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安庆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安庆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一、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产业集群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对“产业集群”有不同叫法,如产业集聚、产业簇群、产业群集、产业集群,等等。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界定,基本上是围绕地理特性、产业特性(或内部要素联结)两个方面展开。波特(即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研究领域专家,著有《竞争论》、《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等作品。——编者注)认为,产业集群包括了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集群也往往向下游拓展到销售渠道和客户,横向扩展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和在技术、技能上相关或有共同投入品的企业,还包括了政府和其他机构,这些机构提供专门化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本文把产业集群界定为,在某一地理空间上具有产业关联(包括同一产业中不同产业环节的企业或者与之相关产业的企业)的企业集聚体。产业集群产生的途径主要包括:(一)从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途径看,产业集群的产生包括了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政府投资、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三种途径从国内外产业集群的案例看,大多数产业集群在具备相关基础条件下,通过市场力量自发形成。自发形成的集群多出现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业集群是政府促成的是,完全靠自发形成,而没有政府的引导、协调与服务,集群的形成会遇到种种障碍,势必会延缓集群的形成(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另一方面,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这也是为什么波特所认为的机遇的重要性的原因。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于加快经济发展、赶超发达经济的需要,很难等待自发形成产业集群。政府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往往采用相应措施加快产业集群形成。政府促进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政府直接投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我国在计划经济下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效果就是形成时间短,但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从而产业集群的运行效率不一定好。目前在世界各国很少有这样的产业集群。还有一种就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各地工业园区建设。政府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相关企业进入园区。这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采用的方式。但政府规划的集群,容易出现产业结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设备大量闲置等问题。(二)从经济活动或产业活动的角度出发,可以把产业集群的产生途径分为纵向形成和横向形成两种方式根据产业集群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把产业集群的形成分为纵向形成和横向形成。横向形成是指同类型企业的形成,而纵向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一种产业链的延伸。纵向形成产业集群,更多的是表现为延伸产业链,是各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很多情况是某个区域有大型企业存在,一些中小企业作为其配套,形成了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密切合作的产业集群。纵向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长短有关,而产业链的延伸则和产业特性有一定关系,那些能够专业化深化的产业容易延长产业链,如化工行业。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提倡这种产业集群的发展途径。横向形成产业集群之初,企业之间更多的是表现为竞争关系,也就是产品属于同一种类。某个区域产生横向产业集群,第一批企业示范效应作用特别大,从而有更多的企业模仿出现。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产业集群的最初形成就是如此。但由于竞争的原因,产品之间在品种、规格、款式、造型、色彩、所用原材料、等级、品牌等方面,甚至在内在质量上都存在差异。随着企业的不断增加,形成了基础设施共用、专业化供应商的存在、专业化劳动力供应等优势,形成一种良性强化,甚至形成了一种以地域命名的产品品牌(如温州皮鞋),进而产生了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能够为企业发展从三个方面提供发展优势,这也成为产业集群不断扩大的动力机制。(一)分享外部经济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单个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但由此带来的是企业管理成本上升和灵活性下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实现单个企业规模扩大和内部垂直整合成本之间的平衡。集群内部的企业由于可以有效地接近产业专门性资源它们在不牺牲个体灵活性的前提下获取范围经济收益,这个收益远远超过单个企业的简单叠加,具有1+1>2的放大效应,具体表现为:第一,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价值活动,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益。如共同举办博览会,共同出资进行广告宣传,共创区位品牌,可使企业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高收益;企业还可以联合起来与供应商、销售商诸方面进行集体谈判,以获取更大利益。第二,集群内企业便于采用和推广相同技术标准,提高该标准的认可程度,并且集群对新标准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有时甚至可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第三,集群的知名度也能吸引更多供应商和销售商,扩大企业的交易范围,争取更有利的交易条件,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二)降低交易成本虽然企业可以选择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并购来降低交易成本,但正如前面所说,这将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本。产业集群(这里主要是纵向形成的产业集群)同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降低企业谈判成本及合同执行成本。由于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交往频繁,协作关系较稳定,容易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减少谈判环节,提高谈判效率,增进协作关系,从而降低谈判成本,提高合同执行的效率。二是企业之间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企业地理位置的邻近,可以降低企业之间的运输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寻找熟练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成本等,为企业节约时间和资源,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三)促进企业创新第一,集群形成创新激励效应。