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91质量管理-时代光华课程
质量控制的发展概况过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对质量的控制少之又少,而在最近几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今天,质量管理已经成为高级管理层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这样的转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越来越广泛的趋势: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在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方面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转变的实现必须要抛弃某种悲观的态度,如消极的接受糟糕的存货和物流管理、适度的产品缺陷等,这类事情不应再被认为是系统或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损害。因此,要想取得真正的进步,经理们必须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充满挑战的新概念:市场推动的动态质量。质量控制的开始1.生产标准化的需求导致了质量控制的出现在过去,当手工艺人为客户制造钟表或家具时,他们仅仅是将各部件装配在一起,而对标准化并不关心,因此每件物品都是手工的和特制的,关系近的客户能够帮助他们控制最终质量,甚至提出改进的要求。当产品进入批量生产时期,产品的装配在流水线上完成,这导致了生产标准要求可替换零部件的需求,于是质量控制出现了。2.泰勒主义将质量责任转嫁给专家,使质量控制成为必须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劳力和产量的概念,即用更少的专业工人获得更多的产品。泰勒式的方法是将生产者的质量责任转嫁到精通统计手段、测量和检验的专家身上:工程技术专家开展工时和动作的研究、规定工序、明确界定直接成本;工艺专家计算员工的负荷;故障则由修理机器的维护专家去处理。泰勒主义研究工时和动作,并科学安排工作任务的理论,导致大型的远离市场的生产中心被建立起来。而随着生产标准化和批量生产,为保证大量零件的可替换性,质量控制成为必须。3.质量部门应运而生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导致操作人员和设计、计划人员产生脱节。在这种条件下,以产量为惟一目的的操作者很难对质量负责。于是,质量控制任务被分配给了管理者。但是,当质与量发生冲突时,这些管理者既是队员又是裁判。图1质量控制部门的最初结构为解决这种两难问题,质量管理部门应运而生,其结构如图1所示,它利用测量器械和统计工具进行工作。质量控制部门和生产、市场部门处于同一管理层,但质量仍未引起公司的足够重视,质量问题仍被视为是不可避免的。4.失败成本与评估成本的权衡如图2所示,由于采用抽样方法的局限,和相关的“检查或评估成本同失败成本之间的权衡”理论,导致总成本在1%上的任何减少都是困难的。可被接受的质量水平是在失败成本和评估成本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当次品率趋于0时,失败成本平缓的下降,但评估成本却急速上升。如果超过最小成本点,质量的提高只会增加顾客的成本。图2总成本最小化如果苛求成品率,那么100%的检查就是必须的。但是,除非各单元的检查都能自动完成,否则就达不到100%的合格,而且需要二次检查。显然,质量控制作为工厂投入的保护性屏障和产出时的过滤,必须依靠质管部门独自解决。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在质量成为问题前,它是一个设计、工业流程、生产或营销上的问题。日益增加的生产复杂性促进了质量控制的发展1.生产的复杂性带来高废品率如果产品和服务相对简单,而且合乎标准,那么“质量忽略”标准线——即原材料和最终产品1%的次品率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今天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在技术、流程上日益复杂,而且种类繁多,这时候运用统计抽样计划来检查成品的1%质量平均线是令人无法接受的。以开发票为例,它包括10个连续、各不相关的阶段,每个操作阶段合格的概率为0.99。那么,1张发票合格的概率是(0.99)10=0.91,即10张里面有1张是错误的。只有当所有操作都顺利完成,发票才是令人满意的。再以电视机的生产为例,它的零件通常在五百到几千件之间。为简单起见按1000个进行计算:电视机合格的概率为(0.99)1000=0.00004,即每十万台仅有四台电视机无故障,次品率之高令人吃惊!2.以零次品为目标降低次品率“1%”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检测、返修成本,此外,仅仅依靠降低次品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电视机生产的例子中,如果将零部件的合格率提高为0.999,那么电视机合格的概率为(0.999)1000=0.37,这一数字仍远远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实际上,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可以用扩大规模的方式来解释:如果以百万为单位计算,百分之一的次品率对应百万个部件一万个次品,我们看到的不再是1%而是每百万一万个次品!因此,解决质量问题的惟一办法是直接以零次品为控制目标,即达到(1)1000=1。质量保证和全面质量控制在敏感性行业领域,如航空、航天和核工业中,为评估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保证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人们开始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由于质量控制部门的成本不断增加,公司高层的态度逐渐开始转变。如图3所示,质量部门是第一个涉及生产流程每个环节、靠协调质量保障和控制来完成预防性任务的部门,它建起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和程序,使得整个系统能安全运转。但是,质量仍被视为是质量专家的工作。图3质量部门新的组织结构尽管质量保障部门在预防、协调、保障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稽查的角色常使它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任何超越职权的尝试都可能激起执行者和管理者之间的敌对。最终,管理层认清了自身的质量职责,重大的转变发生了。质量是管理者份内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委派某一专职部门来处理。质量并不意味着昂贵“质量意味着昂贵”是一种谬误1.劣质成本是一座有待发掘的“金矿”长期以来,西方公司中一直存在这种谬误:质量意味着昂贵,复杂产品比简单产品的成本高。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生产和运输环节,把预防成本、检测或评估成本和故障成本累加起来计算劣质成本,就会发现这种偏见是非常错误的。这些成本累加起来等于公司年收入的20%~30%,完全是一座有待企业发掘的“金矿”。这些数字主要是隐性成本,而且是不增加产品价值的工作,例如:重复检测、修改,返工、退换、减产、积压、退货、投诉、工厂危机等。2.如何取出潜在的“押金”劣质成本相当于20%的年收入,意味着公司内部存在着一个毫无贡献、仅能生产事故和次品的工厂,这种现状足以让公司管理者和客户震惊。