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牡丹亭》——汤显祖杜丽娘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对美好物件的喜爱•螺子黛、薛涛笺、鸳鸯砚对自身容颜的珍视1.第十出《惊梦》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堤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2.第十四出《写真》俺往日艳冶轻盈,奈何一瘦至此!若不趁此时自行描画,流在人间,一旦无常,谁知西蜀杜丽娘有如此之美貌乎!【雁过声】〔照镜叹介〕轻绡,把镜儿擘掠。笔花尖淡扫轻描。影儿呵,和你细评度:你腮斗儿恁喜谑,则待注樱桃,染柳条,渲云鬟烟霭飘萧;眉梢青未了,个中人全在秋波妙,可可的淡春山钿翠小。对自然美景的欣赏•【绕池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旦〕翦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贴〕成对儿莺燕啊。〔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旦〕去罢。〔贴〕这园子委是观之不足也。〔旦〕提他怎的!〔行介〕无法排遣的愁闷•探春——惜春——伤春•观诗词乐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诚不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遇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今古同怀爱美的天性对自身美貌的珍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无法排遣的愁闷杜宝博学多闻勤政爱民一厢情愿的父爱陈最良•“陈绝粮”“百杂碎”•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有指证,姜嫄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更有那咏鸡鸣,伤燕羽,泣江皋,思汉广,洗净铅华。有风有化,宜室宜家。……《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没多些,只“无邪”两字,付与儿家。•论娘行,出入人观望,步起须屏障。春香,你师父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孟夫子说的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梦境和虚幻•梦中情•人鬼情汤显祖及其“至情”观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一说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作于作者晚年,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以君之辩才,握麈而登皋比,何讵出濂、洛、关、闽下?而逗漏于碧箫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临川曰:“某与吾师终日共讲学,而人不解也。师讲性,某讲情。”张应无言以对。——陈继儒《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二二》•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辞》•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题辞》“情”“理”之辨1.先秦的情理关系•“先秦的人性论,虽大体上分为性与情两个层次,但在本质上却多认为是相同的。”2.秦汉时期•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为情,情非制度不节。”•《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3.宋明理学•“性,即理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此理欲之辨使君子无完行者,为祸如是也。……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为祸又如是也。”4.心学•王阳明:人心是天渊。•李贽指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一种人间的“假人之渊薮”,提倡“童心”说,提倡一种真实的人性和真情,认为“情”是世界的本源,是创造一切的原动力。•冯梦龙在《情史序》“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惟情不虚设。•使天下之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或语或嘿,或鼓或疲,或端冕而听,……无情者可使有情,无声者可使有声。寂可使喧,喧可使寂,饥可使饱,醉可使醒,行可以留,卧可以兴。……”《牡丹亭》的影响•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万历野外获编》•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记载娄江女子俞二娘•据焦循《剧说》记载,内江一女子读了《牡丹亭》后,愿意将自己托付给汤显祖。•冯小青“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清·徽州才女程琼,“盖闺人必有石榴新样,即无不用一书为夹袋者,剪样之余,即无不愿看《牡丹亭》者。”作业•1.《牡丹亭》的艺术特色•2.《牡丹亭》与《西厢记》的对比杜丽娘形象的意义•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妇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这一现象到了明代更为严重。明代统治者鼓吹程朱理学,灭绝人欲,纷纷著书立说,压制妇女身心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诱惑妇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在《牡丹亭》这出情与理的残酷交战中,以杜丽娘为代表的“情”最终战胜了以杜宝等封建礼教恶势力的“理”。“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戏曲发展到了即使柳梦梅考中了状元,杜宝也不愿意承认他的地步,可见汤显祖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反对封建社会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而是说明人的欲望是合理的,是不能够人为灭绝的,以此来有力地抨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鼓舞广大劳动妇女认清社会的黑暗和自己所处的地位,觉醒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权利进行抗争。即便是现在,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妇女,杜丽娘的形象仍旧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杜丽娘这一形象“肯定了人的情感,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肯定了人的自由,将人的解放从政治的层面推进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度,以‘为情作使’的无畏的勇气唱出了一曲情的颂歌,从而树立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地位。”艺术特色•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下一页《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世界、梦幻世界、阴间世界交相出现,表达出作者三种认识和倾向。现实世界——冷酷无情梦幻世界——自由幸福阴间世界——通情达理•用梦作为建构情节的平台。•以杜丽娘的奇特的死亡来启引斗争主题。返回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对比•《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元代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更一步的推崇。所以《西厢记》中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使莺莺的真实天性一直被压抑。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牡丹亭》所处的是明代。明王朝自朱元璋建国起就推崇程朱理学,这样宋代所形成的程朱理学体系,在明代发展到了极至。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对比•1、崔杜的情•崔莺莺和张生是在佛堂里萌生情种的,隔墙和诗,使崔张的爱情超越了一见钟情的阶段,进入了两情相悦的知心阶段。才情的共赏,心灵的碰撞使才貌双全的青年男女在知音互赏的基础上走上了爱恋长途。只是莺莺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其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幸好伶俐的红娘穿针引线,张生这个“傻角儿”的不离不弃才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和崔莺莺相比,杜丽娘显然悲惨得多。她不能出闺门注定不可能遇见可相亲相爱的意中人,只有在梦中寻求。爱情带来火一样的煎熬耗尽了她的生命。“•在莺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人受礼教的束缚和内心渴望的分岔口上的犹豫和摇摆,在杜丽娘身上,我们看到理想中人听从内心的渴望,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的坚定的执着。2、崔杜的欲•对于情欲,莺莺和杜丽娘表现的不一样,一个朦胧一个明晰,一个压抑一个主动追求。•莺莺对张生,显然是由“情”到“欲”,而杜丽娘对柳梦梅,则是由“欲”到“情”。3、崔杜的叛逆性格•《西厢记》里的莺莺作为一个叛逆的贵族女性,不仅表现在对张生的一见钟情上,更重要的是她之所以具有叛逆精神是因为她的反封建思想中具有进步的因素,这也是作者理想的体现。崔莺莺为追求爱情敢于蔑视门阀观念,并且作出实质性的举动。•杜丽娘有其独特地思想特征。首先,她以其“至情”的超传统意识,体现了自我个性意识的觉醒。杜丽娘的追求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洋溢着叛逆的勇气,带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在封建礼教膨胀强化的时代,她的叛逆思想带有崭新的色彩,她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敢于追求一个真正人的生活。其次,丽娘超越生死的“至情”体现了其叛逆性与斗争性的果敢与坚决。就是在其死后也仍没有放弃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而且在死后表现地更为彻底。她的死并不是爱情的终结,而是她理想爱情的升华。•崔莺莺和杜丽娘的深刻意义在于对封建婚姻的批判和理想爱情的追求。读杜丽娘,她由爱而死,死而生的爱情追求是让人心悸,然而必竟是理想中人,虽然可爱,但离我们还是有距离。读崔莺莺,她的爱情是半推半就的古典式,也是现实中女性的反应,固让人可亲。她们的爱情虽然曲折,却又以大团圆结尾,也迎合了人们的心理。然而从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来说,杜丽娘执着追求的艰险历程,绽放着肯定人欲,张扬个性的自由的思想火花,就这一点,我们认为《西厢记》是达不到的。杜丽娘以其自身的震撼力说明,产生于16世纪的《牡丹亭》有特殊意义,已是有晚明资本主义的思想特征,与李贽等大思想家的主张也不谋而合,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本文标题:牡丹亭课件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34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