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他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世界浴火再生,羲和鞭策日车向前奋进,劫灰飞尽,灾难不起,日月顺行,天下太平。在此世界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的新时代,针对一些近视者、逆潮流而动者、看不到人类未来命运灿烂前景者,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明世界前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化解对人类命运的焦虑和忧患。天下和合真情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精神价值世界,是真善美的艺术理想世界,它蕴含在世界各文明思想之中。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自古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引领着中华民族对价值理想世界(天下)的憧憬和永恒价值的追求。其表述的话语虽多样而异,但同归而一,形式分殊,其理不二。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人亲密团结起来,表彰百官中妥善治理者,协调、和谐各诸侯国关系,使天下和睦、和平。朱熹弟子蔡沈注曰:“万邦,天下诸侯之国也。……雍,和也。此言尧推其德,自身而家,而国,而天下。”万邦即万国。“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朱熹注曰:“圣人在上,高出于物,犹乾道之变化也。万国各得其所而咸宁,犹万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天道、王朝、人事不断变化,各正性命,各得其所,天地万物保持最大的和合、和谐,和实生物,使天下万国大和、安宁的共同体的意愿得以实现。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2是谓大同。”这是中国古代先圣先贤的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天下为公”的社会制度,若为私,有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人类对于美好社会的普遍憧憬和意愿,为实现此,制定具体措施和制度,以制度的力量,使之实行。货“不必藏于己”的经济制度。人类没有必要把创造的财富归于己所有,社会财货为全社会成员公有的社会理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劳动工作制度。人人各尽其力,但不为己,而为人民社会服务。“男有分,女有归”的分工制度。根据性别和需要进行分工,如男耕女织等,每个人都有劳动工作的机会和权利,这就是“壮有所用”。“选贤与能”的官吏选拔制度。官吏是社会规则、规划的制定者,社会的管理者和政策实施者,及社会、人际各种关系的协调者,因此,必选择有贤德和有能力的人来担任。绝不能提拔佞臣和任人唯亲,否则有违大同世界的大道。“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泛爱众、兼相爱的原则。不独亲爱自己的亲人和子女,对他者也像爱自己的亲人、子女一样。“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劳保、养老制度。“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福利制度。“讲信修睦”的人际、社会、国家、国际间关系原则。要以诚信化解其间误读、误判,以诚实无欺、真实无伪,建立互信、互诚、互鉴的关系,反对战争、恐怖,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睦相处。大同世界设计的完善性、具体性、合理性度越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中国方案。遗憾的是,限于当时的信息条件,而未能普及世界。后来康有为作《大同书》,他目睹人类在不平等制度下的诸多痛苦,主张破除九界(国家、等级、人种、形界、家庭、私有制、行政区划、类界、苦界),认为“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人类平等,世界大同,为世之公理。孙中山也倡议“天下为公”,使大同世界价值理想得以传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是人类的父母,吾人的身体和人性是天地赋予的。普天下的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万物都是人类亲密的伙伴。尊敬长者,慈爱孤弱、幼小,凡天下疲癃鳏寡,都是吾人的兄弟。天地万物,各类人之间没有尊卑、贵贱3之分,没有亲疏、上下之别。四海之内皆兄弟,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平等、公正、正义的平台。天下和平,修齐治平。“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为感通、交感、感应等义。天地、阴阳交感化生万物,圣人与人的心灵感通、感应而导致天下和平、战争消除。如何消除以达致天下和平,安居乐业。人必须做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目标,天下战争、动乱、对抗,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破坏、损害、违戾。人们必须无处不到地穷尽事事物物的道理,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于是心的发动处能做到诚实,心正而善。这是人性修养,道德情操培育升华为修身养性的过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后才能使家齐而家道正,国治而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平而天下和平。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经久追求的价值目标。天下和合,共为一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假如四海之内是一家,那么,人们不会隐瞒自己的能力,不怨恨自己的劳苦,不论地处多么边远的国家,都使之安宁快乐,这是王道之治。在《礼记·礼运》的大同世界设计中,古人认为“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这不是一种臆测,而是依据民情,教化民众使其知道事关自己利益,避免争夺相杀。孔颖达疏:“此孔子说,圣人所能,以天下和合,共为一家,能以中国,共为一人者,向其所能致之意。”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就是一个和合天下的世界,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王守仁认为这个和合天下的人类共同体世界应是“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人之所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是因为人有不忍人的仁爱之心,由此心出发见孺子入井、见鸟兽哀鸣、见草木摧折、见瓦石毁坏,便产生一种怵惕恻隐、不忍、悯恤、顾惜之心,是人的仁爱之心与孺子、鸟兽、草木、瓦石为一体的缘故,这是根于天命之性的灵昭不昧的心。4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天下和平、民胞物与、天下一家、万国咸宁、天下和合,是中华民族往圣前贤以其对天下观的智慧卓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古代中国方案。