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组织实施
第四章学前语言教育组织设计实施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一、文学作品学习的基本特征儿童文学作品是指那些与0—6岁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寓言、童话、儿童故事、儿歌、儿童诗、谜语诗、绕口令、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科学文艺等多种体裁。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1.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学习活动。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体,每一个具体的儿歌或故事都含有丰富而独特的语言信息。学习理解文学作品是幼儿在活动中的首要任务。文学作品呈现的是书面的语言信息,幼儿需要有一个中介方式将书面语言信息转化为口头语言信息,需要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方式接受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因此,任何一个文学活动都必须从文学教育入手,围绕一个具体的作品开展活动,让幼儿完全理解文学作品含载的丰富有趣的信息。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2.包含感受、理解与表现的审美目标。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等。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应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想象力,而不仅仅是达成知识和道德的教育目标。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以及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想象的系列多层次审美教育活动。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3.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从文学作品教学出发,常常整合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的活动,使得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某一个文学作品中表现的社会与自然生活内容,促进他们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文学作品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的结合物,在设计组织文学活动时,根据具体的文学作品整合相关学习内容,就为幼儿提供了在这三方面协调扩充经验的机会,帮助幼儿完成整个语言学习的调整。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4.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发展是儿童自身的操作活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通过个体与外界环境中各种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交互作用逐步实现的。幼儿园的文学活动,应当着重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通过多种操作途径让幼儿得到发展。用活动的形式来组织幼儿文学作品教学过程,意味着幼儿可以在动手、动嘴、动眼、动耳、动脑等各种途径学习中获得亲身经验。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二、文学作品学习的主要类型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主要包括文学欣赏和文学创造两种类型。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一)文学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文学欣赏活动是对作品再现的生活及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审美认识进行在创造和再评价的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活动。设计与实施基本步骤如下:1.文学欣赏作品的传递。文学作品的传递是文学欣赏活动得以开展的第一步,教师要选用适合的方式将作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以达到调动儿童学习兴趣的目的。可以: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①成人口述作品。文学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或者儿童具有一定的相关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直接口述,让幼儿倾听、理解。②结合教具演示。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儿童恰在这一经验上较为欠缺,教师就必须要为孩子提供木偶、图片、磁性教具、立体活动等直观材料,增强孩子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儿童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内容。③播放录音、录象和情景表演。录音、录象或情景表演的手段,可以通过视、听文学作品在儿童的头脑中形成知觉表象,由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唤起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映,这种传递作品的方法在教学中也是经常采用的手段。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2.多通道地参与,相互作用。学前儿童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还做不到仅凭倾听语言符号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感知。因此,教师要在幼儿和作品之间搭建平台,让幼儿直接面对作品,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①作品欣赏与教学媒体相结合。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像、声音、视频能同步设置的优势来处理作品,使文本具有可视又可动、新颖又独特的特点,以此来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帮助他们进入作品中较难想像的情境,突显作品中的重要细节和时空跨越上的大开大合,为幼儿多角度地感受、理解作品提供条件。②作品欣赏与音乐活动相结合。经常利用音乐为背景,或者文学作品作为音乐背景出现,从无意识进入有意识区,音乐的介入为幼儿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如同“催化剂”的作用。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③作品欣赏与游戏结合。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品受到幼儿欢迎,那离奇的情节、特定的动作在幼儿看来就像是一场超级游戏。将文学作品欣赏与游戏结合,可以把孩子尽快带入故事情境。孩子不受时空限制,完全沉浸在最本真的游戏动作中,并从中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情感、幻想和愿望的满足。④欣赏作品与美术活动相结合。这种策略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根据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色彩,教师通过自身美术作品的传递和幼儿美术表现的方式表达出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可以达到进一步理解作品、深入体验作品的目的。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3.通过形象的解释帮助儿童理解作品。成人可以利用形象的语言,解释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通过解释,帮助儿童产生作品形象,形成作品的审美意象。同时,对文学语言多种表现手法的感受,有助于儿童与文学词语建立审美的关系。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4.采用适宜的提问方式。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准确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为达成教学活动的目标起到服务和桥梁的作用。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①针对儿童经验的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往往答案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针对理解、想象和情感的提问,答案就会渗透进儿童的理解、记忆、情感体验和想象创造的成分。成人可从中了解不同儿童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②针对细节的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儿童必须复述细节,这往往能激发儿童的情绪,因为细节描述,既可以讲,也可以作出表情或动作。