满一鼎罐糯米饭,然后用竹篮子装上,篮底藏了一张纸条和一把柳叶刀,暗示杨文广吃饱饭后杀出牢笼。四月初八这天,她们把饭送到牢房时,狱卒们又一齐围拢过来。当他们打开篮子一看,见饭是墨黑墨黑的,果然不敢吃,只好同意把饭送给杨文广。吃完黑饭后,杨文广浑身有了力气,他用力挣断枷锁,拿起柳叶刀猛虎一样杀出地牢,很快与杨金花率领的援兵会合,攻占了柳州城。打了胜仗后,宜娘在柳州城头射出一箭,向家乡报告胜利的消息。箭簇穿山越岭,把一座座山都射穿了,最后落在绥宁县县城在市的西河桥下。至今,还隐约可见插在河边石缝里的半截箭杆。随后,宜娘跟随杨文广和杨金花东征西战,转战南北,最后战死沙场。从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出了嫁的当地苗族姑娘都要回娘家,与姊妹们一起吃黑饭,唱山歌,比女红,叙旧聊天。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为当地苗族群众的姑娘节,流传至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32、吃黑饭四·八姑娘节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吃黑饭。黑饭的原料是糯米和到山里采来的野生植物过江龙榨的黑水。绥宁黄桑是国家自然保护区,有植物基因库之称,过江龙十分丰富。过江龙又叫老茶叶,即黑饭叶,略带酸味。采回黑饭叶后,洗净捣碎,滤去叶渣,剩下黑色液汁,再把糯米放入黑汁里染黑,然后蒸熟即可。这与当年宜娘她们制作黑米饭的方法一样。3、祭女祖祭女祖是四·八姑娘节的重要主题。绥宁苗地区特别尊重女性,崇尚女性文化,这有母性社会的遗风,更直接的原因则是杨金花、宜娘舍身救出了杨文广。在绥宁少数民族地区,苗姑娘出嫁,要由兄弟亲自背到男方门楼下,如果男方是外寨,则要背出寨口。新娘即将背出娘家大门时,家族人要把两只缠着红布的火把合在一起点燃,随行于后。行至大门口,一支举回娘家,一支继续前行照路,直到新郎家,叫“分火”。路上,须有一人拿一筒筷子边走边丢。到男方寨门口时,男方须打火把迎接,并将女方的火把合在一起,叫“合火”。新郎家门口须燃起一堆大火,而新郎一家都得躲开,避免在新娘进屋时与她照面,谓之“躲新娘”。此时,寨子里的主事才把新娘迎进家门,落座后,新郎一家才能与新娘见面攀谈。解放前,黄桑、关峡、东山一带还有“新婚三日不同房”的习俗,第一夜是为敬天地,第二夜为敬祖先,第三夜是为敬父母,这特殊的婚俗禁忌,是绥宁少数民族地区婚俗的最大特色。现在,绥宁每年的四·八节,还有一个重要文艺节目:苗王背媳妇。四·八节这天,娘家还要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来过节。姑娘回家后,必须先祭拜祖先杨金花、宜娘(女祖),然后吃黑饭,跳花跳月,吹木叶,对山歌,唱傩戏等。4、“犬图腾”崇拜绥宁苗家历来有敬狗爱狗的习俗。每年的四·八节,都要“祭狗”。大年三十晚上吃团年饭,七月半尝新,甚至每天早晚吃饭,第一碗是给狗吃的。黄桑坪苗族乡的杨、龙、秦、蒙、黄姓群众还举行祭盘瓠仪式:凌晨,全家老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4穿上节日盛装齐聚堂屋,摆好香安,备好佳肴,桌下摆一碗饭菜,敲锣打鼓,请动师傅后,由长者倒披蓑衣,扮成狗爬在桌子下面,学三声狗叫,嘴巴伸进碗中舔食饭菜(不能动手),然后众人扶长者起来进早餐,仪式结束。相传远古时候,某一天,突降暴雨,卷走了老百姓所有的粮食。大王降下圣旨,谁能找来粮种,愿以公主相许,却无人问津。后来,神犬到西凉国,正值收割季节,趁人不备,它倒入晒席一滚,满身沾满稻谷。返回时历经千山万水,过河时,身上的稻谷都洗去了,只有高高举起的尾巴上剩下几粒,带回国来。神犬与公主成亲后,变成一个美貌少年,他们的后人就分布在今天的湘、贵、川一带。现在,绥宁的苗巫师、苗药师、苗拳师们都禁食狗肉。小孩子的乳名很多叫“狗伢子”,家里来了狗视为“来富”。5、跳花跳月苗族四·八,也是传统的跳花跳月节,是绥宁苗族的青年节。绥宁苗家历来有“跳月求偶”的习俗。跳月是苗家青年男女一种古老的社交形式。每年农历三月春暖花开和八月秋收之后,青年男女相聚在月光下唱歌跳舞,俗称“跳月”。《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绥宁县志·诗》载:“地僻蛮烟聚,林深犵鸟通。群苗欣跳月,庶草自从风。”《峒溪纤志》也有:“苗人纸婚礼曰跳月。跳月者,乃春之求偶也。”三月跳月,四月跳花,是绥宁苗族青年恋爱的一种主要方式。后来,跳花跳月慢慢演变为四·八节的主要内容,青年男女一起跳舞、唱山歌、吹木叶、表爱意、互赠定情物等。苗族“四·八”姑娘节是该县颇具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近年来,该县每年由政府出面,组织大规模节庆活动,扩大了姑娘节的对外影响力。每年的这一天,杨姓的人要把出嫁了的姑娘接到家里吃黑米饭过节。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喝烧米酒,吃黑米饭,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青年男女则互对情歌,双方中意者遂结成终身眷侣。