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尝试情境设计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
尝试情境设计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刘京海徐克明邱守义王守新“尝试成功”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尝试情境设计的基本方法。一、尝试情境设计的主要方法习惯上,概念教学是通过教师传授完成的。而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先对教材上的概念进行分解,然后,不同部分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一般来说,概念中的名称、符号我们是通过传授模仿的方法给定的,然而对于概念的发生过程、本质特征则让学生去尝试探索。l、给定符号、名称,尝试探索概念的本质例如:“圆周角的定义”教学我们给出5个不同形状的图形(如图)告诉学生:图形(3)中的∠ABC是圆周角,然后引导学生将图形分成两组:一组是图(1)、(2)、(3),另一组是图(4)、(5)、(3),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图(3)中∠ABC的特征。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周角的概念是什么,而是通过学生的尝试,通过对具体不同图形的观察、比较、正反例的对比,自己找到了概念的本质特征,虽然一开始单个学生的答案是不完整的,但经过相互补充,综合、归纳形成了完整的概念定义。这种方法我们曾经在“正多边形的定义、切线的定义、割线的定义”等内容的教学中尝试使用,效果很好。在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教学中,通过尝试教学,使学生会对任何一种整式方程加以定义了。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特征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这比简单地告知结论意义更为深远。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类命题,它需要几个条件同时具备结论才能成立。我们其中去掉一个条件,让学生去尝试,也就是给定结论,给出多数条件,缺失某一个条件,让学生尝试补充缺失的条件,从而真正理解命题成立的必备要素。2、给出部分条件与结论,探求缺失的条件例如:“切线的判定定理”教学先让学生操作:如图(1)过半径的外端作直线,问能作多少条?其中哪一条是圆的切线,为什么?如图(2)作一条直线与半径垂直,问这样的直线能作多少条?其中哪一条是圆的切线?为什么?学生尝试概括:由(1)(2)操作思考:你感到满足怎样条件的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这种方法,我们在“垂线的基本性质、中垂线、垂径定理”等内容的教学中也曾使用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实,这样一个活动过程正是科学家发现结论的类似过程。所以,这种教学,不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培训,而且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熏陶。有些教学内容较为抽象,以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难以马上理解,教学中一般我们先将抽象内容具体化、特殊化,由此可作为“先行组织者”,再探求出抽象命题的解决办法就水到渠成了。3、将抽象命题具体化的尝试设计)()()(911322411)()()(8715424312;;)(;;)(463374853635322.031100)(;)(;)(;)(n1n)1()a(n例如:“幂的符号的确定”内容的教学先让学生计算:(2)接着问: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除,结果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然后让学生说出:下列各幂是正的,还是负的。再让学生总结幂的符号与底数、指数之间的关系的规律。=?(2)=?还有什么可能?(1)最后让学生讨论a的n次幂的结果(1)总结之后让学生讨论是一个正数,还是一个负数?尽管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失误或不足,但是最终学生在充分获取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概括等探求活动而形成正确的抽象命题,因而,掌握的情况较好。我们在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除、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的教学中也用这种方法。当然,抽象内容的具体化、特殊化,一要分层,二要例子典型,即具体事例要涵盖得住抽象命题的方方面面,然后,再逐级分层,逐步抽象使之回复至一般化、抽象化命题。教学中有一类性质定理的内容,条件限定比较严格,当条件放宽时,结论就不成立。而我们将条件放宽,让学生去尝试,在尝试中发现:具备怎样的条件结论会成立。4、把命题条件放宽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圆”内容的教学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1)经过一点作圆,问这样的圆能作多少个?(2)经过二点作圆,问这样的圆能作多少个?(3)经过三点作圆经过尝试,学生发现:经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只有不共线三点,才能作圆。这种教学方法,也适用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性质定理”乃至高中“球的性质定理”的教学。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放宽的条件,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条件,以往对这部分条件的教学,教师总是用说教的方式,向学生反复强调,但效果往往是差的,即使学生当时记往,很快也就忘记了。而尝试探索的方法,使命题条件牢牢镌刻在了学生头脑中。其实,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大意义上说,它还训练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周密性。初中数学中有些运算法则是以往有关运算法则的推广。比如:分式的运算与分数的运算、有理数幂的运算与正整数幂的运算。当然,这种推广,与原有的相关法则有关。原先我们在教学中一般告诉学生新情景中的运算法则是什么,然后讲一些典型例题,最后安排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学生模仿操练,使学生掌握法则。现在我们认为新法则是原有相关法则的推广。所以教学中先让学生退回到原有相关运算法则,然后再尝试推广法则运用范围。5、退回到运算法则的原有范围,尝试推广法则运用范围812833)3(2833(2)8183311;;)、(413435)3(3435)2(4143512;;)、(812833413545例如:“带分数的加减法”内容的教学先退回到运算法则原有范围中进行复习。(1)同分母、异分母的真分数加减法(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其运算法则)(2)说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分数部分。[然后尝试计算]:接着让学生总结带分数;过渡到新知识,尝试并得出新的运算法则。在“分数除以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中也可采用这一方法。有时运算法则的推广在新情境中会有新的条件限制,我们则引导学生去比较、鉴别,让学生自己找出适用新情境中的运算法则,需要增加哪些新的条件(例如:幂的运算法则的推广)。这种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原有认知结构,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加减法法则。这样由旧知识数学中有不少概念的定义要取用全部基本元素,而判定时只需部分元素。对这类问题,我们主张舍去部分条件,筛选出关键条件,探求答案。