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天道酬勤-1-【古代中国史】(一)古代政治史1、夏商西周(中国古代早期)①中央:王位世袭制(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西周后:嫡长子继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政治上的反映)②地方:分封制(始于夏,沿袭于商,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1)目的: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藩屏王室,巩固国家政权。2)对象:王族(鲁、燕、卫、晋)、功臣(齐)、先代贵族(宋)3)义务:朝觐述职(政治),缴纳贡赋(经济),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军事)4)作用:(积极)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开拓了疆域。(消极)地方权力膨胀,威胁王权,导致社会动荡。③宗法制(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西周)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作用: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④周礼: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规定了各级贵族的政治活动与生活的准则。⑤宗法制、分封制与礼乐制度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了西周政局的稳定。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⑥特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春秋战国①时代变革1)生产力发展:A.铁器广泛使用B.水利设施修建:楚国芍陂(最早)、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2)生产关系变化:生产力发展,私田大增,井田制瓦解3)上层建筑变化:分封制瓦解②春秋诸侯国赋税改革1)管仲改革(齐)A.实质:承认土地私有B.内容: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好坏来收税)C.影响:增强了齐国国力,稳定了社会,增加了国家收入,使齐桓公称霸2)鲁:初税亩(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3)秦:初租禾③卿大夫夺权:三桓执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进入战国时代)④战国诸侯国政治改革1)李悝变法(魏)A.内容:◎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制度,起用有才之士◎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制定《法经》B.影响: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2)吴起变法(楚)天道酬勤-2-A.内容:◎打击、流放旧贵族◎精简机构,裁撤冗官,节省开支来养兵B.影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3)申不害变法(韩)A.内容:◎“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明确赏罚制度◎加强君主集权【注:以上改革均是奴隶主阶级发起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4)商鞅第一次变法(政治改革为主,辅以经济改革)A.原因:顺应形势,摆脱落后,成就霸业B.背景:◎秦襄公:杀犬戎,保周平王有功,封侯立国◎秦穆公:向西发展,开阔领土◎秦献公:改革◇宣布“止从死”:废除人殉制度,保护了劳动力,促进了生产◇重新编制户籍,保证了赋税,加强了中央集权◇迁都栎阳,便于向东拓展◎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由魏国来秦C.准备:三见秦王,取信于君。徙木为信,取信于民【注:“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D.时间;公元前356年E.内容:◎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变法保障)◇“令民为什伍”:加强基层管理,强化中央集权(什伍户籍制)◇影响:·加重人民痛苦,滋生暴政(消极)·加强基层管理,巩固统治(积极)◎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十二等爵制◇影响:加强了军队战斗力,打击了旧奴隶主贵族◇禁止奴隶主间私斗(削弱奴隶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影响:保护小农经济,抑制商品经济◎“燔诗书而明法令”◇影响:加强思想统治5)商鞅第二次变法(经济改革为主,辅以政治改革)A.时间:公元前350年B.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影响:在法律上明确承认土地私有制◎改革赋税制度:不按亩数收按户数收◇影响:发展了个体小农经济,增加了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和赋税、俸禄制度的公平,利于消除割据势力◎普及县制【秦在春秋已设县】◇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开端◎改革秦国风俗,男女别居,强令兄弟分家◇影响:增加了户数,从而增加税收,加强了基层管理6)商鞅变法影响(商鞅虽死,秦法未变)A.商鞅死因(辞官→逃亡→抵抗→车裂死):◎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利益◎严刑酷法引起一些群众反对◎秦孝公去世,失去政治靠山B.后商鞅时期的变法进展◎秦惠文王及其后继者继续沿承商鞅变法措施,延续了“布衣将相”格局◎继续推广郡县制◎完善秦律◎继续统一度量衡,发行“半两钱”天道酬勤-3-C.性质:是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以法家理论为指导的较为深刻彻底的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D.各领域影响◎军事:由于奖励军功,锻炼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经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政治: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瓦解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E.成就:军功爵制、县制、什伍户籍制、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郡县制、中央集权,使秦国成为具有法治性质的社会3、秦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中央:三公九卿制A.太尉(全国军务)B.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C.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典籍章奏)3)地方: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②影响积极: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国家统一,促进了多民族融合。消极:滋生暴政,激化阶级矛盾③民族融合1)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边境安全,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并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2)南伐百越,统一东南和岭南地区,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修灵渠4、北魏①历史概况1)分裂的时代东汉魏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隋蜀西魏北周吴东晋宋齐梁陈2)北魏的建立及北方统一A.过程◎315年,鲜卑拓跋氏首领建立代国,很快被前秦所灭◎386年,拓跋珪(北魏太祖道武帝)乘前秦瓦解(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之际,重建代国,国号为魏,史称北魏◎统一蒙古草原◎398年,灭前燕,迁都平城(山西大同)◎439年,统一北方B.统一原因:◎内因:北魏军事力量强大◎外因:前秦统治瓦解C.