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战略管理发展中的安索夫战略范式
精品资料网()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战略管理发展中的安索夫战略范式哲学社会科学常常把历史渊源和思想深刻性联系在一起,其实,管理思想的深刻性也少不了其历史渊源。尽管后来的战略管理已经远远超出安索夫所界定的范畴,但是许多战略管理的研究者和实务者都认为,从安索夫战略范式理解战略管理是最有效的途经之一。从战略的动态程度看,我们可以把战略管理的发展分为如下三个阶段: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竞争战略阶段和动态战略阶段。很显然,作为战略管理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安索夫无疑属于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系统化和集大成者。1、早期战略思想阶段早期战略思想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初。这个时期虽然已经产生了很精彩的战略思想,但是没有出现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战略管理正式兴起是60年代。早期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AlfredD.Chandler),他详细、全面地分析了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关联。根据他的结论:企业战略应当适应环境变化(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研究环境—战略—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稍后,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在企业战略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战略构造区分为两大部分:制订与实施。他还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安德鲁斯(Andrews)的战略构造理论形成了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学派—设计学派(DesignSchool)。特别是他率先在战略制订的过程中采用SWOT分析法。通过一种模式,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经营活动和不确定的环境结合起来。安索夫在企业战略方面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的开创性研究和积极推动,包括在早期战略思想基础上提出公司战略的概念和程序,在此基础上以公司战略为目标设计出系统的战略管理模式。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企业经营环境剧烈动荡的条件下,安索夫提出,把企业长期目标的管理作为企业战略重点,有力地把战略管理推向历史发展的前沿。安索夫的早期研究对于拓宽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视野,丰富战略管理的方法等等都是功不可没的。在安索夫同时,大批研究者,包括安索夫的追随者,都致力于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各种专著、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安索夫等人的积极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85%的企业建立了战略计划部门。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从事战略管理咨询的收入高达3亿多美元。这个时期,企业不仅仅重视计划制定,而且注重计划制定、实施和控制整个过程的管理。这一切标志着战略管理成为独立的企业管理学科登上历史舞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安索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2、竞争战略阶段在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战略理论曾在一定时期内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战略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的发展,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一直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置于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剧变,尤其是石油危机对国际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战略管理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热潮。研究者习惯把这一时期称为战略管理发展的竞争阶段。其实,从70年代开始,早期的战略管理研究者就开始关注企业组织与环境、与竞争者关系,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譬如,1971年安德鲁斯就发表了《公司战略思想》,最初提出公司战略的思想问题,还探讨了制订和实施企业战略的分析方法。但是,真正代表竞争战略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他所著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竞争战略阶段。波特的杰出贡献在于,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融合,并把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实施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同时,他把竞争战略系统化和理论化形成了这个时期的战略管理主题。尤其是波特重点研究了公司所在行业的竞争力量,即“五力分析模型”。包括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行业内竞争强度、替代品的威胁、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顾客的讨价还价的能力。客观讲,20世纪80年代是战略管理走向成熟的时期。相对于竞争战略阶段的成熟理论和方法,安索夫战略范式明显已经成为“历史”。笔者无意于挖空心思吹捧安索夫,只希望搞清楚一个问题:如何理解管理大师?笔者以为,如果“管理大师”的思想、理论火热一时,旋即被新的思想理论所取代,那就不算是大师。还有,如果一位管理大师在完成自己知识创造的历史使命后,不能在管理实践上深化自己的理论和思想,那也不可能成为管理大师。事实证明,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安索夫身上:一方面,安索夫的战略柔性理论在竞争战略阶段得到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安索夫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上继续深化自己的理论。如果说前者不是管理大师本人所能左右,那么后者则是考验一位管理大师的试金石。安索夫的这种境界不能说是所有学者的楷模,但是至少值得管理学研究者效仿和学习,尤其是中国的管理学者。在80年代,许多企业管理研究的学者,主要还是安安静静地躲在象牙塔内做研究的。只是自汤姆·彼得斯(TomPeters)、哈默、钱皮等人四处开办演讲会、提供企业咨询以来,企业管理研究的学者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主张才开始成为平常的事情。