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当前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当前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数学通报》2007年06期,孙晓天)本文的目的是为中国在明年的ICME展示提供一些选项。从能在国际上展示的角度考虑,其内容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符合世界数学教育发展的一般规范,要提供能够产生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事实;二是要有中国特色,无论史料、规范、教材、方法等等,要着眼那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方面。这样,ICME就会成为一个中国走向世界的平台。依据这样一个思路,在对过去十几年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零散的提出几个我个人认为是值得向世界展示的方面,供参考。限于篇幅,每个方面的叙述都比较简略。一.中国的数学教育系统在我国的教育系统中,包含了与数学教育有关的两个重要事实:一是差不多每一个中国的适龄学生,都至少要实实在在的学九年数学。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世界上许多国家,例如我们的近邻印度,它的“普六”不过才百分之四十,而中国的“普九”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则要实实在在学12年的数学。这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办不到,因为许多发达国家的高中数学都是选修课,这意味着一旦学生不选,即便升入大学,他们的数学学习生涯也早就结束了。所以,中国拥有最广泛的数学教育基础,是最看重数学教育的国家。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就,也是中国数学教育的成就。这一点是值得展示的。二是我国18到22岁的青年中间,有百分之二十一左右能进入大学就读,今年这个比例肯定会进一步扩大。而在香港,这个比例是百分之十五左右,而北京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一强,超过了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依我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量已经相当惊人。而这里面就有我们数学教育的贡献,就有可供展示的内容。虽然这两个事实不独属于数学,但毫无疑问,数学是实现这两个事实的重要支撑点,有值得展示的素材。二.中国政府着力推动改革数学教育的发展固然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参与,但在我国,重大的改革举措基本是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这个特点不唯中国所独有的。因为教育关乎国家利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有政府主导的影子。我们的近邻韩国,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一“纲”一“本”,全国统一教材,统配教具,完全由国家来掌控教育的方向。美国每一任总统就职时都誓言要做“教育总统”,而且都会提到数学教育(他们通常是把数学和科学教育并列),认为“数学和科学的教育关系国家的竞争力”。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教学指导纲要里,把“培养世界的日本人”作为基本的教育目标,等等,虽形式林林总总,但政府推动的力度都显而易见。虽然政府推动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方略,但中国政府推动则最为全面、深入和具体。一是体现在国家领导人的具体介入方面。举几个例子,在北大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提出了教育要关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这一点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目标,也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标志;去年的两会期间,温家宝讲到中国的教育问题时,语重心长的指出,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平民教育”,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教育”。即“学”既要上的起,又要上得了。这是对中国教育、包括数学教育的恰当定位,与此相关的举措正在不断出台并付诸实施;李岚清同志在主抓教育工作时曾明确提出:“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他曾在全国性的会议上例讲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问题,多次对教育改革提出具体要求和期待。二是体现在政策导引方面。国家通过文件、会议等各种渠道,为数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政策和理论依据。以下几点不能不提: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开始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面向21世纪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个由政府部门执行的国家建设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国家宣示了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心和方向。2001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是贯彻上述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的可执行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具体要求。其中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根据标准编写新的教材,就是在这个文件里提出来的。《纲要》明确提出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句被我视为《纲要》的核心句。当我们总把“可持续发展”挂在嘴边时,对究竟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考虑的并不多。《纲要》这句话给出了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答案:一个人不仅能学,而且还愿意学,就具备了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个使人不仅能学,而且还愿意学的教育,就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我想这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根本吧。根据《纲要》的要求,到2003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都已陆续制定、颁布并付诸实施了。上面关于“政府推动”所做的疏理并不全面,但从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中国数学课程发展的苗头。数学教育首先是国家的大事,在一个国际平台上,应当展示国家的风采。三.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风格国家的大势、政府的推动终究是外力,中国数学教育领域自身的研究和实践,才是从专业层面推动中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事实的确如此,目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开展的工作,的确起到了推动政府决策和为实施新课程提供支撑的双重作用。这里仅从以下两个侧面,提示一下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风格:1.项目研究项目研究是个大题目,这里仅以“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为例。“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既是作为社科基金青年专项基金的课题名称,也是该课题成果结集出版物的书名。该课题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数室主任张孝达先生的具体指导下,由几十个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毕业的年轻大学生、研究生们组成研究队伍,在经费匮乏,认同度不高的情况下,开始了这个以“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为题的前瞻性研究。