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婴儿的生理发展•关于婴儿的生理发展情况,主要了解新生儿期、乳儿期和学步儿期的生长发育、脑及脑功能的发展、感知觉发展和运动机能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2、婴儿的大脑发育特点;•3、新生儿的原始反射的主要类型;•4、乳儿和学步儿的运动技能发展情况;•5、大脑偏侧优势.第一节身体的生长发育(一)生长发育的原则和规律:•学前儿童的身体各比例的生长遵循“头尾发展”原则。•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同时遵循“远近发展”原则。•身体系统发展呈现不同步性。(二)生长发育的特征•身高和体重的确迅速增加。•身体结构上的变化。•身体生长的长期趋势。第二节脑与脑功能的发展•一、神经元的发育•婴儿期神经细胞迅速增长,1岁时达到最高峰,数量相当于成人水平,有1000亿到2000亿个神经元。•二、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三、婴儿大脑发育的特点•1、处于脑发育的敏感期;•2、具有可塑性;•3、已出现偏侧优势,偏侧优势是两半球的单侧化现象。第三节感知觉的发展•一、新生儿的感觉发展(一)视觉探索:是指注意点的变化过程。(二)触觉:是婴儿最初获得外部环境知识的一种方式,这对于婴儿早期的认知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应该经常拍打和按摩婴儿,并引逗他们微笑,能使婴儿和抚养者更好地互动。(三)听觉(四)味觉(五)嗅觉•二、乳儿和学步儿知觉发展,了解对颜色和形状知觉的感知第四节运动机能的发展•一、新生儿的反射运动•(一)生存反射:出生第一天的婴儿就已经获得了吮吸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这些反射总称为生存反射。•(二)原始反射: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残存下来的遗迹,主要有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走步反射。•二、乳儿期和学步儿期的运动机能•1、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顺序: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头至尾趋势;从近至远趋势。•2、婴儿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坐、爬行、行走•3、婴儿手的动作发展:本能抓握;手眼协调;动作逐渐灵活。•4、精细动作的发展婴儿认知的发展•婴儿对物质世界的理解程度•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特征•婴儿推理能力发展水平•婴儿的认知社会化途径•婴儿言语发展五阶段•婴儿言语知觉能力三种水平•婴儿前言语阶段交际能力发展阶段•婴儿言语形成的几个阶段第一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理论的焦点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认知发展的阶段,他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一、认知发展四阶段•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三、婴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新发现第二节婴儿的思维和记忆的发展•一、婴儿的思维和记忆•(一)分类能力的发展1、对图形的辨识2、对物体的区分•(二)推理能力的发展1、相似性推理2、类比性推理第三节婴儿认知社会化发展一、婴儿认知社会化途径•1、对他人容貌特征感知•2、与对主进行符号交换•3、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根据对主的行为作出适当反应•4、区别某一个特定的人与其他人的不同。第四节婴儿的言语发展一、婴儿言语发展的三个理论•(一)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认为语言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获取的。•行为主义学派用模仿来解释婴儿是如何快速学到复杂言辞的,模仿与强化联合起来加速了语言的学习。•(二)先天论•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斯纳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指出心理结构是我们理解及产生语言能力的核心。同时他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生物基础,特别是人类的才能。•关于儿童的语言机制,他是这样解释的,句子的规则太复杂,因而不能直接教给儿童或认知未成熟的儿童,然而人类天生就有一种言语获得装置,它是一种为了学会语言的以生物为基础的先天的模块,而这种语言仅仅需要通过环境中的语言输入被引发。•(三)相互作用论•言语发展的新理论强调内部爱好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理论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儿童通过观察并参与到与他人的社会交流从而建立一个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与其社会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交流体系。这种与他人交流的先天能力与丰富的语言、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帮助婴儿去发现语言的功能和规则。二、婴儿前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五阶段•林崇德把婴儿的前言语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妊娠中后期(5-8月);新生儿期(0-1月);发音游戏期(2-3、4月);语音修正期(5-8、9月);学话萌芽期(9-12月)。•(二)言语知觉能力的三种水平•周兢将婴儿言语知觉能务分为三种水平:辨音水平(0-4月);辨调水平(4-10月);辨义水平(10-18月)。•(三)前言语阶段的交际周兢将婴儿前言语阶段的交际能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产生交际的倾向(0-4月)•2、学习交际规则(4-10月)•3、扩展交际功能(10-18月)三、婴儿言语的形成•(一)单词句阶段(1-1岁半)•(二)多词句阶段(1岁半-3岁)1、简单句阶段(1岁半-2岁)2、复合句开始发展(2-3岁)婴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婴儿期的亲子关系•婴儿期的同伴关系•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婴儿情绪的功能及表达途径;•情绪的婴儿认知的影响;•形成安全依恋的条件;第一节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二、行为主义学派•三、社会认知学派•四、生态学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性心理发展5个阶段•①口唇期(0-1岁)•②肛门期(1-3岁)•③性器期(3-6岁)•④潜伏期•⑤生殖期(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1、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又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阐述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制约的人格和社会发展理论。•2、心理社会发展的8阶段•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婴儿期:出生-1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幼儿期:1-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儿童早期:3-6岁)(三)华生和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华生强调对可观测到的行为的研究而不是意识,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在华生看来儿童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决定,特别是父母如何对待儿童。•斯金纳以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解释行为的获得,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通过不予强化来忽视和消退儿童不良行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类的学习方式不仅有直接学习方式,而且还有间接学习方式;强调个人的认知因素的作用,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强调示范榜样和自我效能在个人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学习不是被动的外部因素理直接强化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可能通过他们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并改变环境。(五)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赛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有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儿童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人个体层面看有气质、情绪和情感。•从社会层面看有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一、气质的概念•二、婴儿的气质类型•三、拟合优度模型•四、婴儿的情绪•五、婴儿的自我意识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