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总结性评估自评报告(2007年5月)自评报告目录:一、规划实施基本情况及基本评价二、规划主要任务实施和完成情况三、规划实施主要体会和存在问题四、今后三年主动发展的有关说明一、规划实施基本情况及基本评价2004年初,《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并由市教育局及有关专家论证和同意后正式实施。2005年学校进行了年度和中期评估。同年底,学校开始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根据当时学校升格高职校的具体情况,对2006年的工作作了适当调整,也为从2007年开始的新一轮三年发展规划作了较充分的准备。2007年2月,学校开始进行三年主动发展实施情况的总结性自我评估,校四届九次教代会审议并通过了《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自评报告》。学校总结性评估,重点是学校的发展目标推进过程、规划达成度和今后的发展潜能,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对策,不断提升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的主动和谐发展。根据总结自评,学校的基本评价是:(一)学校对三年发展背景分析和形势把握是正确的。地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决定了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也影响着学校多元化发展的构想和学校办学体制模式的改革。从我市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推进现代服务业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资源又面临着新一轮整合,这对我校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我国就业矛盾突出和应用技能型人才严重供应不足等现状,学校强调技能和就业为学校的主要价值取向,提出要培养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面对发展优势,学校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开拓创新图发展,求真务实不浮躁,埋头苦干不张扬。(二)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办学思路明确而坚定。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办学过程中,学校确立了永远“领先一步”的发展思路,树立了“为学生创造价值,为教师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要求严、学风好、基础实、技能强”的办学特点,构建了让学生充分选择分流的“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了人性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创立了“责任、奉献、理性、进取和影响力”的教师精神,倡导了“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学生感到幸运”的师德风尚,培育了“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创业”的学生“新三自”能力,建立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民主化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营造了学府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交融的学校环境等。(三)学校规划实施工作的措施扎实有力。学校实行在“三年主动发展规划”引领下的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行政部门、专业系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党派、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民主管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性,根据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情况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并逐步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学校于每年初,根据规划制定了年度工作目标及实施计划,并将目标任务具体分解到部门及相关责任人,制定年度计划之前,各责任部门的年度自评同时进行,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部门和学校的自我评估报告。每年的暑期,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研讨会上,还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阶段小结和研讨,并提出相关要求。根据学校升格后发生的具体情况,学校对原规划的办学目标和办学要求作了及时的调整。(四)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三年中,学校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立交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本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让每一位学生享受良好教育,给学生充分选择课程的权利,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的教育;给学生多种出路的分流机会,引导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准确定位。学校办学与各类教育沟通,既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又为高一级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输送合格新生。(五)学校三年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三年发展的预期目标。经过三年的共同努力,学校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在全国、全省同类学校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到2006年,在校全日制学生达4689人,各类业余培训年均达8200余人次,三年制中职、综合高中提升新水平,五年制高职实现新拓展,机电、信息、财经三大专业门类在办学中日趋成熟,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市级以上的示范专业达6个,“五考”(基础课程会考、全国高考、对口高考、成人高考、专业技能考核)水平继续提高,学生就业升学率稳定在98%以上,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和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67%以上,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含双师型、优秀班主任)比例达22.2%,教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7.64%。三年里,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模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省模范职工之家、省五四红旗团委、省青年文明号,校级领导班子连续荣获市教育局“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和优秀班子称号等。2005年底,经省高等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实地评审,并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升格为高职校,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在此基础上,学校调整对老校区改造计划,抓紧规划并实施“东进扩展计划”,在戚墅堰东方开发区建设新校区。二、规划主要任务实施和完成情况(一)关于学校集团化办学和发展学校坚持“自主办学、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办学道路,通过校内外资源整合,对外合作联合,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功能,提高办学水平,发挥办学示范作用。