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冯晨光一、中共转战西柏坡历史背景二、“先行军”中央工委的实践探索三、中央前委“在路上”四、大决战一、中共转战西柏坡的历史背景(一)国内环境(二)选址西柏坡的原因一、中共转战西柏坡的历史背景(一)国内环境1.撤离的客观背景•1947年3月,蒋介石命胡宗南率领14万大军进犯延安,我军从战略上考虑决定保卫延安,1947年3月8日,我军在延安召开了一万多人参加的保卫延安动员大会,彭德怀司令员在会上作出了重要的讲话。•由于我军驻守在延安的兵力不足两万,敌我力量十分悬殊,为了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保存我军的实力,因而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一、中共转战西柏坡的历史背景(一)国内环境2.撤离过程中的主要战略思想(1)我军打仗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矛盾分析法)(2)1947年3月27日,党中央到达了陕北清涧县的枣林沟,在这里召开了紧急会议,将中央机构进行了合理分工,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前委留在陕北牵制敌人的部队,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率领中央工委前往晋西北或其它适当地点完成中央委托的工作;之后又组成了以叶剑英为书记的中央后委,前往山西临县统筹后方工作。(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一、中共转战西柏坡的历史背景(二)选址西柏坡1.物产富饶河流众多,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曾被聂荣臻誉为是“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为党中央来到西柏坡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2.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良好的群众基础(1)在1937年平山县党员人数已达到700人,是河北省党员人数最多的一个县。(2)全国著名支前模范县3.地理位置优越二、“先行军”中央工委的实践探索(一)召开全国土地改革会议(二)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三)创立华北财经办事处(一)召开全国土地改革会议(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1.召开背景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和半封建的制度下,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毛泽东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一)召开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2.会议流程(1)第一阶段:主要由各解放区的代表汇报当地土改情况,提出存在问题讨论解决办法。(7月17日—8月31日)(2)第二阶段:在充分争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土地政策(9月1日—9月13日)(一)召开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3.《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10月10日颁布)(1)具体内容(共计16条)A.消灭封建剥削B.废除封建债务C.坚持按人头平均分配的原则,实行耕者有其田(2)历史意义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最为完善最彻底的土地法大纲,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B.解放生产力,理顺生产关系,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C.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一)召开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4.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1)《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之后,在各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一亿六千多万农民分得了土地,真正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之情空前高涨,他们努力发展生产,踊跃支前,送大批的优秀青年开始参军参战,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有力的支援了解放战争,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一)召开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7月17日—9月13日)(2)虽然,《全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为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制定了标准和规范,但各地在具体的办法执行中,还是出现了很多偏差和错误。针对这种实际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共中央主要是通过结合普遍整党、进行“左”与防“右”、区别对待不同地区的土改等来稳步纠正土改运动问题。毛主席的土改总路线就是针对土改运动中出现的左倾主义提出的。(二)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1.历史背景(1)晋察冀是连接东北、华北两个战场的重要枢纽,它的胜败直接影响着东北、华北、晋冀鲁豫的战场形势(2)抗战结束后,全国范围内号召地方部队进行裁军,晋察冀军区先后裁军近十万余人,直接导致内战爆发后,战斗力疲软,取得的军事胜利很小(二)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2.具体斗争晋察冀野战军成立之后,在中央工委和军委的领导下先后在晋察冀地区进行了五次大小战役,全部取得战斗胜利。(1)清风店战役1947年10月19我军发起了清风店战役,经过了三昼夜激战,全歼守敌一万七千多人,活捉了国民党第三军军长罗历戎(2)石家庄战役1947年11月6日,石家庄战役正式打响,11月5日,我军淌过滹沱河,突破外市沟,10日解放了石家庄最繁华的一条街道中山路(二)指导晋察冀军事斗争3.历史意义(1)积累成功的军事经验,丰富了我军的作战理论,为接下来的大决战做准备(2)首次接管大城市,为我党接管大城市,由农村走向城市积累宝贵经验(3)使晋冀鲁豫四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提供有力保障(三)创立华北财经办事处1.成立背景(1)解放区货币不统一,货币流通困难(2)战争所需的物资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解放区的生产处于无组织的混乱状态(3)解放区的财政压力巨大(三)创立华北财经办事处2.创立过程根据现实条件的需要,中央决定1947年3月25日在邯郸市武安县的冶陶镇召开了华北财经会议,由薄一波为大会主席,此次会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4月16日,中央发出了关于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的通知,选举决定由董必武任主任,南汉宸、薛暮桥、杨立三、汤平为副主任。(三)创立华北财经办事处3.具体工作(1)先后召开了华北金融贸易会议、华北交通会议,统一了解放区的金融,解决各解放区的货币不统一问题,实现解放区货币自由流通(2)创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一版人民币(3)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财经工作方针指导下,华北解放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财政动员和灵活多样的税收实践探索。