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埃及经济形势及远景发展规划
埃及经济形势及远景发展规划2007-10-1018:14文章来源:驻埃及使馆经商参处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一、埃及经济发展状况(一)总体状况近几年,埃及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政府为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增加就业等所采取的各项举措切实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埃及中央银行统计数据,2006/2007财年埃及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GDP总量达到1108亿美元,同比增长7.1%,三十多年来经济增长率首次超过7%,人均GDP达到1518美元,同比增长5.7%。作为埃及经济支柱的旅游业收入达8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10.7%;苏伊士运河收入42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17.2%;侨汇收入71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27.3%。进出口总额598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22%;进口378亿美元,出口220亿美元,其中非石油制品出口首次超过石油出口,达到119亿美元,石油出口101亿美元,比上一财年略减,减幅为1.1%。本财年吸引外资111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82%;其中石油领域投资31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72%。截至2007年6月底,埃及外汇储备296亿美元,同比增长29%;国际收支盈余53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增长61%;失业率从上一财年的9.5%降至9.1%,通货膨胀率从上一财年的8.4%降至8%。(二)发展特点埃及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1、出口态势良好,商品竞争力增强。2006/2007财年埃及商品出口增幅较快,特别是非石油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石油产品出口,充分表明其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外商投资加大,经济活力增强。2006/2007财年埃及外资投入大幅增加,上一财年吸引外资61亿美元,本财年骤增至111亿美元,同比增长82%,主要投资领域为电讯、银行、石油、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大大增强了埃及经济发展的活力。3、深化财政金融改革,经济发展后劲增强。近年来,埃及政府一直把推进财政金融改革作为调整经济发展动力的支柱之一,以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2006/2007财年埃及商品出口增幅较大,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外汇储备同比增长29%,通货膨胀率从上一财年的8.4%降至8%,经济发展后劲充足。埃及银行业的私有化进程和埃及货币的相对稳定为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二、埃及经济发展远景规划(一)第六个五年规划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埃及政府制定了第六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2007/08—2011/12),优先落实穆巴拉克总统在2006年总统竞选时提出的竞选纲领。主要实施以下七个计划:1、就业培训计划。5年创造380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增加75万个就业机会。2、工业结构调整计划。5年内建立1000家大型工厂和实施2000个中型工业项目。3、农村开发计划。5年中建立400个新的村庄和新垦土地100万费丹。4、综合旅游开发计划。每年新增境内游100万人次,消费达到10亿美元。5、中小学教育开发计划。5年中新建3500所学校。6、贫困地区开发计划。大力促进上埃及地区的开发和各地区的均衡发展。7、改善住房计划。5年中新建50万套住房,每年增加近10万套。此外,政府将进一步关注民生,发展新型的社会合作关系,深化民主观念,保障民众自由和权益,增强个体参与社会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关注低收入人群的权益和能力建设问题。(二)发展目标埃及第六个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预计投资2310亿美元,其中政府预算占10%,各大部委、控股集团等出资5%,国际贷款、援款、投资等占13%,私人企业仍将是投资的主要实体,占72%。具体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十个方面:一是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使年增幅达到8%。二是提高民众的收入水平,年均增幅达到6%。三是新增380万个就业机会,每年增加75万个岗位。四是降低失业率,计划从2006年的9.3%降至5.5%。五是提高投资率,计划从20%增加到24%。六是扩大商品出口,年均增幅不低于12%。七是加大引资力度,计划吸引外资达到140亿美元。八是保持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年均增幅达到9%。九是降低人口增长率,计划从2.04%降到1.9%。十是保持物价稳定,每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6%以内。驻埃及使馆经商参处2007年10月9日经济概况2006-11-3016:08文章来源:驻埃及使馆经商处文章类型:摘编内容分类:其它(一)概况自1952年革命以来,埃经济先后经历了纳赛尔的“社会主义”国有化时期、萨达特的“开放经济”时期和穆巴拉克的政策调整、以西方债权国所提条件为框架的经济改革时期。纳赛尔时期,埃实行土地改革,对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运输业以及进出口贸易实行国有化,并依靠苏联搞“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工农业有一定发展。但由于政策过左和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埃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到60年代后期,增长率降至1.5%。萨达特执政后,实行开放政策,大量吸收外资,在强调国营企业为支柱的同时发展私营企业。同时,开放封闭八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大力开采石油,鼓励侨汇,发展旅游业。但私人资金集中于商业和其它容易获利的行业,致使埃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财政入不敷出,靠借债度日,外债由1970年的40亿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00亿美元。穆巴拉克上台后,奉行“和平、稳定、发展”的内、外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环境。穆将经济工作置于重要地位,并逐步调整经济政策。首先强调生产性开放,努力改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注重引导外援和外资流向生产性项目,限制进口,努力实现商品“埃及化”,同时鼓励出口,树立为出口而生产的意识,鼓励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发展;第二,强调宏观调控,制定长远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穆执政以来,针对埃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了四个五年计划,提出了各个时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发展目标,使经济在国家指导下按计划发展,针对埃人口增长较快,生存空间狭小的问题,又制定了21世纪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南河谷(又称托西卡和东奥维纳特工程)、北西奈(和平渠)、东塞得港、西北苏伊士湾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开工,计划至2017年将埃土地利用面积由5%扩大至25%,力图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实行慎重、循序渐进的经济改革。