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龙源期刊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郭兆晖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8年第02期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展开了系统深刻论述。本文围绕生态经济学自然资本的可持续规模、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三大重要原理,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思想进行了系统解读。关键词:十九大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解读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篇章,核心就是学习贯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这是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走生态文明道路的初步设想;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一个重要段落写入了党的报告中;十八大把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全面深化生态文明领域的体制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201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这两份重要文件。这个总体方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顶层设计,搭起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四梁八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标志着我们党的认识和实践有了新发展。党的十九大体现了五个“新”。第一,新时代,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第二,新矛盾,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三,新思想,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四,新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阶段与系列目标。第五,新任务,提出了我国下一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一国两制、外交、党建等各方面任务。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提出了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思想,并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展开了系统深刻论述。生态文明为最早提出“新时代”概念的领域。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是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新矛盾的描述,其中很多方面都是因为生龙源期刊网态环境领域新矛盾所导致的新需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一新思想的重要内涵,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体现。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下一阶段发展设置了一系列新阶段、新目标,新目标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报告把2017年到2050年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2017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2020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从2017年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在七大治国战略中,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的重大战略。在要“坚决打好”的三场重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目标是:“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其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就是“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从2035年到2050年,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目标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家都熟悉,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条,是在国家层面上对核心价值目标的设定。十九大报告在其上增加了“美丽”,对应的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富强”对应的是物质文明、经济建设;“民主”对应的是政治文明、政治建设;“文明”对应的是精神文明、文化建设;“和谐”对应的是社会文明、社会建设;“美丽”对应的是生态文明龙源期刊网和生态环境建设。五大文明都要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全面提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实现下一阶段工作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篇章的标题就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部分重要起草人之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思想上的雾霾不除,体制机制上的雾霾就很难消除,最后空气当中的雾霾就很难根除。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清除我们思想上的雾霾,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对理念进行变革。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来自于由经济学和生态学交叉形成的生态经济学。不像西方经济学等从国外直接输入的学科,生态经济学是在中国和西方几乎同时产生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各国包括中国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西方国家对资本主义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批判,产生了生态经济学这门学科。我国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产生了中国的生态经济学。二者虽然从中西方分别产生,但是它们的基本观点、基本范畴是比较相同的。生态经济学有一个核心范畴叫“自然资本”。我们知道,资本就是能够让钱生出更多钱来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让财富增值的东西。把“自然”和“资本”放到一起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人们觉得生态环境是没有价值的,不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回报,但是在发生生态环境危机和生态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变成了资本,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经济回报,因此就把它们称为自然资本。现在自然资本不仅仅是学术概念,它早已经进入党中央顶层设计,进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当中。2003年,在浙江省委党校讲台上,时任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生态环境是资源,是资产”。这就是自然资本的概念雏形。在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中,习近平总书记自然资本理念是这样表述的:“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当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班开班式上强调,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所以自然资本不仅是生态经济学理论上的重要概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下面,我围绕生态经济学中自然资本的可持续规模、公平分配和有效配置三大重要原理,为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一、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绿色发展模式,需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先看人口增长。据世界经济史研究,公元元年世界人口总量是2.3亿,中国为6000万。1000年之后,世界人口总量为2.7亿,中国还是6000多万,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1820年,龙源期刊网西方工业革命得到一定的发展,世界人口突破10亿大关;中国经历康乾盛世,人口达到3.8亿。1927年,世界人口突破20亿,中国为4.6亿。1960年,世界人口突破30亿,中国为6.7亿。1975年,世界人口突破40亿,中国为9.2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中国突破10亿。1999年,世界人口突破60亿,中国为12.5亿,2011年,世界人口突破70亿,中国是13.7亿。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规律:工业革命之后,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和中国人口都出现了指数化翻番式增长。再看经济规模。以1990年提出的“国际元”指标衡量,公元元年,世界经济规模为1025亿,中国为268亿。1000年之后,世界经济规模达1168亿,中国为266亿,跟人口增长相似,变化都不大。1820年中国和世界经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规模达6944亿,中国为2290亿,大概占当时世界经济规模的三分之一,即康乾盛世后的中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1950年,世界经济规模增长到53261亿,中国在经历自鸦片战争起的百年屈辱史之后,经济规模几乎没有变化,只有2399亿。1973年,世界经济规模增长到160592亿,中国增长到7400亿,虽然也在努力赶,但是差距依然被拉大。2001年,世界经济规模为37.15万亿,中国为4.57万亿,开始迎头赶上。2015年,世界经济规模大概为57.95万亿,中国达到11.46万亿,约占当年世界经济的五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以来,世界和中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高速增长能不能维系下去?再看另外一个研究,也就是现任北京市长、前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爱讲的生态足迹研究。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指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可以在时间上用绿线和红线来表明一对关系,绿线表示世界上每年能够提供给人类消耗的资源量,即资源供给,红线代表世界上人类每年所消耗掉的资源量,即资源消费。在图1中,这两根线在20世纪70年代相交并开始进入红色区域,这个红色区域叫做生态赤字。到了2008年,需要1.5个地球的资源才够人类消耗,中国自然资源消耗率更高。这个研究指出,2008年如果地球上都是中国人的话,大概需要2.5个地球的资源才能养活中国人。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地球已经不能再承受这么迅速的人口
本文标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1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