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2010-02-1117:25:16来源:北京日报网络版主持人:王君琦特邀嘉宾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田辰山(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旅美学者)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尤广建(旅美学者)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发展力,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软实力,它制约着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实力的发展。因而,研究如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六千年而不断?如何破译“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主持人: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有哪些特殊的深意?张岂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我认为这个提法提得深刻,为什么呢?首先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新时期对文化应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人民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除了经济国力、军事国力、政治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文化国力。文化国力所表现的是13亿现代公民的精神面貌,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凝聚力、一种深厚的文化素养。没有强大的文化国力,中华民族要在世界上发挥作用是很困难的。中华文化的实质是什么?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将中华文化与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是我们弘扬中华文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正在兴起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复兴,缺一不可。人民生活如果没有持续的提高,没有普遍的富裕,就无力支撑民族的发展。而单纯经济上的提升,没有政治和文化与之协调发展,也无力塑造一个伟大的民族。政治上的民主与法治,为民族复兴提供制度与规范的保证,而文化复兴又为民族提供精神支柱和凝聚力,可见弘扬中华文化具有何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持人:如何结合中国历史的特点来看建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性?张岂之:要了解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不能离开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这两个重要的视角。中国历史尽管有战乱和纷争,但统一始终是大势所趋。在国家统一的背景下,产生了有典型意义的汉、唐文明。这告诉我们: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由于这种历史传统,今天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维护国家统一;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体现了56个民族的共同愿望,反映出我国历史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核心是要有“精神”主持人:关于中华民族精神问题,近几年,学术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取得了很多共识,但对一些问题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认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张岂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应特别注意“精神”二字。如果离开精神文明这个主轴,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精神”,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文化中渗透着的精神是什么;二是我们今天以怎样的精神来对待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主要指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不竭的精神动力。而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活动中,虽然不能缺少应有的物质内容,但更加重要的是,文化设施要有精神内涵,具有净化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文化认同使各族人民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主持人:鲁迅先生曾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看待“民魂”及民族文化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牟钟鉴(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一是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二是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受到空前关注;三是民族的振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中华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团结纽带,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人们能够不断从其中吸取营养、智慧和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只是现代经济发达而民族文化不显,甚至处处模仿他人,便算不上真正的强国,得不到世人由衷的尊重,所以建设现代文化大国就成了中国人应当奋斗的目标。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中华民族的格局是多元一体,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高层次的民族可以说实质上是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参见相关链接)。中华民族是复合型民族,即民族之中有民族,由许多单元型民族组成,本身又成为一个大的民族共同体。民族有三要素:祖源认同、文化特色、自我意识。祖源认同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始祖信仰,文化特色是识别民族的根本尺度,自我意识是自觉到民族是命运的共同体。战国时期流行的五方帝信仰,以黄帝为中心,代表中华民族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四方少数民族环绕而居、多民族共生一体的地理空间格局。以黄帝为首的五帝信仰,共同点是:圣明、仁德、益民、和平、功业盛大。先民在塑造五帝形象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铸造中华民族的品格,其核心是民本、贵和、创新。这种文化基因后来经由孔子、老子加以弘扬,奠定了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精神方向,使得中华民族既能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又能厚德载物、包容宽厚,千回百折而不衰。而黄帝信仰是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既是血统的探源,同时也是文化的寻根。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发挥凝聚着众多民族、海峡两岸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文化功能。它的人文精神和神圣追求,不仅使我们的文化和心灵重新落实在自己民族的本根上,也能激励我们去开拓创造。