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研究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提升广西经济实力、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根基所在。近年来广西县域经济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期,呈现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千帆竞发、奋勇争先的大好局面。深入研究分析这一时期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特点、主导产业培育和成功经验,具有重要意义。一、县域经济发展进程(一)县域基本情况1.县域经济概念。在我国,县(含县级市)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地域经济。它既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又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正是由于县域经济具有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两重性,本文所指的县域经济是根据2003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开展县域经济发展评比表彰活动,所确定的参评县(市、区)的总和,具体包括57个县、12个民族自治县、7个县级市,以及撤地设市、撤县(市)设城区而设立的12个城区和1个县级行政管理区,共89个单位。2.广西县域经济基本情况。2006年,广西县域土地面积22.70万平方公里,占广西总面积的95.9%;县域人口442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的89.2%。广西境内的江河、湖泊、水库、森林、矿藏、海洋、动植物资源及公路、铁路、机场、水路、电站等主要分布在县域,县域资源优势突出。2006年,广西县域生产总值(GDP)达到3164.08亿元,占广西GDP的比重达到65.8%;县域固定资产投资1598.95亿元,占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的71.2%;县域财政收入216.2亿元,占广西财政收入的38.1%。(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尤其是2003年以来更是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明确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域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1.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九五”时期广西县域GDP年均增长7.6%,比同期广西GDP平均增速低2.6个百分点;“十五”头两年(2001-2002年)县域经济年均增长7%左右,2003年以后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加快的态势。2003年至2006年广西县域GDP分别增长8.2%,12.5%,14.8%和13.5%,年均增长12.2%。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规模明显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对广西经济的贡献明显提高。2006年,广西县域GDP达到3164.08亿元,是2002年的1.89倍;县域平均GDP(88个县域单位平均GDP)达到35.96亿元;GDP超过50亿元的县有23个,比2002年增加13个;GDP超过80亿元的有3个,其中玉州区2005年GDP突破100亿元,结束了广西县域GDP无百亿元的历史。2.投资规模迅速扩张。广西县域掀起“项目兴县”、“项目立县”的投资热潮,大举招商引资,开展“百企入桂”,积极主动融入多区域合作,投资规模迅速扩大。2005年,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大关,投资总量达到1194.77亿元;2006年再上新台阶,又突破1500亿元大关,达到1598.95亿元,是2002年的4.22倍。2003-2006年县域投资增速分别为32.0%、46.4%、57.9%和33.6%,年均增速达到42.1%,而2002年只增长26.7%,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3.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伴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县域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广西县域财政收入达到216.20亿元,是2002年的1.73倍。县域平均财政收入(88个县域单位平均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达到2.46亿元,比2002年增加1.04亿元。2003-2006年县域财政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1.0%、16.2%、20.5%和19.1%,增速始终保持两位数,且呈稳步提高的态势,年均增速达到16.6%。2006年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的县域达到26个,比2002年增加21个;财政收入超过4亿元的达到12个,比2002年增加11个;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达到6个。其中平果县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3.5亿元。反映财政收入质量的税收收入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3-2006年广西县域税收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1.4%、16.8%、18.9%和18.3%,年均增速16.3%。2006年广西县域平均税收收入达到1.8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76.6%,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3-2006年广西县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5%、20.2%和11.3%,第二产业增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2002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41.7:25.2:33.1,第一产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呈“一三二”型;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0.5:38.9:30.6,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呈“二三一”型。2006年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则上升13.7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突出。2006年县域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4亿元,增长19.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2002年提高30.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33.3%,比2002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2002年的0.5提高到2006年的1.09。5.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2006年,广西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70元,比2002年增加1064元。2003年至2006年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6.2%、11.0%、12.3%和14.2%,连续三年增幅达到两位数,呈现逐年加快增长的趋势。