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基本情况宜都位于长江与清江交处,是全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国土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4乡5镇1个街道2个管委会、123个村、21个社区,总人口39.4万人,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近几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初步实现了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在全省县市区中的排名,由2000年的27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位。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集体、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市、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全省平安县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固定资产投资42.2亿元,增长60%;全地域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0.3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分别增长29.6%和41.8%;规模工业产值108亿元、工业增加值31.1亿元,分别增长38.9%和2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5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860元,分别增长10.5%和21.2%。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克服冰冻灾害影响,团结奋进,各项工作实现了“开门红”。1-2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亿元、增长24.5%;全地域财政收入4.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161万元,分别增长174.3%和21.9%;规模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工业增加值6亿元,分别增长44.2%和28%;农民人平纯收入17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0元,分别增长15%和10%。二、主要工作措施(一)更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1、注重对外招商与对内激活同步。始终坚持抓发展首先抓工业经济,工业发展突出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招商引资。近五年,全市招商引资年到位资金均保持在10亿元以上。在对外招商的同时,始终把外来企业先进的管理、营销等理念,与促进本土经济的发展相融合,带动全民创业。出台了《宜都市创业园规划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并成立宜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四个创业园共吸纳中小企业近百家,总投资达60亿元。2007年,全市共引进重点投资项目52个,到位资金23.7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16个。2、注重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在坚持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就业不特殊、环保不让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综合利用、产品科技含量、企业经营效益五大评价体系,对新上项目和现有企业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评审。近年来先后“谢绝”评审不达标的投资项目26个,督促11家落户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全市环保投入达2亿元。3、注重突出重点与区域统筹规划同步。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区域发展思路,对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南部山区进行了重点规划,沿江平原地区以城镇带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为主,中部丘陵地区以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为主,南部山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4、注重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同步。在全面落实国家社保政策、应保尽保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保障范围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保障对象从单一群体向社会群体拓展。近年来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过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和实施了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将所有村干部纳入退休养老体系,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并在城乡贫困群体就业、医疗、上学、住房、法律等方面进行援助。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农民最急、最盼的事情做起,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5、注重硬环境改善与软环境提升同步。把提升软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深入开展了以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环境建设,以推进新型银政、银企合作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环境建设,以平安创建、阳光政务为主要内容的法治环境建设,以文明创建、和谐社区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环境建设,我市在2007年度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评选中,排名第17位。近年来全市有49项工作被纳入国家和省级试点。(二)推进集约发展,加快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1、培育优势产业。通过政策引导和结构调整,推进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集中,不断发展壮大医药化工、电子、建材、食品加工四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能源、纺织、机械三大传统产业,形成了“4+3”工业经济特色板块。医药化工业——以精细化工、成品医药为重点,合理发展高浓度化肥和生物制药,重点支持宜化楚星、大江、宜昌鄂中化工、宜昌欣龙、东阳光医药等企业发展。目前已形成年产108万吨酸、24万吨合成氨、75万吨复合肥、3800吨医药制品的生产能力。2007年完成产值55.5亿元。建材业——大力发展高标号水泥、中高档卫生洁具和墙地砖,积极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重点支持宜昌华新水泥、惠宜陶瓷、首佳陶瓷等建材企业做大做强。全市已形成水泥450万吨、490万件高档卫生洁具、300万平方米中高档墙地砖的年生产能力。2007年完成产值10.2亿元。电子工业——依托东阳光化成箔、新京都电子公司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化成箔、PTC电子元件为主的电子材料,鼓励和培植电子元配件、网络器材、教学设备等产品的开发。2007年完成产值17亿元。食品工业——以浙江丰岛、宜红茶业、天峡鲟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软饮料、罐头为主体的食品工业。目前已形成年产2.5万吨罐头、4200吨精制茶的生产能力。2007年完成产值3.5亿元。机械加工业——以船舶制造、输送机械、机械配件为重点,已形成年造船8.5万载重吨的生产能力。2007年完成产值9.2亿元。纺织工业——以清河股份、南清纺织、宜昌欣龙熔纺为代表的纺织骨干企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开发适用型纺织产品,提高服装制造水平。2007年完成产值2.6亿元。能源工业——重点发展东阳光火电厂,支持化工企业余热发电项目,提高水电、煤炭企业生产能力和装备水平。2007年完成产值2.13亿元。2、壮大骨干企业。着力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全市规模企业达到105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家,其中过10亿元的3家,过5亿元的4家。税收过千万元的达到8家,过500万元的6家。省级高新技术达到9家。