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儿科学绪论儿科学研究对象:胎儿(自精卵结合时起)至青春期儿童;儿科学的基本特点:①个体、性别及年龄差异都非常大;②对疾病损伤造成的恢复能力强;③自身防护能力弱。最大不同点:处于不断地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小儿年龄的分期及特点:⑴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⑵※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3个2/3);保健重点:保暖,喂养,预防感染;⑶※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和传染病;保健重点:母乳辅食,预防接种,良好习惯;⑷幼儿期:自1岁至满3周岁之前;特点: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智能发育迅速;饮食开始转换;接触面扩大,识别危险能力不足;保健重点:喂养,早教,传染病,意外;⑸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之前;特点:体格发育稳步增长;智能发育更加迅速;仍易发生传染病及意外;免疫功能增强,可患免疫性疾病;保健重点:喂养、培养良好习惯及智力开发、防治传染病及意外发生;⑹学龄期:自入小学始(6-7岁)至青春期前;特点: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接近成人;智能发育更加成熟;保健重点:保证营养;加强教育,打好基础;⑺※青春期:一般从10-20岁;特点: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体格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出现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的发育加速并渐趋成熟;保健重点:营养,劳逸结合;青春期保健;心理卫生,人生观;生长发育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生长发育规律:①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2②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同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③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④※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⑴体重的增长:新生儿出生体重:男婴为3.3±0.4kg、女婴为3.2±0.4kg;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1-1.7kg;生后3-4个月体重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6kg);第1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12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2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⑵身高(长)的增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岁时身长约75cm;2岁时身长约87cm;※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计公式:年龄体重(kg)身高(cm)12个月10751-12岁年龄(岁)×2+8年龄(岁)×7+75⑶头围的增长:出生时头围平均33-34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头围约为48cm;2-15岁时头围仅增加6-7cm。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出生时约1-2cm,约1-1.5岁闭合;前囟大小以两个对边中点连线的长短表示;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而年长儿摄腕部X线骨片;腕部10个骨化中心,10岁出全;腕部骨化中心数:出生无,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大约为其岁数+1。运动的发育: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四月认母会玩手、七妈一岁话出口。婴儿必须在1岁内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剂、麻疹减毒疫苗及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的基础免疫。营养与婴幼儿喂养营养:人体获得和利用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整个过程。营养素:食物中经过消化、吸收和代谢能够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营养素分为:能量;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糖类);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维生素)、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纤维、水)。※儿童能量代谢:⑴基础代谢率(BMR);⑵食物热力作用(TEF):以蛋白质最强,达30%,糖为6%,脂肪为4%;⑶活动消耗;3⑷排泄消耗:约占10%;⑸生长所需:<1岁婴儿生长最快,约占25~30%。组氨酸是婴儿所需的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质主要来源于动物和大豆蛋白质;铁、碘、锌缺乏症是全球最主要的微量营养素缺乏症;人乳的分类:①初乳:4-5天以内(蛋白质高);②过渡乳:5-14天(脂肪高);③成熟乳:14天-9个月(成分稳定);④晚乳:>10月(蛋白质、脂肪均少)。※人乳的特点:⒈营养丰富:⑴蛋白质:β-酪蛋白、乳清蛋白、酪蛋白与乳清蛋白的比例为4:1,易被消化吸收;宏量营养素产能比例适宜;很少产生过敏;⑵糖类: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促进肠蠕动;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并产生B族维生素;⑶脂类: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占51%),有利于婴儿脑发育;⑷矿物质:①电解质浓度低,减少婴儿的肾负荷;②钙磷比例适宜(2:1),钙吸收好;③铁吸收率达49%,远高于牛乳(4%);④含锌结合配体,锌吸收率高。⑸维生素:①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补充维生素D,鼓励家长让婴儿生后尽早户外活动,促进维生素D皮肤的光照合成;②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较低,除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⒉※生物作用:⑴缓冲力小:人乳PH为3.6,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利于酶发挥作用;⑵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①免疫球蛋白②大量免疫活性细胞;③乳铁蛋白,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④溶菌酶;⑤补体及双歧因子;⑥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人乳的优点:①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最理想的食物,能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到6个月所需;②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增强婴儿抗感染能力;③经济,方便,省时省力,温度适宜;④可增进母婴感情;⑤促进产妇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发生。