如此全面、系统、合理、正义、公平的设计智能,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精神文化的根和本的所在,在当时独领世界之鳌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世界各国休戚与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发展的趋势,以不畏浮云的胆识和高瞻远瞩的胸襟,融突而和合古今中外文化思想资源的精华,以其卓越智慧和智能创新,和合、升华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下观;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情怀和历史担当,在新世纪、新纪元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将具有久远的意义和共同的价值,体现在其自身所具有的时代的创新性、逻辑的度越性、人类的愿望性、命运的航向性、话语的自信性、融突的和合性。时代的创新性。“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在惊涛骇浪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儒家文化是我们化解错综复杂冲突危机的钥匙。“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清今的世界,参透今的社会,认识今的彼此,夯实新时代创新性的基础。创新是人类发展的首要路径,是社会兴旺的必要选择,是人们普遍的愿望标的,是全球治理的合理原则。当今世界、社会、彼此,仍然存在种种冲突、对抗、恐怖、动乱、战争的现象,中外古今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和则两利,斗则两害;合则共赢,战则共输。家和万事兴,行和万事通,国和万事成,世和万事和。家斗则衰,行戾则害,国斗则亡,世斗则乱,这是普遍的魔咒。中华民族是由5000年文明化育、滋养的以和为贵的和平发展的民族,中国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热爱和平,“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要和平就不要对抗、冲突、动乱、战争,而要对话、协商、合作、共赢。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的当代,不是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时代。这个时代,世界像一个中国太极图式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须臾不离,离就破坏了太极图;也像人类的“人”字,一撇一捺,亲密不分5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若把“人”分离,就要用刀,即用武力、战争,把人分开,就会出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制造罪孽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中国依据天时、地利、人和,化解全球形形色色的冲突和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最佳的天下应对之道,是人类新时代的新创造。逻辑的度越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则的科学理念。它依据人类在认识过程中的客观实践的事实,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归纳等方法,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反映实践现实,揭示事物世界的本质,因此它具有无限的科学理论能量和魅力。之所以说是科学理论,是因为它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了自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到近百年来的血腥热战和冰冷冷战的惨痛而深刻的现实历史教训。依据当前世界和平、合作的全球发展大势和新时代精神,概括、演绎、归纳、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度越了冷战思维、霸权思维、单边思维、封闭思维、保守思维等,更施之以“和为贵”的天下和平思维、“以他平他”的相互平等思维、“己欲达而达人”的通达发展思维、开放包容的诚信合作思维、“交相利”的互利共赢思维,为世界打造新思维、新秩序,为人类塑造新理念、新精神。为什么自古至今仍然在一些人的思想行为中存在冷战、霸权、单边、封闭、保守思维,而拂之不去?尽管有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但一言以蔽之,是一个私字当头,利字当道。私利吞噬了文明、正义、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诚信、友善、和谐;毁坏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开放、绿色。私利不去则公道亡。私利者为谋自己集团党派、民族国家利益的优先化、最大化、独霸化,不惜为争夺领土资源、势力范围而挑起动乱、战争,使一些国家的人民陷入朝不保夕、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葬身海底的悲惨境地。他们以己利而伤天下之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人道、博爱、奉献、大公精神,度越各集团党派、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差异,凝聚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共同意愿、共同理想,引领人类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怀抱无私的美德,参天配地,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公德、公心、公行,进行“一带一路”建设;以己达而达人的公德、公义、公正,“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以“天下为公”的公平、公理、公法、公明,构建“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6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促进全球治理的民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是“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所以可与天地长存。人类的愿望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充足表达了人类将如愿以偿地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想法。人类之所以自然而然地、热切而急切地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因为人类长期经历了、当代仍然经历着战争之苦、动乱之哀、分离之痛、冲突之悲、危机之忧,说明愿望是与人们的生命、财产、生活、安全的实存密切相关,进而诚笃地妙凝成一种思慕的想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区人民,尽管有不同的愿望、呼声和诉求,但聚合成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当前,人类面临着此起彼伏的各种错综复杂
本文标题:《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7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