安索夫当时放下理论研究,四处奔走,还是颇为人瞩目的。为了使企业界相信,他的主张并非纯粹是书生之见,而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安索夫纠合了他的弟子向企业界全力推动他的战略范式。为了得到企业界的普遍接受,他不惜放下教授的架子,四处奔走,与弟子们向各大企业推介其战略成功的范式。经过十多年的辛勤推动,超过500多间的企业使用他的战略成功范式,而且都证明是成功和有效的。这500多间企业差不多是遍布全球,包括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澳洲等。如此一来,安索夫的战略大师地位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球都为之大震。3、动态战略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曾经一度受到冷落的战略管理开始重振雄风了。人们不禁会问,面对战略管理理论迭起,战略管理的鼻祖是否只能隐退到“历史价值”之中?换而言之,在动态竞争阶段,安索夫战略范式还有没有它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在动态战略阶段,安索夫战略范式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时代价值,相反,在新一代战略家的发展之中,安索夫战略范式显得愈加绚丽多姿和光彩耀目。伴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兴起,服务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日益加大,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多变、复杂和不可预测。在这种背景下,整个企业竞争规则和竞争方式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大调整。针对巨变环境的动态战略模式开始跃居时代的主题,新的战略管理理论迅速地腾空而起,传统的竞争战略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由于过分关注环境而忽略了企业的内部能力问题,受到攻击。而新的战略管理模式,譬如资源理论、能力理论等等,开始成为战略管理皇冠上的明珠。平心而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的规模日益壮大,管理层次越来越多,管理幅度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暂且不说战略管理,就是许多大企业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棘手了。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利用内部资源,动态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成为企业战略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实,这点正是安索夫一直在反复强调的,必须根据环境动荡的程度保持企业战略的可调整性—这个观点不正是动态竞争战略阶段的战略家们孜孜以求的吗?确实,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企业的战略调整能力要比预测和计划更为可靠。这个观点早在1988年出版的《新公司战略》中,就已经作为安索夫“柔性战略理论”提出并进行系统的阐述。后来,这一思想得到新一代战略研究者的进一步阐发。根据柔性战略的观点,在动态环境中创造一个具有动态回应能力的组织,可以获得和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构造出与传统战略完全不同的战略逻辑。安索夫把柔性区分为两个方面:外部柔性(externalflexibility),即基于产品-市场投资多样化的模式手段,而内部柔性(internalflexibility)是基于资源流动性的手段。他指出,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战略的柔性(flexibility),以便获得战略的适应性(adaptability),从而确保战略管理过程中不出乱子。1998年,荷兰战略研究学者Volberda(1998)在安索夫基础上,从建立柔性组织的角度发展了安索夫的战略理论。他认为,内部柔性主要是组织适应环境要求的能力,而外部柔性是组织影响他们环境以及因此而减少组织危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Volberda(1998)构造了自己的组织柔性理论,为企业在动态竞争条件下的战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资源。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所指出,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在险恶天气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风雨中穿行,最后很有可能迷失方向。在动态竞争阶段,不是要不要战略管理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环境变动对企业战略进行动态管理的问题。对此,无论是把握安索夫的战略范式,还是把握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和进行战略管理的研究、实务,都需要有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首先,需要系统把握战略管理的全局。这种思想是安索夫创建战略管理这门理论学科时候所一再倡导的。如果系统看待公司战略,我们就不难发现,安索夫的主要贡献是对公司战略所做出的系统分析和程序,这些程序应该说是至今都有价值的,它对于避免“拍脑袋式”的战略形成不能说没有意义;其次,战略理论是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竞争环境的改变,竞争规则和竞争对手也就发生变化,如果企业在战略管理过程中不能动态地调整战略管理的模式和方法,那与刻舟求剑何异?从这个角度看,安索夫在有限的一生中,其贡献再大也不能替代那些充满时代感的战略理论。譬如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因此,在有效把握安索夫战略的同时需要有批判地发现其中的缺陷和不足,本着宽厚的心态去吸收战略管理的最新成果;第三,战略理论的精髓在于它的问题导向性。综观企业战略理论,无论是早期战略思想、竞争战略或者是动态战略,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典型的问题导向。这就需要避免那些“理论导向型”战略思路,即按照企业战略理论体系分类的要求,沿着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逻辑,分析企业战略理论面临的问题。这种研究思路往往使得对于同一战略问题由于不同角度的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而且,有些企业在战略的形成、选择、实施过程中有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影响了企业战略理论的指导作用。问题导向型战略研究思路要求,按照企业在战略的形成、选择、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分类,将同类问题的不同研究成果进行有机的、系统的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筑更具指导性、实践性、操作性的企业战略理论体系,从而为企业提高战略管理水平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标题:战略管理发展中的安索夫战略范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7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