※牛乳的特点:⑴乳糖(甲型)含量低;4⑵宏量营养素比例不当:酪蛋白为主,易在胃内形成较大的凝块;氨基酸比例不当;脂肪颗粒大,缺乏脂肪酶,难消化;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低于人乳;含磷高,易与酪蛋白结合,影响钙吸收。⑶肾负荷重:矿物质含量高;⑷缺乏被动免疫。牛乳的改造:稀释、煮沸、加糖。※奶方配制:婴儿每日约需能量110kcal/kg;每日需水量150ml/kg;100ml含8%糖的牛乳供能量约100kcal。例:3个月婴儿,体重5kg,则需能量:110×5=550kcal,含8%糖牛乳:550ml(糖5.5×8=44g),需水150×5=750ml额外补充750-550=200ml,故奶方:含糖8%的牛乳550ml(内含糖44g),每日分5-6次哺乳,奶间分次加饮水,共200ml。※辅食添加:时间:4-6月;目的:补充母乳喂养营养素之不足;消化功能趋于完善,为断奶作准;咀嚼动作有助于语言发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循序渐进,逐步添加。断奶时间:8-12个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典型的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皮肤的光照合成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发病机制:长期严重VitD缺乏造成肠道吸收钙、磷减少和低血钙症,以致甲状旁腺功能代偿性亢进,PTH分泌增加以动员骨钙释出使血清钙浓度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PTH抑制肾小管重吸收磷,继发机体严重钙、磷代谢失调,特别是严重低磷血症的结果;细胞外液钙、磷浓度不足破坏,使骨矿化受阻,造成佝偻病。病因:①日光照射不足:主要病因;紫外线透不过玻璃;②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③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早产及双胎婴儿生后生长发育快;④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⑤疾病影响:胃肠疾病及肝性疾病、肝肾严重损害、长期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临床表现: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神经兴奋性改变。⑴初期:多见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神经兴奋性增高的症状: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夜间啼哭)、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枕秃);常无骨骼病变,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5⑵活动期(激期):典型骨骼改变;①6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②7-8个月时,方颅,头围增大、严重者呈鞍状或十字形颅;佝偻病串珠: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的圆形隆起,以7-10肋最明显;手、足镯:手腕、足踝部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③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郝氏沟或肋膈沟: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漏斗胸:胸骨剑突部下陷;膝内翻“O”形腿,膝外翻“X”形腿;脊柱畸形,扁平骨盆,肌肉松弛:严重低血磷使肌肉中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坐、站、走晚;形成蛙腹;神经兴奋性改变:大脑皮层功能减低的表现:条件反射形成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X线: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骺软骨盘明显增宽(>2mm);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骨干可有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血清Ca稍低,血清P、Ca×P、碱性磷酸酶、25-(OH)D3、1,25(OH)2D3均明显下降;⑶恢复期:经日照或治疗后;①临床症状、体征逐渐减轻、消失;②血钙、血磷逐渐恢复正常,AKP约需1-2月降至正常;③治疗后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钙化线,钙带致密增厚,骨骺软骨盘<2mm,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⑷后遗症期: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以口服为主,维生素D:50-100ug/d;1,25(OH)2D3(罗钙全):0.5-2.0ug/d。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由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导致血清钙降低,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2-6个月)。※发病机制:VitD缺乏时,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不能代偿性分泌增加;血钙继续降低,当总血钙低于1.75-1.8mmol/L(<7-7.5mg/dl),或离子钙低于4mg/dl时可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出现抽搐。VitD缺乏的早期甲状旁腺急剧代偿分泌增加,以维持血钙正常;当VitD继续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反应过度而疲惫,以致出现血钙降低。※血清钙正常值:9-11mg/dl(2.2-2.7mmol/L);离子钙(5mg/dl)-生物活性最强。※临床表现:主要为惊厥(最常见)、手足搐搦、喉痉挛(最严重);⑴隐匿型:血清钙多在1.75-1.88mmol/L,没有典型发作的症状;①面神经征:用指尖或叩诊锤叩击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若引起眼睑及口角向同侧抽动为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②腓反射:用叩诊锤叩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处的腓神经部位,若引起足向外侧收缩为阳性;③陶瑟征(Trouseau征):用血压计袖带色裹上臂,打气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若5分钟内出现手搐搦者为阳性。⑵典型发作:血清钙低于1.75mmol/L时可出现惊厥、喉痉挛和手足抽搐;①惊厥:轻者:意识清楚,
本文标题:儿科学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5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