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8年哲学泰斗张俊芳政治马原强化班讲义
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讲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张俊芳编讲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章)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第三、第四章)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五、第六章)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第七、第八章)绪论(考纲第一章)要点精述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3(3)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事物的现象深刻认识其本质和规律;自觉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坚持辩证法,坚持理论不能停留,要不断地发展变化,坚持彻底的批判精神。4、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纲第二、三、四章)要点精述第一单元唯物论(考纲第二章)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2、一元论和二元论。4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2)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释物质本原问题上具有了科学性质和抽象性质的特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就是不可知论。(2)不可知论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否定人类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认为,人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康德割裂了本质与现象的联系。(3)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对一切不可知论。5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四个方面:(1)普遍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或只承认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否认其内部联系。(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至多只承认事物的量变。(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去研究、观察和解决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片面地去观察、研究问题。(4)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7、物质和运动及其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8、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6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是衡量运动的尺度。(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物质的存在形式)。(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10、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展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②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到动物感觉心理;③由动物心理飞跃到人类意识。(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而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社会性的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和直接现实;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11、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2、意识的能动作用。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2)意识能动作用表现为: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③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④意识活动对人体活动的控制。(3)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是:①要遵循客观规律;②要通过实践活动;③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手段、物质条件。(4)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①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②旧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③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1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在先,意识在后。(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落后的、反动的思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14、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科学论断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和分化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想象的钥匙。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②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③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和社会独有的存在方式。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5、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本质、必然性是同等
本文标题:2018年哲学泰斗张俊芳政治马原强化班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75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