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
1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内容提要】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同样,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因为均衡发展、教育机会平等在法制层面和理论层面上,似已基本解决,但如何付诸实践,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由于各地对于高质量教育的旺盛需求与长期供给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随着教育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些矛盾正在逐步演化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特别是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基础教育也出现了比较显著的非均衡发展趋势。有关人士认为:基础均衡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的社会定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以及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等,进一步探寻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关键词】市场经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引言2由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丰富,论者们见仁见智,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界定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另一种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还有观点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最后,也有观点认为,在空间结构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在时间进程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就其实质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权利的保障问题,教育的民主与公平问题。具体而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机会;在意识层面上3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及条件。结合研究者们的已有观点,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对教育横向结构方面的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群体之间和教育纵向结构方面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教育的社会定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就有了“基础教育”的提法,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社会定位还不够准确。什么是基础教育?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国际教育组织对此的界定与揭示。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基础教育做出了一全新的界定。它指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1990年3月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本身不仅仅是目的。它是终身学习和人类发展的基础”,“每一个人---儿童、青年和成人,都应能获得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基本学习需要包括基本的学习手段和基本的学习内容。而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有见识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在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更是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显然应该包括可能接受其它各级教育所需的全部知识,不过,基础教育还应该,而且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4展的手段。”从国际教育组织对基础教育本质的界定来看,它不仅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而且强调了基础教育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人生存、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它集中强调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与“全民性”。由此来看,笔者认为,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础教育是每一个人能在社会中生存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最基本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它的本质在于“基础性”和“全民性”。基础教育要奠定好儿童、青少年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生产劳动的基础,它是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基础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人而不是部分人,应该体现出“基础”的品性和“全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具有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从对社会的意义来看,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这意味着基础教育不仅承担有满足和促进每一个人获得发展能力的使命,同时也具有提高民族素质的根本价值,承担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使命。基础教育虽担负着为高一级教育和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但这并不是基础教育的最根本价值。基础教育是对所有未来国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它不是高等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而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不定向的非专门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要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基。基础教育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必需,它不仅要奠定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要奠定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基础。二、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5有论者认为,“均衡”是一个物理学名词,用以指称物体在受力相等的情况下所处的静止状态。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引入经济学,主要指经济活动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相当的状况。为了合理地配置人类有限的资源,达到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均衡,经济学家提出了市场均衡理论。实际上,教育均衡发展不过是经济均衡发展的移植。也有论者从语义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均衡”即是“平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体现出平衡的特征。总体来说,论者们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含义,认识是不一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过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针对现实中教育供需不平衡提出的,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即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均衡分配,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①从宏观上讲,它主要是解决区域间办学条件的失衡问题,在区域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扶持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教育,缩短地区间教育条件差距,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讲,它主要解决区域内学校间教育质量的失衡问题,在区域内优化资源配置、改造薄弱学校,提高办学质量,缩小校际间质量差距,实现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也有论者指出,这里涉及的教育资源应该是优质教育资源,如良好的物质设备、充足的教育经费、合格的师资力量、相应的社会资源等。2、受教育权平等实现的过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平等受教育①《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34页6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资源调配,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②因此,从制度层面来说,它涉及到三个相互递进的层次:一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订,确保每个人享有和承担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为每个公民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三是学校通过公正的制度化管理,以及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确保教育结果的相对均等。3、教育系统内外要素的均衡化有论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涵盖教育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领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各要素内部的各组成单元之间的均衡发展,以及教育各阶段之间的均衡发展。③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是指:教育系统内基础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类型教育的发展相比较要均衡;基础教育区域发展要均衡;参与基础教育活动、承担有基础教育任务和责任的中小学发展要均衡;基础教育之教育、教学活动发展要均衡,以实现基础教育对象即学生的均衡发展。4、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从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来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着眼于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即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县、地区,或省的范围内,在教育硬件投入方面,实现国家及地方政府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初步实现公民之间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公平。④也有论者着重提到区域内②《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38页③《试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问题》,《教育研究》,2002年第8期43页④《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24页7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认为它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为人人享有公平、公正地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提供充足的保证。⑤另有论者提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应主要放在县(市)一级,使县域内各类教育实现均衡发展。论者们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既不是平均化、一律化,也不是静态的、局部的,而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整体的、特色纷呈的发展过程。其特点如下:一是相对性。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基础的差异性,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相对的状态,而不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均衡发展的目标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促使所有的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既要鼓励教育发达的地区,办学条件好、办学质量高的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又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发展速度慢、办学条件差、办学水平不高的地区和学校加快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因而,这是一种积极发展、分类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平均发展。二是动态性。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静止的、机械的、短期的,而是一个从不均衡到均衡,又从均衡到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持续推进过程。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对孩子“能够上学”发展成“能够上好学校”,从过去的“有教师任教”发展成“择教师任教”。为此,基础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顺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在迈向均衡化的过程中,实现阶梯式发展、螺旋式上升。三是整体性。这意味着在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既要抓好物质层面的建设,也要抓好观念、制度层面的建设。在具体实践中,要在坚持观念、制度、物质等层面共同推进的原则下,因地⑤《关于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思考》,《教育评论》,2002年第4期25页8制宜、因校制宜,寻求实现均衡的有效途径。可以首先
本文标题:我国基础教育均衡性发展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