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期末复习用
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命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①新陈代谢;②兴奋性;③生殖;④适应性。二、何谓内环境和稳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三、试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时间短暂。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弥散,持久。自身调节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转运物质有几种方式?它们是怎样实现物质转运的?各有何特点?1、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膜的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称为单纯扩散。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2.膜的通透性。单纯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膜蛋白质帮助,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CO2、O2、N2、NO等。2、易化扩散:指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易化扩散的类型:(1)载体转运:指借助于载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的特点: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竞争性抑制。载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水溶性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2)通道转运:指借助于通道蛋白作用来完成的易化扩散。通道的分类:①电压门控信道;②化学门控信道;③机械门控通道。通道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离子物质,如Na+、K+。影响易化扩散的因素:1.膜两侧的浓度差或电位差;2.载体数量和信道的功能状态。易化转运的特点:需要膜蛋白质说明,不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顺浓度差进行。3、主动转运:指在细胞膜上生物泵的作用下,通过细胞本身的耗能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转运。主动转运转运的物质:主要是离子物质,如Na+、K+、Ca2+。主动转运的特点:需要生物泵作用,消化细胞自身代谢能量,逆浓度差进行。影响主动转运的因素:1.生物泵的功能状态;2.细胞的代谢水平4、出胞与入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内移向细胞外称为出胞。大分子物质从细胞外移向细胞内称为入胞。出胞与入胞转运的物质:大分子物质,如递质、激素、消化酶、细菌、组织坏死碎片、衰老的红细胞。出胞与入胞的特点:需要细胞膜的运动,消耗细胞自身代谢能量。二、比较物质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方式的异同。答案同上题三、试述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为什么说静息电位相当于钾离子的平衡电位?细胞膜上有钾通道,始终开放。而钠钾ATP酶又在把钠输出,钾摄入。摄入的钾又有顺钾通道流出的趋势。这时阻止钾流出的就是电场的内负外正的钾平衡电位。插入膜内的是尖端直径<1μm的玻璃管微电极,管内充以KCl溶液,膜外为参考电极,两电极连接到电位仪测定极间电位差。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比膜外电位低,即膜内带负电而膜外带正电。四、试述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因受到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时,该处的膜将由静息时的内负外正暂时变成内正外负,但和该段神经相邻的神经段则仍处于静息时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有电荷移动,这就是局部电流。它的流动方向是:膜外有正电荷从未兴奋段流向兴奋段,胞内有正电荷由兴奋段流向未兴奋段。但是在突触处,传导是单向.第三章神经生理一、比较兴奋型突触和抑制型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二者传递时,突触前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都是动作电位到达,引起Ca2+依赖性释放),只是释放的递质的功能不同。在突出后过程中,虽然都是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导致离子通透状态改变,从而产生突触后电位,但在兴奋性突出中,兴奋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使钠离子、钾离子(主要是钠离子)通透性增高,产生去极化的突出后电位(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时,突出后神经元产生兴奋;而在抑制性突触中,抑制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主要是Cl-通透性增高,引起Cl-内流,产生超极化的突出后电位(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不宜产生兴奋。二、试述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生理意义。概念: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类型: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缓慢的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发生机制:牵张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外力牵拉时,肌梭内螺旋形末梢变形导致Ⅰa类纤维传入冲动增加,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梭外肌收缩。γ运动神经元兴奋不能引起整块肌肉缩短,但可使梭内肌收缩以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并引起Ⅰa类传入纤维放电,导致肌肉收缩生理意义:1、维持身体姿势2、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三、试述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一方面,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由于失去了大脑皮层和尾状核后行抑制性冲动的控制,其抑制作用相对减弱。另一方面,网状结构的异化系统和前庭核的活动又有所加强。两方面效应相结合,四肢伸肌及所有对抗重力肌肉群的牵张反射便处于绝对优势。四、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特性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消化腺,汗腺,和部分内分泌腺)的活动。特征:①对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②紧张性作用;③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④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五、下丘脑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体温调节调节水平衡摄食活动的调节行为与情绪反应的调节调节垂体功能对昼夜戒律活动的调节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何不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电信号转为化学信号再转为电信号到下一个神经纤维上,这里的化学信号就指的是突触小泡以胞吞和胞吐的方式经过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七、试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反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八、条件反射如何建立的,有何生理意义?