此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姑娘节这天,身着节日盛装的苗家人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节日。在吃黑米饭之前,苗家举行了庄严的祭拜祖先的仪式。古老的祭奠仪式和取材于苗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逗春牛、祭狗、赛爬藤、铜钱舞等民俗风情节目同样引人入胜。绥宁县每年举办“四·八”姑娘节,以节为媒,让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取得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5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姑娘节的举办,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无限商机。如今,该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正在向集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节日过渡。“四·八”姑娘节已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绥宁民歌(舞)随着《民歌中国•风采绥宁》系列节目连续一周在央视的播出,绥宁民歌走入了大众视野。绥宁民歌民舞展示了绥宁的民风民俗、进而让人们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绥宁的风土人情、映射出绥宁民俗音乐的巨大魅力、展现绥宁民族文化的历史变迁,她让博大精深、特色浓郁、灿烂瑰丽的苗侗民族文化在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面前大放异彩!绥宁是方古老的文化沃土。一方面,绥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屈原“溯湘沅,逐洞庭”开始,那里就倍受荆楚文化的熏陶,是中国古代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许多地方至今还延续着巫傩遗风,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如赛龙舟、耍龙灯、跳傩舞、逗春牛、阿细跳月以及上刀梯、下油锅等绝技表演,被称为“巫楚文化的活化石”。另一方面,绥宁又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千百年来,苗、侗、瑶等19个少数民族人民在那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绥宁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如唱土地公、山歌、祭狗、龙灯歌、情歌、酒歌、出嫁歌等。据统计,绥宁民歌歌种达一百多种,苗侗文化特色浓厚。唱腔分为南派和北派:南派唱腔高亢激昂,称为高腔;北派唱腔优美流畅,称为平腔。绥宁民歌融于绥宁人民的生产生活,娱乐休闲之中,因而得以广泛流传,也充分表现出了她的经久不衰的活力!绥宁民歌同时与民族特色舞蹈分不开,通常二者交融,载歌载舞,体现了绥宁人民的热情与奔放。下面主要从土地歌来欣赏一下绥宁民族歌舞。土地歌又称“扮土地”。每年从正月初三开始,直至正月十三,这里的苗胞人家,每天都专门准备有糍粑、甜酒、香烟、花茶、香纸等物,专候“土地神”的到来。看看,那姗姗扭动的舞姿;瞧瞧,那引人发笑的装束;听听,那朴质感人的说唱,浑然把神秘和幽默融为一体,让人见了无不动情、欢悦。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调查报告6“土地神”一般由本村或外寨那些能歌善舞的民族歌手扮演。扮演的方法很简单,“土地公”一般就是脸上罩一个长胡须的假面具,身上套一件对襟镶有花边的青布长袍,手拄一根歪脖龙头拐杖;“土地婆”有所不同,头上扎一条又长又宽的青丝帕,脸上罩一个笑脸女性假面具,身着半长大襟镶花青布衫,手提一只小菜篮。正月里,一般是一个“土地公”和两个“土地婆”结伴踏歌而行。他们逢村进村,遇寨进寨,挨家挨户登门演唱。唱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就事论事,见物唱物的;有你问我答,相互和应的。当然,他们的歌也有个大致的排列。比如行至某个村寨,进村时,“土地公”要带领“土地婆”一齐唱“起神歌”:一年一度正月正,家家户户过新年;家家户户鞭炮响,老君催我下凡尘;催我下凡无别事,百家门上受香烟;行至某户人家门前,他们唱的是“进财歌”:一路行程赶得快,不觉到了主东门;主东门前打一望,红纸对联竖成林;琉璃瓦屋花窗阁,里里外外闹腾腾;土地外面观不尽,欲与主东开财门……唱到这里,主户人家便立即点燃鞭炮到门前迎接“土地神”进屋。于是,“土地神”边进屋边唱:主东财门大打开,好比状元跳龙门;一脚跳进南京地,一脚跳进北京城;才子进屋金鸡叫,状元进屋凤
本文标题: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和困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