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语文散文专题复习
第一课时:散文概说一、什么是散文?▲散文是相对于诗歌、戏剧、小说的一种文学样式。▲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散文就是追求生命意义的开拓。如《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想北平》等•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写散文就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张守仁)•散文是作者与读者在艰辛的人生长途上小憩时的悄声对话和共同思索。(余秋雨)•二、散文类型•①记叙性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含状物散文)如:《鹤》(广东卷)•②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如:《听雨》(大纲卷)•③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如:《乾坤草亭》(江苏卷)“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三、散文的显著特点:四、阅读方法•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2、寻找“文眼”•优秀的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3、概括主题•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4、分析手法•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5、品味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理解鉴赏评价分析综合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五、高考散文阅读考点•六、高考题型:(一)品鉴字词题(二)品味句子题(三)筛选概括题(四)赏析评价题•七、阅读习惯与答题指导:⒈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⒉审题时要一字不漏。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例:大纲卷《听雨》第17题:“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例:安徽卷《独木舟之道》第14题: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8分)•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一般是2个;如果分值是6分,要点一般是3个。•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⒊确定答案所在区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湖南卷《粮食》第15题: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⒋精心组织答案。•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要注意:•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觉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第二课时:读懂散文、归纳主旨一:写什么二:怎样写归纳“主旨”关注“标题”理清“思路”三:为何写找“关键句”方法总结:1、关注“标题”(1)能了解主要信息(写作对象、主要内容)(2)能提供阅读的线索。(3)可以联系文章的主题。例:2014年大纲卷《听雨》;2014年北京卷《废墟之美》;2014年安徽卷《独木舟之道》;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2014年湖南卷《粮食》;从这些标题中你读出了什么?2、理清“思路”要理清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概括段意、划分层次入手来理清思路。2.从捕捉“线索”入手来理清思路。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3.从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入手来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及照应、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中。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例如14高考湖南卷《粮食》:开头第一自然段从中国人见面时的问候“吃饭了吗?”亲切而自然的引出“粮食”这个中心话题,第二自然段强调了“人类的一切,无不植根于粮食之中”但是现实是“粮食被糟蹋被篡改”。主体部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写了“农业时代”和“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不同态度和情感。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3、抓“关键句”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我们对这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重视。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注意把握文章的关键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例析:《粮食》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有哪些呢?1、种粮食的人知道……不可或缺的事情。2、人类的一切,无不植根于粮食之中……3、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让人参与其中。4、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机器覆盖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化学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人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5、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本文通过写什么,表现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用了什么手法4、如何表述文章主旨?这篇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表达了应珍惜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粮食》主旨:一:写什么二:怎样写归纳“主旨”关注“标题”理清“思路”三:为何写找“关键句”方法回顾:第三课时题型一:品鉴字词题(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理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基本思路围绕主旨,结合语境指代性词语,明确化修辞性词语,本义化概括性词语,具体化抽象性词语,直白化练习1:湖南卷《粮食》16、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解析]“篡改”出现在文中的第二段,第二段是全文的总领段落,领起了农耕时代和大机器时代,而“篡改”指的就是大机器时代人们对粮食的态度。“篡改”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机器对粮食的“篡改”,即“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二是化肥、激素、农药对粮食的“篡改”,即“改写了季节……改写了生命的密码”,“农药……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对上述两方面整合即可得出答案。[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倒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废墟之美“废墟”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义词,甚至《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一词的解释也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了。在欧洲,“废墟”的含义自近代以来有了明显的丰富和扩充,这个语词被赋予了更为深厚的内涵。“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时代那些生机勃勃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峨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从那时起,欧洲人就渐渐养成了对所谓“残缺美”的欣赏习惯。于是各地残破的古建筑遗址越来越成为文学艺术家描写和表现的对象,“文物”的意识也在人们心中萌发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这一历史时期,欧洲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出来,加上启蒙运动中提出的“返归自然”的主张,这些都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一些浪漫派作家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追求神奇和神秘,爱好废墟的景象。欧洲常见的古堡遗址很符合他们的审美理想。第三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散文专题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2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