爱国主义凝聚着中华民族主持人:我们知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民族精神与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赵馥洁(西北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为什么中华民族具有这么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们认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客观上推动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从社会意义上看,爱国主义以其生命力、吸引力、感召力整合、团结、凝聚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形成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使单个人的意志交互作用而升华成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段建海(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互动互进的体用关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历史之源和价值之本,而民族精神则只能在推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寻找到自己的真正用武之地。中华民族只有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来占有对象,才能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发挥民族精神的功效作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爱国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以其独有的吸引力、感召力聚合了中华民族各社会阶层的力量,促进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唤醒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为推进爱国主义向前发展创造了具有指向性的历史合力。不仅如此,民族精神也以文化的力量调节控制爱国主义的形成发展机制,感染、激励、引导中华民族形成实现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合乎理性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思维观,自觉地调节调控爱国主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发展进步,铸就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民族在创造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以族类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为需要,使各种文化流派、文化思想在文化创造活动中,在长期的历史磨合和主体自觉的价值选择、整合的循环往复中形成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全面地规定了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和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进行了明确的价值定位,从而使中华文化以其强烈的民主性、超越的理性力量和精神感召力,形成了凝聚社会力量的动力,成为最后整合家、国关系和利益的统帅,并合成了一种维护发展祖国利益的整体力量(历史合力),奠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跳跃于海外的中国心是一种“软实力”主持人:一首歌曲唱得好:“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作为生活或工作、学习在海外的中国学者,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不是有一种更为特别的感受?尤广建(旅美学者):我们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真是所谓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每天最关心仍然是中国的事情。四川发生大地震我们异常沉痛,奥运会胜利召开我们非常高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出口我们很是揪心,中国首先突破经济困难走上复苏之路我们大为开心。我们的心是随着中国国情的起伏而起伏,我们的情感随着中国事业的好坏而震荡。当然,海外侨胞数以千万计,情况很复杂,不可能都是一种心态。就以我本人居住的美国纽约来说,有老侨,有新侨;有人从事商业活动,也有留学生和做研究工作的学者;有的功成名就进入上流社会,有的还在为生存而奋斗;至于政治倾向那更是千差万别,单以左中右来划分,远不能概括实际的复杂情况。海外侨胞的情况尽管不同,但是都有一颗中国心,这是关心中国,与中国的命运共同跳动的心。中国劳动人民来到美国,人地生疏,语言不通,许多人没有分文,甚至负有债务。他们来美国打拼,依靠的是什么,唯有乡亲。是老乡安排住处,帮助找到第一份工作。接下来就要依靠自己的刻苦勤劳,节俭度日,一点一滴的积攒金钱。然后就要请律师办理居留权。有了绿卡才能接来妻子和儿女,全家来到美国共同艰苦创业。中国劳动人民来美国创业,都有数不尽的艰辛和流不尽的血汗。他们在美国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凝聚着对家乡父老的深厚感情。因此,以同乡为基础的社团越来越多,以华人商业点为中心华人聚居的地方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大小不一的Chinatown(各地习惯不同,分别译为华埠、中国城、唐人街)。纽约大的Chinatown就有曼哈顿华埠、皇后区法拉盛和布碌仑的八大道。生活在华埠,看到的招牌是大字中文,通用的语言是中国话,遍地都是中国人开的商店,既经营人们共同需要的衣服用品,也有中国的特色食物和用具,这里有许多中餐馆和中国地方特色的小吃店,可以读到多种中文报纸,所在地区的图书馆还有中文图书和音像制品。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中国人的习俗,最盛大的节日是中国年,有各种形式的游行庆祝活动,舞狮则是最为普遍的节目。所以生活在华埠就像生活在中国南方的集镇一样。在这样浓厚的中国氛围之下,人们不会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华埠是以同乡为基础,与中国家乡具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亲情建立起来的,乡情不断,这里侨胞的中国心就永远存在。海外侨胞的另一大人群,就是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他们在中国受到长期的教育,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都具有根深的中国情结。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分散在不同的大学、研究所和公司,还有个体自由职业。他们工作分散,居住分散,和美国的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平常难以形成一股力量,似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但是国内一旦有大事出现时,中国留学生和部分学者很快就会聚集起来,发出他们的声音,起到人们意想不到的好作用。他们生活在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语言障碍,此时的影响要比华埠的人们大得多。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打击很大,至今失业率居高不下。与美国不同,中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恢复较快,正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中国留学生看到这种形势,许多人都在深思回国工作和创业的问题,他们的中国心在剧烈激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越来越宽松,也有一批从事中美贸易的企业家,活跃于中美之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侨胞。因为中美关系好坏直接关系
本文标题: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8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