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TheoryResearch学论理作者简介:高建新(1971-),西安理工大学德育教学部教师,讲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高建新(西安理工大学德育教学部,陕西西安710048)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迷恋网络,从而产生了诸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形成原因,进而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对策。关键词:迷恋网络;负面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9—0206—02一、目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因特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以往的工作、学习、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应当重视它对目前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产生的正负面的影响。尤其,要深刻认识它的特点和负面影响。网络与现实社会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1)隐匿性:网络社会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其表现形式。(2)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之间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3)自由性:“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的交往相比,“网络社会”具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传统的监督和控制方式已无法适应它的发展。(4)异化性:“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以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这些特点导致了我们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已不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1]。目前,大学生中迷恋网络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Internetaddictivedisorder简称IAD),其典型表现主要包括: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并乐此不疲,长时间使用网络以获得心理满足,网上行为不能自制,或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上网时间每次都超过预定计划;不上网时表现出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行为等。一些国家调查报告显示,20—35岁的青年群体是易感多发人群。目前,在大学生中大约有6.4%网络成瘾者,而且,这一趋势还在迅速蔓延[2]。一般让大学生成瘾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网上聊天,这些主要集中于在现实生活中有人际交往困难、性格内向但又渴望与人交流的大学生群体;二是网上游戏;三是浏览色情网站[3]。大学生迷恋网络,必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1.学习精力投入减少,学业成绩急剧下降。目前很多退学和留级学生,主要原因是迷恋网络而使成绩下降。2.严重影响和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3.产生社会隔离感和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导致人际关系疏远。4.导致思想混乱,社会责任感缺失,伦理道德观念淡漠。大量淫秽、色情、暴力、丑恶的内容在网上广为传播,而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容易导致他们是非观念模糊,思想混乱,社会责任感弱化;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垄断着网上的信息资源,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加剧,学生容易形成西化的思想倾向,从而导致民族观念和爱国思想的淡化,造成学生的道德标准尺度不高,不道德行为和违法行为增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挑战[4]。更为普遍的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表现出间接、自由、虚幻和平等等特点,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则表现出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5]。206KeXueFaZhang☆科学发展☆而且,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带来的信息庞杂,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非常巨大,为大学生筛选有益信息造成了一定困难,特别是网上的一些关于巫术的信仰、西方敌对势力的言论散播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6]。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其心理造成了许多危害,影响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和强迫心理,引发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危机和价值观偏差与道德失范[7]。二、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分析关于大学生迷恋网络、网络成瘾原因的研究很多,主要是从大学生自身需求、特点和外部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出发解释。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原因,即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大学生在此阶段特殊的心理需求;外部原因,即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网络自身的特点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它和大学生的人格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外部环境譬如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网络成瘾是大学生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8]。也有研究从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出发,提出一些大学生迷恋网络进而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在网络世界里,他们的生理、安全、交往等需要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便利的方式获得,尊重的需要可以通过网络世界的价值承认而得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虚拟获得[9]。对于大学生网瘾现象,有的研究则结合国外相关研究理论模型,提出儿童期的负面经验以及自身人格特制缺陷作为先前的线索,同伴和家庭负面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的巨大压力作为后续的强化源,大学生网瘾最终形成并保持强大的惯性[10]。三、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对策作为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高校,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应制定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1.必须使大学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首先要让成瘾者承认并正视这个问题,认清成瘾行为的危害,从而主动寻找帮助。可适当对所有同学进行案例教育,让他们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沉迷网吧的严重后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去。2.以疏导为主,加强引导。在承认网络的重要和正面作用的同时,对解决学生迷恋网络问题,不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而应该是“疏导”,要结合高校育人的目标与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划,指导他们确定合理的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活动,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成立多种兴趣小组。也可将喜好上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由专人负责指导,发挥他们兴趣和特长,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那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吸引过来,逐渐使迷恋网络者从“瘾”中解脱出来。3.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营造合适的情感交流环境。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面太窄,或者社交羞怯、缺乏社交技巧,许多大学生都热衷于上网聊天,所以,大学应该创造条件,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三点一线”单调化,尽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交流机会,例如发展同乡会,联谊宿舍,举办交谊舞会等易于使普通大学生感兴趣和参与交流的活动,才可能减少大学生迷恋网络的机会。4.高校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有效发挥互联网的正面作用,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向。可以通过建立一些健康有益、适合学生品味的教育、娱乐性网站,为学生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5.发挥学校、家庭、集体的“综合治理”作用,促使网络成瘾患者摆脱“毒瘾”。事实证明,已经成瘾者仅凭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摆脱成瘾行为的,而且传统的教化式的引导教育对那些已经对网络中毒很深的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患者来说,已不能起到有效的纠正作用。要真正克服还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同时需要家人、老师、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在帮助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尽可能与成瘾者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交流沟通;鼓励老师、家人、同学通过倾听成瘾者的感受,学校和家人要给予有效的督促和及时的鼓励与鞭策。例如对班级中经常出没于网吧的同学,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谈话,关注、了解其学习和生活等具体情况,做到重点防范,同时号召全班同学进行监督,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帮带,如陪上自习等,在学生中尽量营造一种团结互助的氛围,以情动人。发现学生有上网成瘾倾向时及时与家长联系,家长、老师和学校齐抓共管,最大限度地帮助网络成瘾学生。6.健全制度,加强管理。除加强正面教育、思想引导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管理、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限制学生迷恋网络行为。对沉迷网络已经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而又屡教不改的学生不能一味地宽容,该淘汰的就要果断地淘汰。形成明确的、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对迷恋网络的大学生起到警示、震慑作用,防患于未然。参考文献:[1]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0,(3).[2]张明志.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李娟.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分析及引导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4]孙晓华.大学生迷恋网络的负面影响、成因及其引导对策[J].教育科学,中国教育报,2004,(20)4.[5]张俊杰,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2).[6]孙颖.开放的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7]刘欣.大学生网络行为对心理的危害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5).[8]李佩玲,李林,吴俊.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求实,2009,(1).[9]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基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8).[10]任向东.大学生网络成瘾症生成机制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学生版),2007,(1).(责任编辑/彭巍)SiXiangZhengZhiJiaoYu☆思想政治教育207
本文标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1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