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汇总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有课程的名字,却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有课程目标,却没有攀登目标的“路径”;有教材,却没有清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语文。面对外界的质问,倍感委屈的老师们却也不得不承认,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专业化程度最低的学科。以前,人们总是说,教语文最好教了,不就是教教生字读读书吗!言下之意语文是凡认得几个字的人都会教的。后来,我们上下求索,移植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理论,艰难的从事着“语文化”的工作。再至新课程强势登陆,几番努力,我们的语文课终于改换“头面”了。然而,沉静下来一反思,我们好像更多的是浮华,面对课本与学生,我们还是缺少专门的“路数”——说到底,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其实,我们从来都没有专业过!我们如何回归课程?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迈向专业之路?这是转型时期的语文教育对每个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提出的课题。与以往几次的努力相比,这一次,我们的思考回归课程。若说,源于上世纪末的那场讨论是以“人文”为武器对技术主义、封建主义的声讨,那么,近年来的语文课改带有鲜明的“科学”色彩,我们在“人文教育”的基础上开始以课程论观照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理性的思考着,语文应当不是某个人的语文,而是课程的语文,既然是课程,就应当有属于该课程的一系列的科学的知识系统,而掌握该系统知识的多少应当体现教师专业化的程度的高低,以往我们推崇个性与创新,但现在我们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所谓的个性与创新应当基于课程。语文不是简单的读读认认,也不是高超的发挥,因此教语文不是谁都会的事,但应当是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应当会的事情。“专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案例分析的编写主要吸纳了王荣生教授的一些理论成果,以案例的形式,与广大教师在“专业性”的问题上作一番探讨。《美猴王》教学案例(选自孟鸿仲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略)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2.合作学习:在预备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师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西游记》片段;从网上下载flash动画《孙悟空重犯花果山》,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兴趣;录制动画片插曲《猴哥》。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西游记》这部书,动手创作有关美猴王的画。(二)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教学板块:预备动作1.简洁的导入(略)2.检查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请一名学生主持听写,两名学生上讲台听写,其他学生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纠正错误。听写词语:(略)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屏幕显示下列内容)。(各部分及层次的意思略)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引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1.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2.教师深入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案例原文其它文字略)(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第四教学板块: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唱唱,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1.观看录象,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体验感悟(1)评选创作画,通过小组评选出画得最好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并自己讲解,学生互评。(其余文字略)(2)讲《西游记》的故事。课前布置学生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选其中一回作好准备。(其余文字略)(3)说话训练。请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段或最喜爱的片段(课内课外都可以),自我评点孙悟空(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其余文字略)(4)我们看了《西游记》后,都会对识妖降妖的孙悟空赞叹不已,也常常会产生做孙悟空的奇想。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屏幕播放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几分钟后定格,学生争先恐后的说想法。其余文字略)(5)师生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多媒体播放音乐,配上孙悟空优美活泼的画面。)3.课堂小结,结束全课。(其余文字略)评析陈春红老师的教学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这一课堂教学的具体特点是:1.教师心中有人。(其余文字略)学生是培养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美猴王作为家喻户晓的英勇形象,了解其个性特点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美猴王更主要的是吸取其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设计者定位较准确,让学生主动阅读、搜集和捕捉信息,主动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课程资源互动发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2.注重学生体验实践。(其余文字略)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其余文字略)以上是一个案例的实录,除作者旁批自评及那些描绘课堂情景的文字略去之外,其余都较忠实原文。本案例有几个特点:一是案例描述中充斥着大量的课标里的闪亮词汇,譬如“自主、合作、探究”、“感悟”“创新”等,另外,“想象”、“培养……能力”等公共话语也充斥其中,授课教师实践新课程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良好愿望不容置疑;同时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把自己对语文课改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方法的改进上。二是内容“丰富”,景象“繁华”。我们现在简要的回顾一下教学过程:导入——识字——分段——讨论(问题有两个:美猴王美在哪里?