学校在中职、高职、综合高中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民办非企业机构新力培训学校并改制成功,国达出国中介机构经重组有新的进展,正在筹建数控加工、会计记账服务、就业服务中介等实体公司,建立“前店后厂”式的实训基地;开通刘国钧网校建成学校网络课程和远程教育的雏形,牵头筹建沿江数控教育培训集团及大市范围的数控教育培训集团,协助建立总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扩大了在陕西和苏北的“三农”服务范围,与陕西铜川耀州、安康紫阳和苏北丰县、高邮等地职业学校的联合办学;校企合作进展良好,信息专业系加强了与ATA和印度NIIT项目的有效合作,机电专业系将强胜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引进实训工场并将分校办到苏州相城开发区的企业,财经专业系加强与上海物资学校物流专业和常州永诚联合会计事务所以及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的合作,进行联手培养学生,动画艺术系与泰山动画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培训中心开展社会培训等;各系部在校外各自建立10个以上的教学、实习和产教产学研基地,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向社区和其他职业学校包括初中校开放。学校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在大市范围的招生三年分别是1222人、1223人和1335人。在苏北招生227人,陕西招生139人。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二)关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一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建设项目。1.根据建设高水平示范性高职校的目标要求,在戚墅堰东方开发区一期征地近350亩的有关手续完成后,抓紧完成新校区规划建设。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180000平方米,其中一期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建成后,全日制在校生5500人,社会培训10000人次,住校生4000人。预期投入3.5亿,分别由原校区置换和政府投入。2.加强高职校基础能力建设,根据高职校建设要求,落实各项专项规划,特别在师生比,研究生、副教授比例,生均占地、用房、图书、仪器设备、产学研等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3.数控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并接受省级专家组评估受到好评。中央奖励专项支持款、省市配套资金计520万元所购置的数控类设备已全部到位,华夏实训工场改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市长基金100万元支持的动画专业设备款也已到位。第二实训大楼也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与完善。到2006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437万元,生均设备值6100元。4.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开发了一批共用和专用的高质量、上规模、动态更新的资料信息库,逐步形成了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环境、远程教学的条件及与之配套的行政管理网络系统。图书馆藏书近12万册,电子图书折合用书8万余册,合计20万余册,生均图书47册。5.根据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整体化的要求,有步骤地改造校园环境,增加校园特色景点,完善校园教育功能,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先后完成主雕“激越的乐章”、雕塑“春风女孩”、雕塑书—“攀”、图书馆阳光花苑、文化书墙、图书广场、“千年回合”园、“璧如园”、“灵璧石雕”、中韩友谊树、“共青林”等十件校园文化艺术小品。并种植和维护纪念性树木16种(片)。(三)关于专业结构和课程改革学校开展“专业建设年”专项活动,强势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根据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需求,重点发展汽车工程、动漫设计与制作、现代物流(与财经专业相关的专业)等。学校组织专人,积极调研,多次召开推进会。新开设专业强调必须具有产业和行业背景。对原有专业扩大其专业内涵。学校确定了培育五年制品牌专业的规划,创省级五年制示范专业2个:机电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专业2个:数控技术、会计;特色专业4个:动漫设计与制作、汽车工程、国际贸易和商务外语等。另外,积极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制造、应用化工技术、金融管理和实务、装潢设计与工艺等专业。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实现培养目标、凸现职教特色、增强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举措,已在学校以点带面有序展开。机电类课改,作为常州的试点,已通过阶段性的评估验收,体现了任务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改特色,制定了教学指导方案和相应课程标准,提高了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计算机类引进了ATA课程和NIIT课程,以双证融通、嵌入式项目课程为主要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的认可度;财经类课程和相关文化课程改革也都在不断深化中。学校的远程教育和网络课程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逐步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继续完善以“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范围,完成《任选课指南》的编写,可供选择课目174门次,重点培育社会实践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品牌课程。根据学分制实施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坚持用学分和学分绩点双重评价指标构建学习评价体系,用ABC三个层次对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考核、分层评价,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并为学生灵活提供专业分流的机会,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完善教科研、产学研、课程开发计入教师工作量的制度,提高了教研组尤其是备课组的教科研水平,校级公开课、党员研究课、青师汇报课的影响很大,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各类课题研究的人数越来越多,近三年学校承担或主持了3个省级课题、3个国家级子课题、4个市级课题和15个校级课题以及市职业教育2个专业的课程改革研究工作,尤其是国家级“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课题在全国课题总结交流会上获得赞誉,并获课题一等奖,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76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0篇,获市三等奖以上论文219篇;教师主编、参编正式出版的教材或专业用书26本、校本教材13本,学校编辑出版了学报,改版《校园通讯》为《刘国钧高职》。(四)关于学生综合素质1.以“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创业”为内涵的新三自教育成为德育管理的重要理念并发挥育人功能;学习型班集体建设、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精神、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参加体育、艺术、技能等各类各级别竞赛成绩喜人,反映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2.学校德育管理理念及德育目标的设置紧紧围绕高职校的特点和要求,德育管理的模式、机制突出了系部为主体及学生的自主管理功能,抓好了学生社团的组织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原有9个学生社团的基础上,发展成立学生新社团26个,有539位同学积极参与,并为2007年成立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作好积极准备。2005、2006年学校被评为常州市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并且有多个班级及学生被评为市级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
本文标题: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6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