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2006年广西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0元,其中突破一万元的县(市、区)有21个,占县域单位的23.9%,而2004年一个也没有。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广西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5%,比2002年下降2.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稳定在42.1%左右,比2004年下降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6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4.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6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4.7平方米。(三)差距和问题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不平衡。广西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主要经济指标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总量居前10位的县(市、区)GDP总和为804.11亿元,占县域经济总量的25.4%,是总量居后10位的县(市、区)GDP总和的9.78倍;财政收入居前10位的县(市)合计为56.83亿元,占县域财政收入的26.3%,是财政收入居后10位的县(市、区)总和的8.7倍。县域经济总量最大的玉州区,2006年GDP为117.56亿元,比排位居后13位的县(市、区)GDP总和还多。县域财政收入最大的平果县,2006年财政收入达到13.52亿元,相当于排位居后17位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和。人均GDP排第1位的玉州区为20870元,而排第88位的都安为2569元,差距18301元,相差8.12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平果县为2906元,而最低的港南区156元,差距2750元,相差18.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兴安县为3818元,而最低的罗城县为1557元,差距2261元,相差2.45倍。2.经济总量小。从整体上看,广西县域经济总量小,与全国百强县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统计资料测算结果,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浙江30个,江苏和山东各16个,广东10个,福建5个,北京4个,河北3个,内蒙古3个,上海3个,辽宁2个,新疆2个,天津1个,黑龙江1个,河南1个,山西1个。广西榜上无名,说明广西县(市、区)综合竞争优势太弱。2006年广西县域平均GDP为35.96亿元,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2.1%;县域平均财政收入2.46亿元,仅相当于2003年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4.0%。3.财力薄弱。2006年,在88个县域单位中,41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在2亿元以下,占46.6%,其中12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在1亿元以下。县域人均财政收入不到500元,其中40个县人均财政收入在400元以下,19个县人均财政收入在300元以下,2个县人均财政收入低于200元。4.产业发展滞后。广西大部分的县(市、区)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且属刚刚步入初级阶段,以农业为主的格局十分明显。2006年广西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30.5:38.9:30.6,与全区21.5:39.2:39.3的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广西县域工业化率仅为1.09,低于广西的1.55。从各县看,工业化率大于1的有55个,占62.5%;工业化率超过广西平均水平的只有14个县(市、区),占15.9%。二、县域主导产业实证分析进入21世纪,广西县域立足自身优势,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千帆竞发、奋勇争先的大好局面,一批发展较快的先进县凸现,其发展模式和主导产业构建具有鲜明特征。(一)工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主导,工业增长快,贡献大,带动力强。这是矿产等自然资源特别丰富的县一般采取的发展模式。平果县、合山市、南丹县等县域是工业主导型的代表。平果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曾是典型的国定特困少数民族山区县,但拥有得天独厚的铝土矿资源,储量达2.9亿吨,矿石品位高,埋藏浅,易开发。平果县紧紧抓住铝不放松,千方百计做大做强铝工业,伴随着1995年国家大型骨干企业平果铝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平果县开始踏上了经济振兴之路。投产当年GDP即突破10亿元;用7年时间,到2002年GDP突破20亿元;用两年时间,到2004年GDP突破50亿元;用1年时间,到2005年GDP突破60亿元。2006年平果县GDP和人均GDP分别达到68.65亿元和14761元;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52亿元和2906元,成为广西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的县域单位。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提升,1995年为42.7:33.6:23.7,2006年跃升为10.5:70.9:18.5。短短的10年时间,平果县从典型的农业贫困县升级为特色工业强县,工业主导格局显著。1995年平果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不到三分之一,2006年工业增加值达到46.0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7.1%,工业化率达到6.36,铝业已成为平果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巨大引擎,推动平果县跻身于广西经济强县之列,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获得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评比十佳县称号。合山市地处桂中腹地,红水河畔,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电力资源,通过做大做强煤炭和能源产业,带动制糖、食品、机械、印刷等其他产业发展,近年来合山市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合山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8:61.3:28.9,第二产业优势明显,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6.4%,工业化率达到5.74,工业化明显提高。2003年、2005年度分别荣获广西县域经济发展评比十佳县称号。南丹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南丹县最大的优势在于有色金属,矿业是南丹县最重要的产业支柱。南丹县深入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积极打造有色金属高新材料工业园区,大力引进资金和技术,对有色金属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矿业兴则百业兴,南丹县有色金属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南丹县GDP35.3亿元,增长24.8%;财政收入5.36亿元,增长43.6%;
本文标题:广西县域经济发展与主导产业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