有哪些性格特点?)——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评选、讲解美猴王的画像——讲《西游记》的故事——选择片段“扣紧课文的性格特点”评点孙悟空——看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即兴演讲“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共唱动画片插曲《猴哥》——结语。与课文直接相关的环节是识字、分段、讨论,后来大量的环节属于延伸部分;活动形式多样,画画、唱歌、说话训练、“即兴演讲”等无所不包;手段较豪华,课件、《西游记》片段、flash动画《孙悟空重返花果山》、主题曲《猴哥》都用上了。就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可以从中引出以下几个探讨的问题:一.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如此“体验”感悟”、如此“想象”“创新”算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想象”“创新”?诸如此类的行为算不算履践新课程、达成语文新课标?二.如此教师把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落实在教学、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而不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创生上,这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三.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正确吗?课内的人物形象探讨的教学内容正确吗?那些延伸部分的教学内容——画画、看影像、唱歌等正确吗?属于语文吗?该怎样界定它们与文本教学的关系?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一一讨论。一.本案例描述充斥着大量新课标里的词汇,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各类资料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言论,授课老师与听课老师都乐于把自己的教学行为往课标上靠拢。按理说,这也是正常的现象,因为,教师的教学要达成目标这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问题是,如此做法是不是真正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我们语文的目标是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目标不等于内容,这样把目标当作内容来实践正确吗?本案例中该教师把课前学生预习、自习课文称之为“自主学习”,安排个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查阅资料就是“探究学习”,画画唱歌就是“体验感悟”,讲个故事、“评点”孙悟空就叫做“说话训练”,这种简单化、浅表化、形式化的行为有没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本案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三个,即:(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最后他们的答案是:(1)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2)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猴王。(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若他们的答案可以代表“合作”学习的成效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第二个问题是不需要“小组合作”的;至于第一与第三个问题是无论怎么也不会探究出这样的结果来的,第一个答案简直荒唐,说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难道石头里蹦出来的就是“身世美”?“行为美”指的是“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呢,还是指“瞑目蹲身,将身一纵……”这样动作的潇洒呢?“语言美”怎样理解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好美——好像是孔子的吧——可惜又给人以太要做大王的感觉了!至于第三个答案——“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只要是在教室里,只要是一群七年级的学生而不是学究在做学问,都不可能“合作”“探究”出这样的答案。(许多老师在讲孙悟空形象的时候,也都“猴性、神性、人性”,其实,孙悟空形象所有的意义都在“人性”中,猴与神无非增添了小说的观赏性吧了)这样,“自主”也是假的了,说到底还是参考书上的答案!可只要是常态下的学习,又有谁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呢!本案例中的“体验”“感悟”“想象”“说话训练”“培养创新意识”等等也都是贴标签,至于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有没有真货色,老师们可以自己判断一下,这里受篇幅限制,不再展开。但我们至少要明确,这种在当下极具普遍性的行为,是错误的。其原因有二,一是像“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极具人文内涵的词汇你不能把它浅层次的理解为一种“用”的东西,以为它们可以不经转化就可以运用到课堂上来。像“自主”、“合作”、“探究”,它们“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规格的新要求,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立人’教育思想的确立”,“因此,我们说‘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是重新塑造一种新型的群体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即培育未来公民独立的人格,平等、互利的意识,包容的气度、开阔的文化视野及批判、求真的精神”。因此,若我们以为自学就是“自主”,小组讨论就是“合作”“探究”就要闹笑话了。“任何一个抽象的理念都不可能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直接落实在现实中。‘自主’、‘合作’、‘探究’它好比血液,只能渗进课堂教学的肌理,我们要实践它,不能认为它自上而下的可以以某种固定的形式落实在课堂的外在形态上,你只能把它同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起来,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研究。如果老师出了一个没有暗示的题目,鼓励学生向生活求证;如果老师以多元的价值观包容了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如果老师奖励了思维缜密的答案;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叫他们学会宽容;如果老师抵制“求圣”教育给学生“底线”上的广阔天空;如果老师以更宽的文化视阈观照文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标榜了独立的人格,宏扬了一种精神……那么,其实他就是在实践“自主”、“合作”、“探究”了。而那些漠视情感与思想,技术至上的课与文化眼光狭隘的老师,不管怎样的装模作样,都很难与‘自主’、‘合作’、‘探究’沾边的”。⑤其它“感悟”、“想象”、“创新”等也一样,你叫学生“感悟”、“想象”、“创新
本文标题: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5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