6、筛选出关键条件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义: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根据定义须具备三条边三个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才全等。但在实际判定中只须其中的三个元素对应相等也可。因此在教三角形全等判定时,我们是这样设计让学生去尝试的。一块三角形玻璃板破成如图两半,现在要去玻璃店配这么一块三角形玻璃板,请问是把玻璃的两部分都带去,还是带其中的一块?若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学生纷纷回答:(1)把两块都带去。(2)把破碎的三角形复制在纸上,带上纸样即可。(3)猜想带II即可。(带II的纸样)教师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II具有两角与夹边,分别把两角的一边延长相交,就能得到与原来三角形玻璃板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玻璃板。这时教师非常高兴地肯定了学生:你们真聪明,已经猜想出一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是一条判定公理)。这种方法我们曾经在相似三角形判定等教学中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培养了学生在众多因素中,抓住事物本质,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教育追求成功,但不反对追求过程中的失败。学习中有时在尝试错误之后再找出正确答案,印象更深刻。如:“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教学我们是这样进行的。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看图回答。这里,有三个三角形,分别露出一个角:钝角、直角、锐角。7、让学生在试误过程中获得正确认识师问:(1)这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生答:这是钝角的三角形,因为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师问:(2)这个呢?生答:是直角三角形,因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师问:(3)这个呢?生答: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师:将各三角形各再露出一个角;学生改口:有二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师:将各个三角形全露。生看到都有二个锐角,改口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师:很好,以后知道怎么读书了吗?阅读时不要一看到“有一个”,就不再看,认为就是“有一个”。事实表明,学生在探求中经历失败后建立起的正确认识则印象更深刻。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不少错误,是可以通过再观察、再思考来获得纠正的。因此,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再探求活动中矫正自己的认识失误,可以作为矫正学生在尝试探求中的失误的一种教育对策。我们还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掌握得较好。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理想的数学教学,既要能突出重点以解决问题,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8、给定条件,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六(1)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有男生24人。要求学生补充条件并解答。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得出了“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等10来种方法。教学中有一类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的,过去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以为比较好的方法告诉学生,最多是启发引导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其实不同类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不同的。没有经过学生的尝试探索,硬要按教师设计的某一种方法去思考,即使这种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学生也不能完全接受,因为学生没有经过不同方法的比较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尝试的空间,让学生集思广益,用各种不同方法解答问题。9、给定条件和结论,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500)20)(1807xx(720320180xx320)20)(1807(xx例:教师要求学生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或方程组)。某工人要生产500个零件,在生产了180个以后,改进了技术。每天可多生产20个,结果共用7天完成生产任务。问改进技术前每天生产多少个零件?某学生经过思考,相出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1)解:设改进技术前每天生产x个零件②③①180+(2)解:设改进技术后每天生产x个零件320)201807(xxxx201807320320)7(20180yyxx720320180yxyx180)7(32020xzzyyx①②①①②(3)设改进前每天生产x个,改进技术后每天生产y个(4)设改进前每天生产工个,改进技术后每天生产y个,改进后生产了z天学生的多向思维,使我们教师进一步感受到,学生是很聪明的,关键在于教师敢于给学生尝试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就能得以发展。属概念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有时难以直接观察,因此学生一般难以理解,教师设计的具体方法是先回复到种概念的实例中去,再通过运动的方法变化到属观念的实例中,使学生容易感知、理解和掌握。10、通过回复运动设计尝试情景例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教学,我们先让学生观察非等腰三角形的三线,让学生尝试作出三线,并观察三线的位置关系,然后再将非等腰三角形运动变化到等腰三角形,再观察其三线的位置,使学生从前后对照比较中领悟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教师设计与学生探索是互为相反的过程,即:教师设计时,从定论性知识的完形出发,构造出需要学生尝试探索的部分问题,而学生的尝试则是从部分问题的探索到完形的建立。这种设计方法我们曾在菱形、矩形的教学中使用。ABC11、“量一量,测一测,试一试,想一想,由学生在动手中得到结论。”数学的不少概念、命题都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在结论未出示前,让学生动动手,“量一量,测一测,试一试,想一想”进行尝试探索自主得到结论。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可以先由学生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块(如图),再将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剪开又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卷起成为一个圆柱形,然后沿“高”剪开,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图)S=底边×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尝试探索”的内容很多。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二期课改已选用)”、“圆内接四边形
本文标题:尝试情境设计及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