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概况
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概况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七○二研究所刘九卿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电子称重技术与电子衡器产品快速发展的强力牵引下,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设计与制造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本文从产品研发、強化企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介绍了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电阻应变计技术发展概况,重点是设计与制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科技攻关的新特点以及大批量生产的统计制程管理。结合电子称重技术的新要求,展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称重传感器电阻应变计结构设计制造工艺虚拟化柔性化网络化统计制程管理一、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发展与技术创新193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E.Simmons(西蒙斯)和麻省理工学院教授A.Ruge(鲁奇)分别同时研制出纸基丝绕式电阻应变计,以他们名字的字头和各有二位助手命名为SR一4型,由美国BLH公司专利生产。为研制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奠定了理论和物质基础。1940年美国BLH公司和Revere公司总工程师A.Thurston(瑟斯顿)利用SR一4型电阻应变计研制出圆柱结构的应变式负荷传感器,用于工程测力和称重计量,成为应变式负荷传感器的创始者。1942年在美国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已经大量生产,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前30多年,是利用正应力(拉伸、压缩、弯曲应力)的柱、筒、环、梁式结构负荷传感器的一统天下。在此时期内,英国学者杰克逊研制出金属箔式电阻应变计,为负荷传感器提供了较理想的转换元件,并创造了用热固胶粘贴电阻应变计的新工艺。美国BLH公司和Revere公司经过多年实践创造了负荷传感器电路补偿与调整工艺,提高了负荷传感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使准确度由40年代的百分之几量级提高到70年代初的0.05量级。但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加力点变化会引起比较大的灵敏度变化;同时进行拉、压循环加载时灵敏度偏差大;抗偏心和侧向载荷能力差;不能进行小载荷测量,这些缺点严重制约了负荷传感器的发展。后30多年,经历了70年代的切应力负荷传感器和铝合金小量程负荷传感器两大技术突破;80年代称重传感器与测力传感器彻底分离,制定R60国际建议和研发出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两项重大变革;90年代在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中不断纳入高新技术迎接新挑战,加速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1973年美国学者霍格斯特姆为克服正应力负荷传感器的固有缺点,提出不利用正应力,而利用与弯矩无关的切应力设计负荷传感器的理论,并设计出圆截工字形截面悬臂剪切梁型负荷传感器。打破了正应力负荷传感器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新的发展潮流。这是负荷传感器结构设计的重大突破。1974年前后美国学者斯坦因和德国学者埃多姆分别提出建立弹性体较为复杂的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单元计算方法,分析弹性体的强度、刚度,应力场和位移场,求得昀佳化设计。为利用现代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设计与计算负荷传感器开辟了新途径。70年代初中期,美、日等国的衡器制造公司开始研发商业用电子计价秤,急需小量程负荷传感器。传统的正应力和新研制的切应力负荷传感器都不能实现几公斤至几十公斤量程范围内的测量。美国学者查特斯提出用低弹性模量的铝合金做弹性体,采用多梁结构解决灵敏度和刚度这对矛盾。设计出小量程铝合金平行梁型负荷传感器,同时指出平行梁负荷传感器是基于不变弯矩原理,使利用平行梁表面弯曲应力的正应力结构,具有切应力负荷传感器的特点,为平行梁结构负荷传感器的设计与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形成了又一个发展潮流。蠕变是电阻应变计和铝合金负荷传感器经常遇到和必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前苏联学者H.Л.Клокова(科洛考娃)通过对一维力学模型和应变传递系数的分析,提出控制电阻应变计敏感栅的栅头宽度与栅丝宽度的比例,可以制造出不同蠕变值电阻应变计的理论,并成功的研制出系列蠕变补偿电阻应变计。对低容量铝合金负荷传感器减小蠕变误差,提高准确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电子计价秤用铝合金负荷传感器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由于电子称重技术的迅速发展,负荷传感器性能的评定方法,已不能满足采用阶梯公差带评定准确度等级电子衡器的需要,急需与电子衡器准确度评定方法相适应的计量规程。80年代初,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质量测量指导秘书处决定将用于电子称重的传感器与用于测力的传感器彻底分离,由美国负责的第8报告秘书处起草《称重传感器计量规程》。经过OIML成员国书面表决后,在1984年10月第7届法制计量大会上正式批准,并于1985年以OIML,R60国际建议颁布,下发到各成员国。目前各国正在执行的是R60的2000年版。可以说R60《称重传感器计量规程》是各国称重传感器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业对数字化电子衡器的需求愈来愈多,提出用数字称重系统突破模拟称重系统局限性的要求,对此模拟式称重传感器就无能为力了。因为在此之前,称重传感器的研究都集中在硬件方面,例如:创新弹性体结构,改进制造工艺,完善电路补偿与调整等。模拟式称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小,抗干扰能力差,传输距离短,称重显示控制仪表复杂,组秤调试周期长等缺点依然如故。为满足数字化电子衡器的需求,美国TOLEDO、STS和CARDINA公司,德国HBM公司等先后研制出整体型和分离型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并以其输出信号大,抗干扰能力强,信号传输距离远,易实现智能控制等特点,成为数字化电子衡器和自动称重计量与控制系统的必选产品,形成一个开发热点。90年代,由于称重传感器的设计与计算等基本技术趋于成熟,称重传感器的发展侧重于工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工程化设计和规模化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主要是:在结构与工艺设计中引入计算机拟实技术和虚拟技术;在弹性体加工中纳入柔性制造技术;在生产工艺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稳定处理中移植了振动时效、共振时效新工艺;在测试检定中创造了自动快速检测和动态比对方法。应用技术研究也有突破性进展,在传统称重模块的基础上,研制出新式称重模块,这是应用新技术面对新挑战的典型产品。其特点是组件化设计,具有“即插即用”功能,可减少由于偏重、热效应影响,偶然超载等引起的称重误差,并可承受由于振动、冲击、搅拌或其它外力引起的偏重。