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学的教学设计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刘家访博士教授何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各个要素的谋划,是教学前对教学的各项工作的基本策划,目的是使教师教学工作能按照预先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设计一般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有不同的设计程序和方式。一、教学设计的程序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这样可以使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化。分析设计实施评价需求报告教学计划教学产品评估报告修订系统方法的瀑布模式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迪克-凯利教学开发模型课题任务总目标学生特征学科内容学习目标教与学的活动教学资源后勤服务学习评价预测学习需要教学目的优先和约束修改修改总评性评价形结价性成肯普教学系统开发模型教学分析教学任务[目标与任务]学习者特征教学环境编写教学目标和测验项目策略设计组织策略传递策略管理策略编写制作教学资料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评价结果分析修改教学[教学内容、活动][媒体、交互方式]二、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所谓课型,就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对“课型”的最为简单的解释是:一节课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是什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为是什么课型。课型的分类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教学任务,称单一课,通常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检测课、考试讲评课等。在一节课内完成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任务,称综合课。二是指课的模型,它是在对各种类型的课在教学观、教学策略、教材、教法等方面的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模型、模式。我们认为:大学教学的课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探究、实验等。一、讲授讲授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型)。特点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讲授具有如下特点:1、以教师为主,即主要由教师思考讲什么,怎样讲等问题。2、讲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3、信息传递具有单向性。表现形式诠释性讲授,如介绍概念与术语的含义;描述性讲授,说明一个过程、一种结构或一系列的步骤;原因性讲授,说明为什么做某事或事情发生的原因。一般程序阅读大纲、教科书→预设教学目标、内容→老师传授→学生记忆重点设计1、目标可根据上述表现形式的分析,即通过教学究竟是解释、描述还是分析原因,从而明了教学的目标。2、内容内容常常与课程性质相关,也与某一教学具体的内容相关。任何内容都可以使用讲授。具体而言:(1)理论性与实践性内容内容常常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两种性质。理论性课主要在于让学生了解、理解或应用理论解决问题。讲授则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对于“是什么”的知识,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关于“方法与应用”的知识,则主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规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实现;对于“怎么办”(对于个人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与调控)的知识,则主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策略。第二、理论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理论思维,因此,讲授中应注意逻辑性——一是理论本身的逻辑,一是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第三每一种理论性内容,都应注意与一定的教学方法相联系,而方法又与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联。如某一概念的教学,可以是让学生知道,也可以是让学生理解,还可以是要求学生应用。方法则可以是归纳的,也可以是演绎的。实践性内容实践性内容常常与学生实际的操作相关联。这一内容的设计,则应注意:交给学生为什么实践?向学生说明实践性内容的本质。说明实践性内容的操作程序(可通过示范和教师讲解)。说明实践性内容教学后的结果。(2)呈现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呈现内容时应考虑:呈现主要内容,呈现时间,呈现时机。呈现时伴随教师的讲解。3、讲授时间设计大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较多。如果一节课属于讲授,则应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要形式,但当一节课包括多种任务时,则考虑:教师整体的讲授时间;学生参与时间;学生专注时间;防止教学时间的浪费。讲授应注意的问题过短的时间呈现过多的内容或长时间呈现过多的新知识;讲授时内容缺乏组织性和逻辑性;讲授时不顾学生的原有基础;没有注意学生的需要。二、讨论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方式,目的在于通过交流各自的观点形成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评价与判断。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讨论的形式讨论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按照课型特点,可以分为:导向式、自由式、竞赛式、双向咨询式、随机式;根据讨论的内容,可以分为一般与专题讨论。讨论的设计1、讨论话题的选择话题应有价值;话题应可以讨论;话题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上;根据学科的性质,话题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也可以不用得到一致的结论。——如果是一节讨论课,教师必须预先向学生说明讨论的话题,以便学生做必要的准备。2、小组的确立教学中,一般应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小组以5-8人为限。自愿组成小组;要求学生事先准备;限制每人的发言时间;教师巡回观察并给与指导;综合报告。3、全班讨论教师解释讨论的话题;对于学生之间的争执,教师要给与调解;协调每个学生的发言时间;鼓励每个学生发言;当学生讨论出现话题转移时,应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疑问,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4、结论的处理讨论一般应当得到一个结论;就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而言,有时不一定追求一致的结论,而是让大家收集信息以共享;讨论的结果都应当做总结(教师或学生);讨论的结论有时是延伸性的,即为学生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5、讨论的时间和时机根据教学的情况临时安排的讨论,就应当注意时机,时机选择恰当,有助于对某一问题获得学生的支持;讨论的时间一般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而定。