努力实现财政、金融平衡,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增加外汇储备,保持经济稳定,通过私有化进程扩大结构改革,提高私营企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放开贸易并进行金融改革。同时顶住外来压力,坚持根据埃国情循序渐进,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照顾低收入者的利益,使经改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第四,加强外汇管理,努力增加外汇收入。1991年10月统一了美元同埃镑的兑换率(1美元=3.40埃镑左右),在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果断干预市场,维持汇率稳定。第五,大搞经济外交,多方争取外援,就债务减免与重组同西方债权国进行多次谈判,在海湾战争及中东和平进程中与美等西方国家积极配合,赢得大量外援和巨额债务减免。1991年以来,埃成功实施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签订的经济改革计划,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预算赤字连续3年不到GDP的1%,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不断下降,汇率基本稳定,外汇储备增至相当于15个月的进口用汇,外债债务率和偿债率均在国际公认范围内,外国对埃投资明显增加,私营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根据埃及中央银行公布的2003/04财年(截至2004年6月)统计数据,埃本财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7%,较上一财年的经济增长率多出0.6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上半年埃及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3%,据埃及计划部预测,2004/05财年其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由于近年来基本建设投资过大、消费品进口增加过快等原因,从1999年开始,埃及的经济增长速度显著放缓,并开始进入衰退。在金融方面表现为:银行银根紧缺、呆坏帐增加、外汇储备下降、汇率不断动荡下滑。股市也连续下跌,总市值比1997年的高位时缩水过半。2001年下半年,由于外汇储备日益紧张,埃及政府被迫将埃镑的汇率进行了多次下调,结束了埃镑近十年的稳定状态。2004年11月,埃及中央银行的汇率为1美元=6.23埃镑(中心汇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04年6月,埃人均GDP为1174美元。虽然埃及政府采取紧缩银根、压缩基建战线、积极争取外援、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为出口商提供银行信贷和担保抵押等一系列措施,但至今仍未摆脱困境。(二)农业埃及是个传统的农业国。虽然可耕地只占全国总面积的3%,但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农产品产值占GDP的18%,吸纳了全国1/3的就业人口,农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20%。由于农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农作物种子结构的优化,高产基因工程农作物的开发,信贷服务的提供,新加工技术的引进和营销服务的强化,埃及的农业产量和收入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从1981年到1999年,埃及开垦的土地从180万费丹增长到800万费丹,农作物面积从330万费丹增长到1450万费丹。埃及的灌溉水资源来自尼罗河,气候条件适宜,全国各地可全年耕种。由于处在亚、非交界处,埃及的地理位置具有明显的区域合作优势,已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在过去的几年里,尤其是随着私营经济在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埃及政府一直积极推动和鼓励私营经济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投入和农产品的价格完全市场化,私营经济拥有农产品进出口权。另外,国有土地的份额和国有农业服务的比重也显著减少,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率和产量都大大提高,农业出口增长到20.4亿埃镑。棉花是埃及最重要的出口农作物。埃及的长绒棉被广泛用作高级的纺织品原料,其超长绒棉几十年来也一直被世界所选用。棉花市场于1994/1995年度完全放开,棉花现货和期货市场也重新启动。埃及的主要冬季作物是小麦、大豆、大麦和洋葱。主要夏季作物是棉花、水稻、稷和甘蔗。(三)工业埃及是非洲工业较发达国家之一,拥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但其工业基础薄弱,行业发展也不平衡,机电产品自给率较低,机械制造业主要以装配为主。2001年工业生产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8.4%。纺织和食品加工业是埃及的传统工业部门,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石油、电力、建材、钢铁、水泥、采矿冶金、汽车制造、制药、化工等行业也具备一定实力。近年来,成衣及皮革制品、水泥、化肥、制药、陶瓷和家具生产等发展较快。埃及工业企业过去一直以国营为主体,其375家国营企业的产值约占工业产值的60-70%。但国营企业中一些单位长期亏损,债务严重,濒于破产的有66家,已成为埃国民经济的一大包袱。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埃及开始积极推行以私有化为主要目的的经济改革,在改进国营企业管理,努力减免国企债务,给企业更多自主权的同时逐步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目前埃及政府通过拍卖使185家国营公司和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并计划继续分批对其它国营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根据埃及工业部的最新数据,目前私营企业数量已占到埃工业企业总数的80%,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设备老化,生产工艺落后和员工素质亟待提高,埃及工业生产成本加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造成产品竞争力较低。埃及工业面临的另一重大课题是工业企业的现代化改造。埃及已经从欧盟和日本分别争取到了2.5亿欧元和一亿美元的专门贷款,计划从2002年开始全面进行提升生产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改造计划,重点是更新设备、生产线和生产工艺,以及劳动力素质培训。(四)交通运输穆巴拉克总统执政后,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三个五年计划共投资636亿埃镑,占同期总投资的17.7%,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埃及政府决定在下一个5年计划(2002-2007)在交通运输方面投资250亿埃磅,其中道路投资57亿埃磅,铁路投资64亿埃磅,海运38亿埃磅,空运59亿埃磅,地铁32亿埃磅。埃及近年在交通运输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有:2001年落成的苏伊士运河上的悬索公路桥和铁路桥,开罗市内的爱资哈尔地下通道,卢克索机场及地铁2号线。1、公路1981年,埃共有公路15298公里,1998年有41300公里,2001年增至48000公里。2、铁路和地铁埃从1851年开始修建铁路,1852年便建立了全国第一条铁路-开罗-
本文标题:埃及经济形势及远景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