反射活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形式。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机体先天固有的反射,反射弧固定。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它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反射通路不固定,有更大的易变性和适应性。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不存在,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第四章肌肉一、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过程,Ca2+在肌肉收缩过程中有何作用?肌肉收缩过程: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启动ATP酶作用,分解ATP→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肌肉舒张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后→肌膜电位复极化→终池膜对Ca2+通透性↓肌浆网膜Ca2+泵启动→肌浆网膜[Ca2+]↓→原肌凝蛋白覆盖的横桥结合位点→Ca2+与肌钙蛋白解离→骨骼肌舒张二、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1、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传导,同时激活膜上钙通道。2、钙通道变构释放钙离子使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10至100倍。3、肌钙蛋白与钙离子结合,引发肌肉收缩。4、钙离子浓度升高,激活纵管膜上的钠泵,将钙离子泵回,使胞浆中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三、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端,接头前膜兴奋,增加对钙离子通透性,钙离子进入接头前膜,接头小泡向前膜移动,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受体作用,提高后膜对钠离子通透性,钠离子内流产生终板电位当到达阈电位时,可产生动作电位。第五章血液一、试述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1)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构成,占总血浆渗透压的99.5%。其中80%来自Na+和Cl-,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中其重要作用。(2)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构成,仅占总血浆渗透压的0.5%,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使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明显高于组织液,所以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有利于保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二、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和功能?1、红细胞的特性:膜的选择性通透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沉降率2、红细胞的功能:(1)血红蛋白与气体运输血红蛋白(Hb)红细胞成分的30%亚铁血红素、珠蛋白组成(2)血红蛋白的酸碱缓冲功能三、试述各类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嗜碱性粒细胞:在发生炎症时发挥作用,主要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有关。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其内含有大量的溶酶体酶,有活跃的变形运动、高度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作用,是对抗各种急性细菌感染过程中最主要的细胞成分。还可吞噬和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单核细胞:能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和异物,并能识别和清除衰老的细胞核组织碎片,在体内发挥重要的防御功能;能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同时也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可进一步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分别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四、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异同点?第一阶段:凝血因子Ⅹ启动成Ⅹa,并形成凝血酶原启动物,其形成又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第二阶段:Ⅹa作用下,Ⅱ(凝血酶原)启动成Ⅱa(凝血酶)。第三阶段:Ⅱa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内源性途径:参与的酶较多,凝血过程较慢,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使因子Ⅹ启动的途径。外源性途径:参与的酶数量较少,凝血较快,依靠血管外组织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激活的途径。两条途径并不完全独立,且参与两条途径的一些凝血因子可以相互启动,最后将两条凝血途径联系起来。五、试述加速和延缓凝血的方法和依据。加速:适当升高温度,血液接触粗糙面的物质,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物质,术前补充维生素K延缓:加抗凝剂,降低温度,脱纤法,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六、血小板有何生理特性和功能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正常人血小板计数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低;春季较冬季低;毛细血管较静脉血低;剧烈运动后及妊娠中、晚期升高。血小板有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第六章血液循环一、试比较心室肌细胞、自律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话说这道题有点乱)骨骼肌的动作电位特点:骨骼肌的动作点为由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4个时期。1)去极化和反极化:Na+内流。从-90mV到+30mV。2)复极化期:K+快速外流造成。3)超极化期:k+持续外流超过静息电位。4)恢复期:恢复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正常比例。如钠—钾泵的活动,钠—钙交换。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心肌的动作点为由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所组成,共分为0、1、2、3、4五个时期。1)0期:去极化,Na+内流。从-90mV到+30mV。2)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K+外流造成,10ms。3)2期:平台期,为Ca++的内流和少量的K+的外流造成,100ms,是复极化缓慢的主要原因。4)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Ca++的内流停止和K+的快速外流。5)4期:静息期或舒张期,恢复膜内外各种离子浓度的正常比例。如钠—钾泵的活动,钠—钙交换。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在没有外来刺激时,心室肌细胞4期膜
本文标题: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期末复习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68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