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构成的。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特征(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①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步入现代型。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低而出生率高,目前人口增长模式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绝大部分处于传统型。③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2.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主要从欧洲迁移到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2)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人口大量流向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区。3.国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2)新中国成立以来a.建国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流向:由东部向西部、东北地区。b.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流量大增;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中、西部向东部。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备注:要你分析人口转移的原因时,就通过两个方面:迁入地、迁出地,并结合以下三个因素去分析)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②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占主导③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与宗教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3、人口迁移的影响:①人口移动会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对迁入地而言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也能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增大人口压力。对迁出地而言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口压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②人口移动会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人口移动,大大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因素。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1.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应的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功能分区(1)类型:a.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比重)。分化: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b.商业区: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形状:点状、条状;中心商务区(CBD):商业活动中心与服务中心。c.工业区:工业活动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高、协作性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2)三种最基本的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形态特征位置区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的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型模式。(书本22页)2.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影响因素)a.表现: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b.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c.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收入不同: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3)知名度高低。(4)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5)历史原因。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城市等级规模提供服务级别提供服务种类服务范围高大高多大低小低少小2.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同一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互无关系。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水平的高低)(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城市数量的增多(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1)推力因素: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②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城市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高;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城市交通便捷。二.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的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势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1.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进入后期成熟阶段。(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1)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3)废渣对城市土地质量产生影响。(4)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日照、风速和风向。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第二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地理位置2、农业主要的区位因素:光热水土地,政交市劳技(备注:要求分析一个地方农业区位选择的好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务必把上述的知识点记住)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分布地区:东南部和西南部。(2)区位因素: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较好、气候温暖、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3)生产模式:“土—草—畜—市场”。(4)措施:天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播种优质豆科牧草并施肥。(备注:分析农业区位特点方法:通过机械化水平高(低),商品率大(小),生产规模大(小)分析农业区位的条件:光热水土地,政交市劳技)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要求:务必把各种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布区,区位条件,区位特点掌握)一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主要作物:水稻主要特点: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气候;2、地势低平;3、人口稠密;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大二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主要作物:小麦、玉米等主要特点:1、生产规模大;2、商品率高;2、机械化水平高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2、市场广阔;3、地广人稀;4、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蓄业)一大牧场放牧业(面向市场)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农产品:牛(美国与阿根廷)、羊(澳大利亚)主要特点:1、生产规模大;2、商品率高;3、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3、距离海港近二乳蓄业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区位特点:1、商品率高;2、机械化水平低;3、集约化程度高;4、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区位条件:气候温和,潮湿,拥有适宜的多字牧草生长第三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备注:分析工业选择是否合适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一工业区位因素1.主要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能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国内、国外)、政策、运输、劳动力(数量与质量)等。2.主导因素决定工业区位选择类型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一样。因此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接近消费市场的工业布厂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二、工业区位的选择1.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交通和科技的进步降低了对原料、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2)环境保护因素(备注:要关注)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水泥厂、酿造厂空气污染将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者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水源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化工厂、炼油厂既污染大气,又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发电厂、钢铁厂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①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②远离居民区和农田(3)政策因素(4)决策者行为三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1)污染重的工业污染空气——工厂布局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郊外。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2)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集聚概念优势举例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一个大型工业企业建成后,与之有生产工序上联系的许多企业相继建设,与它配套,形成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区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运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耗能高的工业在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2.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3、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会考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3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