集群内企业的激烈竞争形成强大的压力,并转而成为多数企业的强烈创新动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或者提升产品质量与产业层次,改善服务;或者将同质性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另辟蹊径,开发新的产品品种和工艺。第二,集群形成创新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一是有的企业之间有正式的分工协作关系,为共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新产品,经常固定地交流技术创新信息;二是有的企业虽然属于一般的贸易来往,在彼此接触之间也产生信息和技艺的交流;三是集群内人员联系紧密,容易互相了解,人际关系的信任度较高,有利于形成长期配合、合作攻关的稳定创新环境。第三,集群具有创新学习效应。集群内企业可以获取“干中学”经济。作为集群创新网络中的一个角色,企业各自在集群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由于功能互补性的存在,每个角色都可以从各种渠道,从竞争者、供应商、顾客和各种服务提供商那里学到很多知识,产生集群学习效应。第四,集群具有技术积累效应。由于技术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性特征,每一个新的技术创新都是在前期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因而积累了许多创新经验的地区拥有更多的储备信息和技术,从而有利于下一轮创新,具有途径依赖的技术积累过程会吸引更多的成员进入集群,并使该区域日益成为某一产业的中心。第五,集群具有创新成本和风险降低效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一个很明显的动机是,像专业化技能、大学的研究专长、有效率的地点、特别的或适当的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不但充分而且容易取得”。集群的背后有大量的服务企业及提供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学校、科研单位、管理咨询机构、培训教育组织、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些机构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为企业创新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产业集群发展的机理:自组织强化“自组织”是一个系统论和热力学名词,和“他组织”相对应,是指一个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降低自身的熵含量,且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从简单向复杂、从粗糙向细致方向发展演化,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结构有序度和自适应、自发展功能的过程。一个系统的变化、发展,其动力驱动来源于系统外部,则称为他组织,如果来源于系统内部,则称为自组织。实践已经证明,两种作用机理对系统的功效存在很大差异,后者高于前者。对于产业集群而言,政府是“他组织”,在产业集群形成初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产业集群从本质上就具备了“自组织”特性,如果做过多的政府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产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为:(一)产业集群的开放性和发展性充分开放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条件,不断发展是产业集群存在的基础。产业集群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也不是一个静止的平衡状态。获取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企业创新既是产业集群内企业追求的动力机制,也是集群内企业能够获取的竞争优势,从而一方面能够促进集群内部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将不断吸引集群外部的企业进入集群区域。产品的对外销售、劳动力的流入都给集群带来发展的能量和信息,这为产业集群和外部保持联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二)作用机制:竞合自组织系统内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组织系统形成的根本动力。这种作用是非线性作用,是开放的、不平衡发展的系统中组成单位的自发的竞争和协作。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就是通过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实现的。集群内企业依靠其地理位置的聚集,利用区域性市场的特点,增大市场联系的稳定性,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维护了社会分工产生的利益。一批产业相关的企业群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既彼此竞争又互相协作,竞争和协作互相转化。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CooperativeCompetition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它在意大利产业区特别盛行,是建立在信任和家庭联系的基础之上。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这种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的形成,将可以顺畅信息的流通,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减少交易的困难,从而获取集体效率CollectiveEfficiency集群重塑了竞争形态,把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提升到了更大的群体之间。群内企业的内部竞争是套在更大的竞争之中,所以群内企业对于大竞争的需求可以减弱内部摩擦,即集群间的竞争容易加强集群内部的合作。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的压力,使得群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合博弈中,形成了新型的竞合关系。单个企业在竞合博弈的网络化成长中寻求发展,并在这一竞合过程中影响整体的竞争优势。(三)产业集群具有优胜劣汰的涨落特征作为一个经济系统,既然存在竞争,肯定就会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在产业集群内更常见的涨落特征是,一方面实现了优胜劣汰,将弱者淘汰出局;另一方面则通过互相了解各自的优劣势,促成差异化生产,或者改产新产品,减少同一产品的直接面对面竞争,或者通过产品分工细化,专门生产原产品的某些部件,连那些被淘汰的企业也可能转而加入零部件的协作生产。这些都使竞争各方由竞争关系转化为协作关系。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一、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不是单纯的产业空间集聚,而是根植于地方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各种正式合作关系和非正式交流的社会经济网络。典型的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1.空间集聚特征:任何一个产业集群都是大量企业在空间的汇集,成员企业和辅助机构被共同“锁定”在一定区域,使经济活动高度密集,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专业化的、弹性的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地域相关性。2.专业化特征:产业集群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强的专业化特征,企业成员之间围绕产业链及其服务性机构、行业组织实行精细的专业分工,形成了社会化分工网络。3.根植性特征:所谓根植性是指通过集体性组织来建立信任和承诺,使得不同利益各方协同作用,从而获得好处,同时保持高度的灵活性。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使集群内产业家产生信任、理解和相互合作,并形成集群内企业间的一种特殊黏合剂,使众多产业粘结在一起,既营造了区域创新环境,又使产业深深扎根于当地。4.网络创新特征: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和辅助机构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频繁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交易
本文标题:安庆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