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之路 推进甘肃城镇化进程
1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之路推进甘肃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本文从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必要性。一、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二、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21、据统计,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县域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2、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县(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支柱作用日益凸现,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工业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占全省人口74%的乡村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57.24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73.0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8.22%、5.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298.9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1001.4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4.63%、17.25%。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3拥有量还远处在不饱和状态,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94.69台,而农村只有30.89台;电冰箱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84.43台,农村仅4.78台;彩色电视机城镇拥有110.36台,农村拥有60.83台;照相机城镇拥有41.04架,农村拥有3.11架;摩托车城镇拥有10.85辆,农村拥有18.33辆。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6.65亿元,仅占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5.1%。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总体看,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全省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有9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41、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甘肃省山区县占到了全省县域单位的64.5%。县域经济中,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4344元,最低的仅100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7305元,最低的县仅41元。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横向比,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倒数第2、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3、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落后。表现在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生存发展难。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壮大难。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为347.38亿元,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26.7%,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近30个百分点。54、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赤字严重。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87.2%,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三、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当前甘肃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甘肃省城镇化的水平较低,提高甘肃城镇化水平是解决甘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6(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在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甘肃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57.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05元,城乡收入比为3.98:1,城乡差距颇7大。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8%,其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有3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有23个,分别占全省县域单位的41.9%、26.7%;县域经济中,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是6439元,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4447.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必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从所有制角度看,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8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个私经济一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而对活跃县域经济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从实践看,近年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一般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个私经济,无疑是一个选择。当然,这不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忽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还应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力度。在充分搞活县属国有经济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个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从管理角度看,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9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县域,难点在农村。观念落后无疑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一是树立外向发展、参与竞争的理念。加入WTO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供需格局的变化,甘肃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新形势下,局限于县域来发展县域经济必然收效甚微,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外向度水平。树立县域以外就是“外资”的观念,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树立“流通引导生产”的观念,重视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的开发,积极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努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影响的产品集散地,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树立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理念。兴工才能强县。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工业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县级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甘肃1978-2002年间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59倍,但它占GDP的比重却从53.5%下降到了33.6%。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县域工业的发展上。三是树立坚定不移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念。非公有制企业是极具活力的企业群体。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消除轻视和歧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建10立完善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投融资体制,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四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理念。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又处
本文标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之路 推进甘肃城镇化进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4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