在平时的教学中,幼儿往往在回答教师提问是会出现答案笼统的现象,此时,教师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细节提问来启发幼儿把问题展开。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③针对作品主题或情节的提问。在小班只要求用操作的经验或自我中心的回答,中、大班就可要求情境或非情境的,比较客观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回答。④针对作品中语言的提问。文学语言的学习是文学欣赏活动重要的活动目标之一。教师在活动中,应请幼儿把作品中自己喜欢的词找出来。⑤针对生活原形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是将作品角色与生活原型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品中的角色特征,它包括了引导幼儿的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与作品展开全方位的相互作用。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二)文学创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根据儿童的水平,将儿童对文学形象的再创造,也就是自外向内的文学再加工过程中的表达活动和自内向外的文学制作实践,都归并为文学再创造活动。儿童文学创造活动主要形式和设计与实施的方法如下: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1.复述和朗诵。复述和朗诵是建立在感受体验基础上的艺术形象创造的活动,是欣赏过程在大脑中产生的作品意象的表达或表现。故事复述有全文复述或细节复述两种形式。2.表演。表演一般由复述自然转入。从文本的复述到表演,从语言到动态形象的表达,是早期的戏剧创作实践活动,非常具有创造性。而且,幼儿十分喜欢作品表演活动,教师完全可以利用一个作品尽可能地扩大教育效益,凡学会复述的作品都可以组织儿童进行表演。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3.创编。儿童的作品创造是作品与儿童各种经验的结合。这些经验包括:认识经验、情绪经验、语言经验、作品经验、儿童的文学制作实践经验等。儿童文学作品创编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扩编和续编、仿编、转换编构、独立完整编构第一节文学作品学习三、文学作品学习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1.初步感知文学作品2.理解体验作品经验3.迁移作品经验4.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第二节谈话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这种活动旨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学习倾听别人谈话,围绕一定话题进行谈话,习得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第二节谈话一、谈话活动的基本特征1.谈话活动应拥有一个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在引导幼儿集中关注并用语言进行交流时,一个全体参与、谈话者共有的中心话题限定了幼儿交流的范围,主导了幼儿谈话的方向,使幼儿的交谈带有一定的讨论性质。一般地说,谈话活动应该围绕一个具体、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话题而进行。第二节谈话2.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幼儿园的谈话活动强调幼儿运用对话问答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语言信息量来看,当幼儿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交谈时,他们的思路是呈辐射状向外发散的,而不同个体间的经验也多种多样,因此在谈话中每个幼儿获取的信息量都比较大。第二节谈话3.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在谈话活动中,幼儿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中心话题,自由地表达个人见解。无论幼儿原有经验如何,无论幼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谈话,他们都可以在这个范围里将自己畅所欲言。第二节谈话4.谈话活动中教师起间接指导作用。谈话活动中,教师往往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他指导作用以间接引导的方式出现。教师一般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引导幼儿谈话的思路,把握谈话活动的方式;还用平行谈话的方式对幼儿做隐性的示范。第二节谈话二、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1.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是发展幼儿口语的重要途径,它带有极大的情境性和感情色彩,交谈的话题极其丰富,交谈的对象经常变化,交谈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开始或结束,不受时间、空间、年龄对象的限制。第二节谈话2.有计划的谈话活动。这类活动是教师制定一定的计划和教育活动方案,依据事先确定的话题,有目的地组织幼儿进行。谈话的话题可以各式各样,凡是幼儿熟悉的或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都可以加以选择。第二节谈话3.开放性的讨论活动。讨论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活动形式,其话题形式、语言交往和教师的指导上都有其开放性的特点。话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让幼儿自由想象随意发挥。讨论活动对幼儿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将指导的重点转向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而对幼儿的某些富有想象力和分析力的想法采取接纳和鼓励的态度。第二节谈话三、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一)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二)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三)引导幼儿围绕中心话题逐步拓展交谈内容(四)教师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第三节讲述一、讲述活动的基本特征1.讲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讲述对象。讲述活动中的对象,是幼儿讲述的客体,决定了他们讲述的内容范围和指向。这些讲述对象主要包括讲述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或者幼儿自己参与准备的。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讲述活动的对象是存在区别的。第三节讲述2.讲述活动是培养独白语言的主要途径。讲述活动要求幼儿使用独白语言,用连贯的语言将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并能得到他人的理解。讲述的独白语言特性,要求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述经历从独立完整编码到独立完整发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幼儿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讲述活动中,幼儿的语言交流对象是不明确的,往往由一个人讲给多人听,说话的话语相对较长,往往相对独立、各成篇章。第三节讲述3.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相对正式规范的语言运用场合。它不仅要求幼儿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要求幼儿能在集体面前用规范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讲述活动是通过经验精心设计和准备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使用较为规范的语言来表达个人对某人某事的认识,进而培养起那种清楚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第三节讲述4.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能力。讲述时,幼儿需要感知理解一定的对象,借助对对象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构思组织自己的独白语言,从独立完整地编码到独立完整地发码,而且,不同讲述内容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逻辑顺序,这对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如果幼儿缺乏这些能力的配合,那么讲述的水平也不会提高。第三节讲述二、讲述活动的主要类型(一)从讲述内容来分类1.叙事性讲述。叙事性讲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用口头语言讲述出来。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组织实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50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