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
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内控制度、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诱发企业经营风险因素也日益增多,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非常必要。同时,国家审计和金融监管等外部监督力度也不断增强。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趋势和潮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是现代企业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需要。企业内部审计在评价和监督企业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转,保障企业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年来,许多企业一直在不断探索实践一种既符合国际现代企业标准体系,又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内部审计体制。在这种新形势下,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建设企业内部审计体制改革的步伐。如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第三道防线的作用,提高审计监督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建企业业务健康运行,为实现全行发展战略、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价值等整体目标提供支持和保证,是企业而临的一个崭新课题,这正是本文想加以研究并探讨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是根据组织的内在需要而设立的,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国内部审计制度从1983年建立至今,经过多年的努力,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同国际水平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展潜力巨大。这一潜力的充分发挥有待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逐步完善。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必须重新认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并就如何改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探讨。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公司治理;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概述内部审计制度是指以公司审计委员会以及内部审计机构为主体实施的财务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价、绩效审计等制度。1.1内部审计的作用1.1.1有助于控制健全内部约束机制通过对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能够促进企业完善各项内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优化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利润。当前,谁抓住了转换经营机制的机会,谁就抓住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大旗,而企业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的前提就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以健全、严密、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为保障,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然而约束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内部审计。1.1.2有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就是由小规模的家族式管理转变而来的,随着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公司制,从而存在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并产生受托责任。企业所有者在理性理念的支配下,为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受托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监督所委托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状况,促使其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最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1.1.3是完善企业治理的推动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检查和评价管理者的履约情况,充分披露管理者的经营状况,为股东大会和经营管理层双方履行守约责任创造了条件。同时,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所有者组织改善经营管理方式,进一步开展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充分利用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促进经济责任的履行,优化管理方法,增加组织的价值。1.2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1.2.1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的不一致在会计信息利用上表现为:所有者主要通过会计信息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掌握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状况及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经营者履行受托责任的业绩情况,从而对经营者进行必要干预.而经营者的目标决定了其在多数情况下更看重的是短期经营利益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种利益驱动在会计上则表现为夸大受托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失误和经营损失,损害所有者利益,如随意改变会计政策、提前确认收入、过度消费等,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此外,从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掌握程度看,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当事人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并且是不对称的,一方面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不可能预见一切,由于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人们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可能涵盖一切;另一方面,由于当事人所处的地位不同,一方可能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而且不知情的一方对他方的信息由于验证成本昂贵而在经济上不现实.经营者作为占有和掌握会计信息资源的一方,为了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完全有可能利用其手中暂时的控制权,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决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粉饰会计报表去迎合所有者的要求,掩盖某些会计信息,如占有资产收益权等侵害所有者利益的信息,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由此可见,经营者和所有者目标的不一致,使经营者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要约束经营者的行为,内部审计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2企业内部控制弱化现代企业制度强调自我约束机制,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依赖于内部审计监督,换言之,内部审计监督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保障.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程序.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如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来,会计人员职责不明,企业内部业绩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完善.(2)会计基础工作混乱.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会计人员内部分工牵制制度等均不规范,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凭证支持.(3)内部财产物资管理失调.如有的企业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产品不作及时处理等.(4)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如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钻企业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隐瞒收入、乱挤成本等.要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阶段是1983年一1994年,为初步建立内部审计制度阶段。1983年8月《国务院批转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的通知》(国发[19831130号)首次提出:“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领导或下属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以及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审计人员,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5年《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国发[19851105号)中第十条明确规定:“县以上政府部门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内审机构由本部门负责人领导,任务是负责所属单位和本行业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效益审计。”198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7142号),肯定了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指出还有一些单位对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不够重视,要求单位领导要提高认识,抓好内部审计机构组建工作,还首次提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期审计制度,对厂长(经理)实行离任审计制度。1988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第六章对内部审计作了较全面的规定,1989年审计署发布了《审计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一是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使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二是内部审计得到了发展。据统计,到1993年底全国内审机构发展到7.8万多个,内审人员达21万多人(不包括乡镇内审和民营内审人员),比1986年的4.8万人增长3倍多。第二阶段从1994年—2002年,是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29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全内部审计制度。”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定、准则提供了法律依据。1995年7月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对内审定义、机构设置、职责、权限、审计任务、工作程序、职业道德以及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职责等做了具体的规定,进一步落实了审计法的规定。2002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准则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按照股东大会决议可以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负责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沟通的主要职责,把内部审计正式纳入了公司有效治理的框架中。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以2003年3月4日发布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为标志,是全面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的阶段。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和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与1995年规定中的定义相比,新定义强调了监督和评价的职能,并跳出了财务审计的范围,将对象扩宽到经济活动。随后,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在2003年至2004年问陆续发布了15个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和风险成为准则的核心概念。2006年1月12日召开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五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基本实现从以真实性、合法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全面转型与发展。今后内部审计要通过开展对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事项的监督和评价,实施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为改善组织的运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服务,为管理层当好参谋和顾问。从以上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经历的三个阶段我们不难看出,在1994年之前,我国的内部审计主要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与政府审计的区别不大,在这个时期的内部审计更多的是代表国家的审计,由国家强制推行,但也正是如此,才为我国内部审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法律以及组织人员的基础。1994年国务院选择1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大部分国有企业已改组为公司,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能,范围相应的发生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内部审计不再仅仅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个阶段是内部审计制度的具体化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初步形成。2003年至今,可以说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重点建设阶段,也是我国内部审计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的阶段,是全面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规体系的阶段。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现状分析3.1我国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依据我国目前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和股权结构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公司治理的模式分为三种: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和法人主导型治理模式。3.1.1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存在于股权高度集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包括少数集体企业。在这个模式下,“内部人控制”的特征明显,中小股东参与程度低,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的执行职能没有分离,对经营管理者欠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各个权利组织间关系复杂。国家是企业资源的所有者,决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任命以及审批企业重大的决策,对经营管理者实施外部监督。兼并、收购和接管等市场机制很少能发挥应有的作用。3.1.2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家族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存在于私营企业和部分集体
本文标题:完善与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内部审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