外贸出口企业发展到34家,出口商品达到7大类20多个品种,出口额达到7500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达到20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069万美元。3、加快园区发展。抓住宜都工业园区成为省级开发区机遇,通过组建国通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筹资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园区形成了陶瓷机械、电子医药、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四大分区,聚集规模企业81家,2007年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00.5亿元、销售收入98亿元,实现税收5.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0亿元,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发酵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在全省92家县市区工业园中,综合考评排名第一位。4、推进自主创新。先后创建1个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个省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51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6个企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近年来共组织实施了64项科技攻关项目、88个技术创新项目,开发新产品154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4个,申请专利67项,授权专利20项。东阳光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和过程优化控制技术”,被列入“十一五”国家“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29.8亿元,增加值达到10.9亿元,分别占规模工业产值、增加值的27.6%和35%。全市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3件。5、强化节能减排。制订了节能减排工作方案,落实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全年淘汰4家小水泥企业,共减少生产能力76万吨,关闭整合了4家小煤矿和50家非煤矿山。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城市垃圾处理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重点企业投资8389万元进行了环保治理,实现了达标和减量化排放。政府加大对循环经济项目的政策扶持力度,每年为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依法减免税收近2000万元,利用融资担保平台给予重点贷款支持,项目基础设施由政府配套建设,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返还企业用于环保设施建设,并将电力调度、运输、矿产资源等政府可控资源,向优势企业倾斜。立足现有的煤化工、磷化工、建材等几大产业集群,不断延伸产品链、物料链和产业链,实现了区域内部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坚持通过工业链条的再造,变“废”为“宝”。三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0%,全地域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翻番,但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了33.6%,二氧化硫年排放量下降37.3%。(三)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科学制定规划。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宜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各乡镇处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各行政村按“20”字的要求,因地制宜,以“一表一图”的形式,制定了1年、3年、5年发展规划,试点村绘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图。2、坚持试点先行。结合全省“百镇千村”规划,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择2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对10个扶贫村实施整体推进。并结合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每年建设10个生态村。重点支持各村实施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集镇环境整治工程、农户庭院净化工程、安全饮水工程、通村公路硬化工程等。通过试点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新村——鸡头山、桔园新村——渔洋溪、城郊新村——十里铺、商贸新村——中坪、山乡新村——茶园寺等一批各具特色,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新农村示范村。3、加快产业发展。围绕发展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特色产业,建成了23万亩优质柑桔、7万亩优质茶叶、70万头生猪、18万只山羊、1万吨清江鱼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人平拥有1亩高效经济林的目标。我市已成为“中国柑桔之乡”、全国最大的宜红工夫茶生产基地、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全国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和鲟鱼鱼籽酱生产基地。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44.9万亩、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达16个。清江鲟鱼、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宜红功夫茶等一批名优农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其中国家1家、省级4家、宜昌级1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1家。4、突出设施改善。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使农村面貌大大改观。2006、2007年财政性资金支农投入累计达5.1亿元。实施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172个,修建通村水泥路900公里,解决了近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生态家园建设7000户,帮助2万个农户进行了庭院净化,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24万亩,农机化水平提高7个百分点。农民人平纯收入连续两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5、政策引导激励。在吃透上级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十扶十补、五免五减”的地方投入政策。投资120万元建设了四大优势产业示范基地,投资270万元整建了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投资200万元加强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对生态家园建设、通村公路硬化、医疗卫生等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项目给予现金或实物补助,对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等生产发展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对试点村、扶贫村分别给予20万元和1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并落实了101个市直部门和单位联村对口帮扶责任,35家规模企业对口支持30个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涉农扶持政策和资金,对争取的支农资金实行整合,统一安排、集中使用,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四)优化人居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1、拓展城市骨架。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坚持陆城、枝城“双城联动”,每年投入建设资金近亿元。不断拓宽城市骨架,完善市政设施,中心城区面积由2003年的8平方公里拓展到10.6平方公里,新增及改造道路面积8.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
本文标题: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5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