统一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发展,稳定了北方局面,保障了百姓安定3)民族融合A.实质: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B.途径:战乱、迁徙、政策、经贸C.特点:双向性、全方面融合,儒学大一统是民族融合的精神支柱D.意义:◎政治:巩固统治,缓解矛盾,促进国家统一◎经济:促进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天道酬勤-4-②北魏前期改革1)目的:维护统治,适应中原的经济文化2)措施:A.道武帝:打破原有部落组织,分土编户(瓦解旧社会)B.明元帝:劝课农桑,田租减半,网罗汉族人士参与北魏政权建设C.太武帝:笼络世家大族③孝文帝改革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的制度】A.背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北魏基层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避税征兵,政令难行◎官禄制度不完善,官吏没有俸禄,搜刮民脂,人民穷困◎民族歧视,汉族等其他民族地位低下,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由于政治经济利益冲突和民族差异,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矛盾加剧◎农民起义频繁,统治不稳B.措施◎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颁布俸禄制◇影响:改善了北魏吏治,减轻了农民负担,北方农业得到发展◎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核心):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影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积极性·缓解了民族社会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北魏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增加了税收◎设立三长制:五户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影响:加强了基层管理,保障了均田制顺利推行◎改革礼俗,禁止鲜卑同姓婚娶,制定礼服,废除“羊皮裤”◇影响: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2)后期【推行汉化政策】A.背景: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B.措施:◎假借南征,迁都洛阳◇原因:·平城农业生产条件差,经济落后·平城地处边塞,位置偏北,交通不便,不利于对中原的统治·鲜卑贵族在平城势力大,不利于改革顺利推进和学习接受汉文化·平城受北方柔然部落侵袭,安全保障差,威胁统治◇目的:更好维护统治,学习先进汉文化,接受中原文明◎移风易俗: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改籍贯,建立门阀制度,胡汉通婚◇影响:便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巩固统治,促进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改革官制:扩充魏晋九品制品秩◇影响:·为后世官制奠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以出身门第为标准,易产生社会矛盾◎改革礼制:扩大对华夏先贤的祭祀,◎继续推行均田制◎改革官员考核办法:三年一考决定官员升降3)评价认识天道酬勤-5-A.意义◎促进北方经济复苏与繁荣,促进了北魏农耕文明的确立和巩固(生产方式农耕化)◎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社会制度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后来隋唐统一建立了基础(生活方式汉族化)B.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改革C.成功原因:◎符合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措施得力,内容全面◎冯太后支持,孝文帝胆略卓识过人5、北宋①中央集权加强(原因)1)集中兵权(调而不统,统而不调):A.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B.实行更戍法2)集中行政权:A.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B.设枢密院管理军事C.设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管理财政D.派文臣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3)集中财权: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收归中央4)影响:A.巩固政权,防止了藩镇割据(积极)B.使北宋王朝陷入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困境(消极)②“三冗”现象(表现)1)冗官A.原因:◎官僚机构大幅增设,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恩荫”制度等导致官吏人数大增B.影响:◎降低了行政效率◎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2)冗兵A.原因:◎北宋采取“荒年募兵”政策◎对辽和西夏的军事防御加强◎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进行兵权集中B.影响:军费开支过大3)冗费A.原因:◎冗兵、冗官现象导致财政负担过大◎每年给辽和西夏岁币(澶渊之盟)B.影响:财政负担过大③积弱积贫局面(表现)1)积弱:A.表现:军队战斗力下降,对辽、西夏作战屡败B.原因:兵权过度集中,政府腐败,兵力虚弱2)积贫:A.表现:财政困难B.原因:过度的中央集权造成“三冗”现象【注:根本问题还是政治体制存在弊端】④庆历新政1)背景(内忧外患)A.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建立后,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然后赐其大量田宅(地主有地无耕)◎北宋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广大农民失去土地,农民起义频发(农民有耕无地)B.积贫积弱局面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C.边疆战事吃紧,外来侵略严重(民族矛盾)D.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和改革派斗争激烈(统治集团内部矛盾)2)时间:1043年3)人物:宋仁宗、范仲淹等4)中心内容:整顿吏治,严格吏治管理,清除冗官天道酬勤-6-5)改革纲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6)失败原因:A.政治体制弊端积重难返B.损害了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极力反对7)影响:A.积贫积弱的社会危机继续,财政更加窘迫,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消极)B.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积极)⑤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劫富济国】1)背景:A.内忧外患加剧,统治危机四伏B.庆历新政夭折,朝野变法呼声不断C.宋神宗即位,力图富国强兵2)标志: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3)内容(1069—1076年)A.富国之法(核心)【开源节流,调整封建国家和大地主之间的关系】◎目的:改变积贫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促进生产◎措施:◇青苗法:政府在农民青黄不接时向其提供低息贷借·影响:Ⅰ.抑制了大地主、大商人进行高利贷盘剥Ⅱ.增加了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影响:Ⅰ.增加了耕地,提高了财政收入Ⅱ.利于农民精于生产◇免役法:征收免役钱,服役人员缴纳费用雇人服役·影响:Ⅰ.开辟了政府收入来源,增加了财政收入Ⅱ.稳定了农业生产,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影响:Ⅰ.限制了
本文标题:高中会考--历史复习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4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