当年的那批“初生牛犊”,伴随着这个项目一起成长,今天大都成为了中国数学教育领域里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力量,其中也不乏大学校长一级的领军人物。该项目积淀下来的研究成果,对始于九十年代末的这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决策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成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先行性研究。用今天的眼光审视,除却笔触、风格稍显稚嫩,当年得出的那些研究结论仍然十分现实,的确不负“展望”之名。我归纳了一下,“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主要是探讨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考中国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二是反思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三是了解当时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四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数学;五是寻找新的数学学习评价方略。该项目初步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看法:一是数学应当属于每一个人。当时把“数学应当属于每一个人”叫作“大众数学”。一说“大众数学”,容易联想到美国的“mathforall”,以为是从那里趸来的,其实不是一回事。美国的大众数学是面向弱势群体、少数族裔而言的。而中国“属于每一个人”是相对于“精英教育”而言,它的着眼点是:数学教育除与学生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有关之外,还要跟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有关,要有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好老百姓。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后两点更重要。二是认为数学既是抽象的、也是现实的,学校的数学要重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数学不仅是结果,也包括发现这些结果的过程,学校的数学要重视过程的积淀。三是倡导把探索、实践、交流、合作作为基本的数学学习方式。四是把数学学习的评价的定位为: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上面这些看法当时还比较粗糙,后经不断打磨,大都成为了今天数学新课程依据的“基本理念”。还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的成果并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94年到99年,依据《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的一些想法,项目组中的一些年轻学者与当时的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合作,编写了一整套小学数学教材。这个教材的编写比较符合客观规律,是把小学数学中的问题一个一个的疏理,边实验边编写,教材编写与教学实际结合得比较紧密。而且编写也比较从容,平均每半年编一本,一编就编了差不多五年。该教材后来不仅被北京市的几十所小学采用,而且在吉林省的一个农业大县全面试用,不仅积累了教材经验,也检验了“展望”中的理论。以这个教材为蓝本,又衍生出其他一些改革味道较浓的教材,有的已经发展为今天的主流教材了。数学教育研究本质上是探索。“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走过的历程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探索风格,他们从白手起家开始的自主探索,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勇气,离不开高人引领,并且始终沿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线行走。2.两个讨论班讨论班是个大题目,这里仅举两个讨论班的例子:一是由严仕建先生主持的“二十一世纪中国数学课程发展先行性研究”讨论班。该讨论班始于九十年代中期,严仕建先生时任中国数学会数学普及委员会的主任,他以高水平数学家之身,领衔当时的基础数学教育研究。这个讨论班是一个面向大众、由高水平数学家身体力行的讨论班,类似的形式迄今也为数不多。该讨论班广开门户,只要有志于数学教育发展的人,中小学教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欢迎参加。讨论班上广开言路,真诚相待,不论观点异同、水平高低、辈份大小,都平等交流,虽争论激烈但言路畅通,气氛和谐。记得关于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问题的讨论就进行多次,争论激烈时还赴中学课堂实地验证,终达成共识,结果也陆续发表了。这个讨论班前后延续约两年,虽未形成类似《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这样的标志性成果,但实实在在的播撒了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种子。普通的教师,晚生后学有了一个难得的与高水平数学家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这对培养研究者的素养,对提高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质量,其作用要大大超过发表几篇论文出几本书。还值得提及的是,当时讨论班的会址设在一栋楼的八层,时间一般都在周末,而周末没有电梯。严先生那时已年逾七旬,每次都一级级台阶拾级上下,累了就歇一会儿再爬,令人敬重。二是由张奠宙先生主持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该研讨班由教育部资助,每年举行一次,迄今已连续办了十一期,是每年中国数学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教育部立项的宗旨,决定了该研讨班精英聚会的模式。每期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都围绕该主题约请有资质的专家学者与会。其研讨质量,基本可以反映该主题的国内最高研究水准。《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就是由该班的研讨主题引领,根据研讨取得的成果结集而成的。该书称得上是这个研讨班学术成果的标志。其中第一次对国人耳熟能详但理解各异的“双基”作出了学术上的界定和解释,对“双基”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双基”基本策略,拓宽了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道路。研讨班是中国开展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基本形式,严先生和张先生的两个研讨班风格不同,但相互补充,目标一致,走的都是中国数学教育研究需要的路线。风格即特色,上面列举的一个项目,两个讨论班,虽不足以反映中国数学教育研究风格的全貌,但都称得上是代表中国数学教育研究风格的好素材,相信会引起世界的兴趣。三.中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研制。世界各国差不多都有数学课程标准,但制定的途径各不同。中国制定更有特色。前面提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按照国家的要求研制的,但并不是作为一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而是作为一个研究项目进开展的。这是我国在制定国家教育指导性文件方面与众不同、值得展示的一个方面。中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包括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两个部分。这里仅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例谈制定。事实上,无论义务教育还是普通高中的数学课程标准都走的是同样的研制路线,包括后来两次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也是采取类似的工作思路和方式。1.标准研制人员的构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于99年2月开始。成员中来自大学的约占百分之七十,来自中小学的教研员和教师约占百分之三十(美国的比例恰好是倒过来的,日本是一半一半)。研制组
本文标题:当前中国数学教育发展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