总之,70年代两项技术突破,80年代两个重大变革,90年代纳入高新技术面对新挑战的研发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二、国外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现状及发展特点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产品的种类和市场占有率,美、德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著名制造公司处于国际市场引导者的领先地位,我国具有一定规模的称重传感器制造公司处于市场挑战者地位,大多数生产企业是处于市场追随者地位。家庭电子秤用称重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中心在中国,在深圳,制造技术、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和年产量逐年提高。当今国际市场称重传感器技术的竞争,集中表现在产品的准确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的竞争;制造技术与制造工艺的竞争;应用高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竞争。各称重传感器制造企业都在努力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技术和打造核心竞争产品。从近几年国际衡器工业展览会上展出的产品和对多家处于市场引导者地位的企业产品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些企业的共同追求是:弹性元件材质更精良;电阻应变计、补偿元器件的技术要求和环境应力筛选更严格;制造工艺更精细;电路补偿与调整工艺更完善;外观质量更完美。称重传感器的准确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同时也是用户昀关心的问题。对此,国外一些企业在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电路补偿与调整和稳定性处理等方面进行许多研究与试验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主要成果有:(1)在结构设计与计算过程中,引入计算机拟实技术进行动态仿真,动力学分析;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虚拟技术,对弹性体生产工艺进行模拟和检验;(2)在弹性体加工中,纳入先进制造技术,变刚性制造为柔性制造。普遍采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制造系统;(3)在生产全过程中,尽量减少手工操作、人为控制,增加半自动与自动控制、自动检验工序,并在生产工艺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4)改进、创新工艺装备,实现高效智能电路补偿,建立全自动快速检测系统,提高C3级产品成功率和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抽检合格率;(5)移植先进的稳定处理技术与装备,实施振动时效或共振时效新工艺,提高称重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和工作可靠性;(6)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处于国际市场引导地位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技术、工艺和产品,例如:正负蠕变电桥的“O蠕变”称重传感器;铍青铜动态称重传感器;整体型和分离型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高准确度不锈钢3柱、4柱高温称重传感器;组件化设计的“即插即用”型新式称重模块等。国外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特点:(1)重视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作到基础研究与预先研究并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并行;典型产品开发与产品工程化并行。保证基础技术与基础工艺(电阻应变计、应变粘结剂、补偿元器件、防护与密封材料等)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的研究与应用。配置优良的工艺装备和检测仪器,特别是智能化工艺设备,作到工艺装备昀先进;(3)描准世界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潮流和战略前沿,确定研究课题和产品开发方向。重视新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标准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先导性,工艺先进性,市场扩散性,效益增殖性。使技术与工艺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4)重视称重传感器的可靠性设计、控制与管理,严格设计符合性控制和工艺可靠性控制,努力使工艺兑现率达到百分之百。(5)重视市场竞争,加强市场调查与分析,快速响应市场。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以市场响应速度为焦点,以改进和创新产品为基础。(6)重视相关法规和规程的学习,全面理解并认真执行,保证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符合要求。正因为如此,国外的称重传感器品种繁多,规格齐全,合金钢、铝合金、不锈钢、铍青铜制品应有尽有;水下、钻井下测量,耐压防爆、抗辐射、耐腐蚀产品;微小和超大量程;多称量与动态称量;集成化与模块化结构任用户选购。并作到产品的内在与外观质量并重,近几年外观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十分明显,基本没有喷漆产品,几乎全部是亮光或亚光化学镀镍、镀铬,烤漆,喷塑,瓷质阳极化和不锈钢产品,个别产品的外形已融入人性化设计。三、电阻应变计制造工艺技术的发展慨况电阻应变计是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核心器件,其敏感栅结构、基底与覆盖层材料、热输出、机械滞后、蠕变、灵敏系数稳定性等工作特性直接影响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准确度和稳定性。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把电阻应变计的生产列入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的基础工艺,稳定批量生产质量都是从电阻应变计这一源头抓起。或建立与本公司产品配套的电阻应变计生产部门,或经过严格考察确定长期供货的电阻应变计生产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HPM公司、V-MM公司为代表的应变电阻合金箔材轧制企业和以美国V-MM、BLH、JP公司,德国HBM公司为代表的电阻应变计设计与制造企业,在应变电阻合金研究、箔材轧制与热处理、电阻应变计设计技术与制造工艺、生产线的工艺装备研制与应用上都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主要技术与工艺成果简介如下:(1)在学术领域形成了应变电阻合金学术分科研制满足各种类型电阻应变计工作特性要求的应变电阻合金材料,并从合金熔炼、锻造,箔材轧制、碾压、热处理开始控制电阻应变计的质量。箔材粗轧工艺:合金的熔炼、电渣重熔保证合金成份不变,锻造、冷轧、碾压等工艺为精轧作准备。箔材精轧工艺:在洁净度较高的环境条件下,利用高速轧机进行冷轧,采用轧机自动厚度控制系统控制带材厚度,保证均匀一致。碾压精度要求:厚度为0.0001~0.0002英寸(2.5~5μm)的带材,厚度变化小于0.00001英寸(0.25μm)。(2)研制先进的应变电阻合金箔材热处理设备箔材在多次轧制、碾压过程中,晶格产生位错、滑移、空位、破裂等缺陷,其附近的原子处于热力学上的不稳定状态,是电学性能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进行稳定性处理,即退火
本文标题:应变式称重传感器技术发展概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