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及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的运行及其体系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缺陷和失效。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3)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优势。(2)先进的管理经验。(3)雄厚的资金实力。2(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5)规模经济优势。(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垄断优势理论不仅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而且许多内容具有科学性:首次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并论述了市场不完全的类型;提出了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高额利润的条件,并分析了垄断优势的内容;提出了知识的转移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过程的关键,并分析了知识产品的特点;提出了产品的差异能力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又一重要优势,并分析了产品差异性能给跨国公司带来的优势的维护和强化;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寡占反应行为所导致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批性。这些理论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垄断优势理论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垄断优势理论主要是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成果,并且研究的对象是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独具对外扩张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进行分析。而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3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加入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行列中来。垄断优势理论显然对这些新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垄断优势理论的这些局限性使它失去了普遍的意义。第二节内部化理论一、内部化理论的形成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当代西方较为流行、较有影响的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如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内部化理论的雏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在1937年出版的《公司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市场对于某种类型的交易来说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的。也就是说,当市场失效时,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就必然导致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使企业的市场交易失去效率。参与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寻找合适的价格的成本;在合同中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成本;与接受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对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等。科斯认为,贸易在公司内部组织和展开的4成本比较低,而通过市场的成本比较大,因此贸易最好在公司内部进行。这就是科斯定理的基本内容。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的巴克莱(P·J·Buikley)、卡森(M·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完成的。三、内部化的交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内部化交易成本是指企业为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而付出的代价。其影响企业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有:(1)行业因素,主要包括产品的特性、产品外部市场的竞争结构、规模经济等。(2)国别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等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3)地区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的不同所引起的交易成本的变化。(4)企业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经验、控制和协调能力等。在以上四个因素中,行业因素和企业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其中又以知识产品因素最为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极大的扩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5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发达的中间产品市场,但有些产品市场特别是知识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这就导致企业将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内部化。七、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一)内部化理论的意义第一。内部化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重要转折。垄断优势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全和寡占的市场结构论述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则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的差异,国际分工、国际生产组织的形式等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和动机。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性质,起源,以及对外投资的形式等。它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又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而被称之为一般理论,即通论。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内部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方式选择的依据。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内部化,保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优势,从而实现了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这三种方式中居主导地位。出口贸易由于受到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许可证安排由于局限于技术进入产品周期的最后阶段,因而均属于次要地位。第三,内部化理论还有助于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增长速度,发展阶段和赢利变动等事实。知识产品市场的内部化激励跨国公司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资巨额资金,为6保持和扩展已有的技术优势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和合并活动,以及研究开发领域的扩展,使其多样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二)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第一,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主要是对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产品实行内部化,这就势必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普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第二,内部化理论未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因而常常受到区位优势论经济学家的抨击。第三,内部化理论对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的某些特征未能作出具体均分析,这也是该理论的一大缺憾。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Vernon)维农依据美国制成品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三阶段模型。(一)新产品创新阶段(二)新产品的成熟阶段(三)新产品的标准化阶段7三、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一)劳动成本(二)市场需求规模(三)贸易壁垒(四)政府政策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1974年,维农发表了《经济活动的选址》,在这篇论文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了国际寡占行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他把所有跨国公司都定义为寡占者,并把他们分为三类:技术创新期寡占者、成熟期寡占者和衰退期寡占者,与产品生命周期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一)技术创新期寡占阶段(二)成熟期的寡占阶段(三)衰退期寡占阶段五、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一)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的特点和理论意义8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一样,也是在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有很多科学之处。第一,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美国战后对西欧各国大规模直接投资的原因;第二,该理论把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归结为出口贸易的替代,因而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采取的防御性策略;第三,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选择和区位选择进行了动和政治目标,实行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投资。这也是导致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又一重要因素。(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局限性由于该理论是美国跨国公司特定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直接投资多样化,该理论也就难以对各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国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或者,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的需求而将其原创新产品进行改进或多样化;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解释的是美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有些跨国公司在国外原材料产地进行的直接投资行为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第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第四节边际产业扩张理论9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形成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边际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二、小岛清的三个基本命题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命题,他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是围绕这三个基本命题展开的。1.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四、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小岛清根据不同企业的投资动机不同,将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四种类型:(一)自然资源导向型(二)市场导向型(三)生产要素导向型(四)交叉投资导向型10五、边际产业扩张论的核心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投资国丰富的资本、技术、经营技能与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发挥出该产业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六、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推论小岛清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提出了若干推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推论。(一)推论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可建立在同一理论基础上(二)推论二: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是互补的(三)推论三:应该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四)推论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在同一产业的技术差异越小越容易移植八、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评价第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与前面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产品生命同期理论不同,它从宏观的角度,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采用1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多种产品的分析模式提出了从边际产业开始依次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结论。第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分析的直接投资,主要是随着利用东道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变化,国际直接投资从高工资国转移到低工资国而发生的,经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比率的变化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按照本国产业比较劣势的顺序进行。这种依据比较成本动态变化所作出的解释,比较符合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状况。第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第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即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解释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分析方法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有独到之处。随着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偏向于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进行投资,向贸易替代型转化,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迅速上升。该理论显然无法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些新变化。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显然也无法解释这种逆向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五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形成12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9,John)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原因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国际直接投资缺乏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全面系统的理论。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国际生产折衷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一)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又称厂商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其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具体来讲,所有权优势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专利
本文标题: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4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