总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通过讨论实现;讨论常常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的引导在讨论中非常重要。三、案例分析所谓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1、案例的作用●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某一知识的形象具体的解决方法;●案例是学生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的偏差。2、案例的形成操作步骤建议采用的研究方法确定思考力水平文档分析法、讨论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技术教师、学生调查访谈、实作测评、文档教学的基本特点综合分析撰写教学案例撰写草稿—批判性评论—修改编辑—尝试使用—再修改3、案例的组成部分●主题与背景每个案例都应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情境描述案例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是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面对的问题;当然,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问题讨论首先可设计一份案例讨论的作业单,包括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法和情境特点,以及案例的说明与注意事项。然后提出建议讨论的问题,如学科知识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和情境问题、扩展的问题。●诠释与研究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包括对案例中的基本做法、观点的认识与研究,所得的结论可在这一部分展开。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陷于细节、技巧的追索,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4、案例分析教学设计首先弄清教学任务。在案例教学中,一般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分享别人的经验,并通过实际的案例,解读与体验别人的成功之道;因此,教师首先应当了解案例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其次,开发与撰写案例案例不应当只是一个故事,而应当与主题相关联的对某一实例的提升;案例可以是借用其它人做的,也可以是自己撰写;注意案例与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之间的一致性。第三、程序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是:提供案例——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或发表意见——结论第四,问题设计每一个案例不是仅仅让学生听一个故事,案例呈现后,要设计相应的问题;问题可以是理解性的,即让学生理解案例;问题可以是解读性的,让学生对别人的各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解读;问题可以是拓展性的,从案例中提升某些具有规律性的认识;问题可以探究性的,要求学生对案例中多种可能性作出判断。注意事项1、案例不等于举例;2、案例需要开发;3、案例呈现后需要学生的认真研读;4、案例需要教师给与一定的分析;5、案例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解读;6、案例有时不需要得到一致的结论。□科学探究=相似+压缩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四、探究探究的“流程”问题观察假设设计实验检验“理论”评估交流问题证据假设解释评价交流探究的要素探究教学的特征(1)注重从探究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和发展能力;(2)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3)注重收集证据及由证据到结论的推理与思维;(4)注重交流合作;(5)注重形成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几个维度教师与学生: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学生与学生:合作学习独立学习探究与接受:探究学习接受学习任何学习方式都包含上述维度,只不过偏向于两极的程度不同而已。就宏观而言,应当选择三维空间中合适的平衡点;就微观而言,应当综合考虑影响学习方式的多种因素,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达到优化组合的效果。两种探究模式问题——猜想——实验——论证;问题——理论探究(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实验归纳和实验验证都是科学发现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各有其长,可根据具体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而选用。案例:“光的全反射”的理论探究教学设计关于探究的能力要素(美国)基础的探究能力:观察、分类、交流、测量、预测、推断。整体性探究能力:识别与控制变量、形成与验证假设、数据解释、设计实验、建立模型等。【美】大卫·杰纳·马丁:《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长春出版社学习者受到科学问题的吸引。问题的指向要明确,研究目的清晰。首先,展现难以说明的事物现象其次,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在体验中接触具体的事物,寻找没有看到的问题。疑问就会与的积极性联系起来。怎样创设问题情景?从教学设计角度看打造探究活动的阶段首先,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其次,探究活动的数量应该由少到多,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第三,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交流包括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学生个体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和群体的力量。5、实验实验的特点是集实验方法原理、技能和数据处理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1)实验的程序(2)实验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阶段,我们要发挥学生预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实验内容,安排学生预习实验教材、内容和要点,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和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知原理、懂操作。(3)实验操作阶段首先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其次,对实验操作中的难点及关键环节进行讲解和示范;第三,还应
本文标题:大学的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1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