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及练习c
-1-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及练习【试题回放】2014全国卷2卷、2015全国卷1卷【比较阅读的常考的题目】1.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例如:[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①。孔林乔木②,吴宫蔓草③,楚庙寒鸦④。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⑤。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注解】张可久,元朝重要的散曲作家。①诗眼:诗人的洞察力。②孔林:指孔丘的墓地,在今山东曲阜。③吴宫:指吴国的王宫。④楚庙:指楚国的宗庙。⑤投老:临老,到老。问题:“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能否换成“慕”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题提示:“倦”是厌倦的意思。历代王朝的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诗人已经厌倦了这种生活。“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隐居伏根、诗酒自娱作了伏笔。而“慕”有羡慕喜爱的意思,天涯是“视通万里”,阅历四方。而作者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厌倦,从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所以用“倦”好。总结:一般的提问方式:哪个字用得好?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等等。品味关键字的答题格式:含义+(可能运用的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2.比较诗歌中的感情基调。例如: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问题:两首唐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扣住王昌龄诗歌中的“不觉”、“一道”、“何曾”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扣住严维诗中的“秋”、“寒鸦”、“水悠悠”等词反复品味,就能理解到诗中表达的孤独、寂静、空虚的思念之情。比较感情基调的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主要是诗歌中的意象)+抒发(寄寓)什么感情”。3.比较诗歌营造的意境。宿石邑山中韩翃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晓月暂飞高树里,秋河隔在数峰西。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问题:简要说明两首诗都写了“山中”景色的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第一首诗中一二两句借“浮云”、“山霭”等意象,把群山的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石邑山高峻的惊愕与赞叹;三四两句借助于“晓月”、“秋河”“数峰”等意象把石邑山的幽静、清冷的画面展示出来,表达了作者羁旅的辛苦和孤独、凄清的人生况味。第二首诗中的“白石”“红叶”“空翠”,色彩鲜亮斑斓而富有变化,是一幅迷人的深秋图,表达了作者在大自然中获得的喜悦之情。解答意境赏析题格式:可以按照“客观意象+主观感受+传达出的感情”的格式进行比较。当然诗歌鉴赏比较阅读题目的设计可以是多角度的,既可以比较两首诗不同点,也可以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点。这里我们列举的是常考的几种,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的总结,学会融会贯通。4、手法、技巧比较。【方法】①熟知各种表达技巧的术语及内涵。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②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达技巧的角度。③结合诗句比较分析各自的表达技巧及其效-2-果。(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对比的角度不同,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两首诗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不同: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实战演练】1.结合前面的分析,比较分析下面两首小令。(11分)[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越调]天净沙·秋白朴(元)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问题:试从作品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比较两首小令的异同。【答案】两首小令都运用了白描手法,借助几种单独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画面。例如,白朴的《秋》中的孤村、落日、残霞等;马致远的《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等。不同的是:白朴的《秋》中借助这些特殊的意象表达的是作者因秋的萧瑟、凄清而流露出的一种惆怅和朴素迷离的情思,结尾作者又通过鲜明和蜃楼式的景物让自己的这种惆怅得到弥补;马致远的《秋思》用最适合于表现秋思的意象,突出地勾勒出旅途中游子的孤单与寂寥,表现了羁旅悲怀。2.(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秋夜独坐(节选)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答: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高诗写景,表现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还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感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2)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①修辞手法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的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3-环境的险恶和荒寒。②抒情手法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③表现手法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危机化解,“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现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边塞梅花满关山的景色。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悲凉的思乡之情。(3)比较两首诗的语言。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的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②语言特点:高诗苍凉高壮,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虽有思乡之情,却不低沉哀婉,充满慷慨昂扬的基调。李诗简洁清空,不事雕琢,以神运笔,不落行迹,进入诗中的内容无不是具有塞上特点的事物。4.【成都树德中学,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两题(11分)台城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1)第二首《台城》中,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2分)(2)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案及评分要点】(1)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且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2)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两首诗的分析共6分:答对艺术手法得2分,分析具体准备得4分。不结合具体讲义顺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2分。)5.【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宋•王安石宋•方惟深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答案及评分要点】(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本文标题:高考诗歌鉴赏比较阅读的答题策略及练习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88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