因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取出这笔潜在的、摸不着的“押金”,这将涉及到公司上下,而且又侧重存在于部门之间的衔接处。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彻底改变公司每个员工的认识,将质量的地位置于公司的核心位置。质量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不断降低成本、保持竞争力的最根本途径。通过预防等手段,次品越早被筛选,后续阶段所获得的节约效果就越显著。例如,在不同的阶段发现质量问题所造成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图4所示。图4不同阶段出现质量问题对应不同的成本【自检】请根据要求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服务性行业中,由于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更加惊人。如果一个软件中存在未检查出来的编写错误,将会给客户带来一场灾难,而找出错误并更正错误的困难非常大,有时甚至要重新编写整个软件。从这一事例中您是否能够体会到预防的重要性?请简单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何要增加对预防的投资如图5所示,由情况1向情况2转变时,为预防或事前控制而付出的投资将增加3倍,但公司的质量总成本却降低为原来的一半,另外还要加上两者产生的质量差异。因此,为预防或事前控制增加巨大的投资是很有必要的。图5增加预防投资以降低成本这种预防定理适用于全公司上下,使每一位员工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控制,就实现了自上而下的全体参与检测。公司在生产能力、生产控制以及技术和学习方面增加投入,将有助于防止问题的出现。如果后退到旧有的生产理念,简单的考虑问题,必定会导致问题和浪费。客户对风险的敏感客户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是惟一的,同时必须同厂商的承诺相吻合。大多数情况下,客户对差距和统计数字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公司所承诺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对客户来说,麻烦越少,风险越小,他们就越容易接受。当公司不能兑现承诺的产品或服务时,客户会倾向于通过文字诉讼等手段同公司进行对抗,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向公司索取数额可观的损失赔偿金。因此,公司必须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竞争与革新随着产品标准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公司必须找出新的有别于他人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形象,搞好同客户的关系。除了要重视产品的性能之外,公司还要在其他方面如舒适性、可靠性、优质的服务、快捷的领先速度、更低的产品周期成本等下功夫。其中,产品周期成本是指产品从购买到废弃过程中的成本总和,包括购买成本、使用成本、操作成本和维护成本等。在争夺市场份额、提升客户忠诚度的竞赛中,质量是有别于他人的关键要素,甚至超过了价格因素。而基于产量、质量检测和成本控制的泰勒式的原则和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案例】质量是日本商业进攻的关键武器。日本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悄然进入外国市场,依靠坚定的实施以质量、可靠性和低成本为基础的策略,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企业已经显示出他强大的威胁力。最初他们的威胁仅仅局限在电视、照相机、手表、录相机、高级音响和电子元件等普通消费品领域,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种趋势扩大到汽车、计算机和精细化工业。这些都得益于他们对质量的强有力控制。质量管理的第一次变革:质量的一致与预防如果把质量看成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去那种强调产量的系统必须得到改变,并将质量放在第一位。当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到质量预防中,力求第一次就将工作做好,质量就会带动产量。这种观念的转变是进行质量改革的第一步。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使产品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按照承诺向客户提供产品,所涉及的质量问题被称为质量一致问题。所谓质量一致,是指按承诺交付工作,不能打折扣,不能有次品和不足。为了避免出现折扣,质量要从设计抓起,并在每道后续工序中加以控制,从而减少未来的监测和故障成本。重复性工序控制为避免所增加的投资对重复性工序意味着什么呢?下面以一家大餐馆制作蛋奶酥为例,来说明质量优于数量的观念。通常,在学习和工作改进过程中需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1.最终特性的测定和检查起初由于不了解新工序,需要创造性的尝试新配方,只能靠摸索来检验奶酥。客户正在等待产品,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只能固定一种不错的配方和各种标准条件并开始正式生产。假设高度是蛋奶酥的重要特性之一,其理论高度为10cm,而95%的产品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9~11cm。正常情况下,奶酥的高度会呈铃铛形曲线,以理论值10cm为中心均匀变化,会有5%的产品检测不合格,如图6(a)所示。图6奶酥高度的分布这些劣质产品是由于工序中的一些缺陷所造成的:配方不是最优的,大多数的参数仅是粗略设定的,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改进。检测成本和次品就是这些缺陷的代价。在没有很好理解工序问题的条件下,检测似乎是残酷而且低效的,但却是惟一的办法。2.确定重要参数和工序控制如果餐馆的生意很好,就必须扩大生产。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并保持餐馆形象,必须对质量预防和工序改进进行投资。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寻找工序中的关键参数,并对这些参数进行认真的选择和检测,可以有效地减少结果差异,如图7所示。图7影响质量的因素分析如果控制了所有参数,产品在可控制标准内的合格率就会达到100%,如图6(b)所示,即所有奶酥的高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此外,通过定期抽样,我们能够有效监测产品质量,确保正常生产。把这些连续的抽样结果绘成控制图,如图8所示:如果产品的质量都保持在规定界限内,我们就可以确定生产运转正常;如果结果和规定值不符,我们就必须停止生产,找出导致差异的原因。图8抽样结果控制图3.意外控制和自动化准备为了进一步减少差异和意外,加深对工序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步包括控制内部障碍(如磨损)和外部障碍(如温度、环境和原材料等)。变化产生的来源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例如,当发现炉温不均匀导致炉壁四周的
本文标题:91质量管理-时代光华课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9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