(4)创办大批军工厂,恢复解放区的生产与建设,为前线战斗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5)创立了华北地区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沕沕水发电站。被誉为是“边区创举”(三)创立华北财经办事处4.历史意义(1)有效的支援了前线的战斗,保障了后勤补给(2)缓解了解放区的财政压力(3)首次进行经济工作的探索,在统一金融、税收政策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和财经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小河会议神泉堡城南庄会议杨家沟“十二月会议”三、中央前委“在路上”(一)小河会议时间:1947年7月21—23日地点: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要人员: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具体内容:1.毛泽东第一次提出要用五年左右时间打垮蒋介石的军事计划2.强调土地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制定细化的土改政策3.确立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决议,吹响了解放军全国反攻的号角。会议意义: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改变原有的军事战略部署,转变作战思想,完善我军的作战理论,对於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迅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有著重要战略意义。(二)神泉堡时间:1947年9月23日抵达地点:陕北神泉堡村主要事件:1.10月10日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起草并颁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3.“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题词(强调党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三)杨家沟村“十二月会议”抵达时间:1947年11月22日召开会议时间:12月25日—28日地点: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村主要人员: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会议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转入战略进攻后,国内形势迅速朝着更有利于人民的方面发展,中国革命进入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为了全面制定中国共产党的行动纲领,准备夺取全国胜利会议具体内容:1.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会议一致讨论和通过了这个报告。2.十二月会议还讨论了解放区在土改和整党中出现的左的偏向及其纠正的办法。意义:1.对这个报告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的胜利,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一系列政策上作了极其重要的准备(四)城南庄会议时间:1948年4月30日—5月7日地点:河北阜平县城南庄镇主要人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毅、粟裕(自延安撤离后首次五位书记聚齐的会议)会议性质:中央前委和工委回合后的首次书记处扩大会议主要内容:1.粟裕将军对当前全国战争形势作了准确细致的分析,并以粟裕将军的建议为基础,做出了暂不过江的战略部署。2.及时地总结了前段的工作,并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了战略部署和部分地区的领导机构,加强了全国各解放区战场的紧密配合。(进行广泛的人事调整)意义:为推动战略进攻的进一步发展,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决战九月会议三大战役(一)九月会议时间:1948年9月8日—13日地点:西柏坡人数:这是自抗战胜利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目的:为大决战作战略部署和准备会议内容:总结检查过去时期党的工作,规定今后时期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中心议题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意义:1.这次会议为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乃至全国的伟大胜利,从军事上、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准备。2.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政治、党建的现实指导意义。(二)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范围:东北三省主要参与作战部队:第四野战军重要战役:攻克锦州城、黑山阻击战、解放沈阳等战果:歼灭和俘虏国民党部队歼灭和改编国民党正规军47万2千余人意义: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二)三大战役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6日—1月6日范围:以徐州为中心主要参战部队: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重要战役:碾庄、双堆集、陈官庄战果:歼灭和改变国民党正规军55.5万人意义:标志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二)三大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29日—1月31日范围: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主要参战部队:第四野战军以及部分华北地区地方武装力量重要战役:张家口战役、攻克天津战果: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二)三大战役总结1.主要军事战术思想(1)分割敌人,各个击破(2)攻城与打援、牵制相结合(3)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2.主要战略思想(1)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联系、整体与部分)(2)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二)三大战役总结3.人民的后方支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主席曾说过:“兵民是胜利之本”。在三大战役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号召下,从各方面支援前线我军作战,“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送什么。”这是支前民工的共同心声,几乎在每一场大的战役中都有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用肩挑、马、小车推输送着前线需要的各种物资。4.我军伤亡情况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靠后方老百姓的支持,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据统计,三大战役期间,我军伤亡是24万2千多人。
本文标题:中共在西柏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7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