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四、名词解释:1、“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使得法国的一些爱国主义作家大为震惊和感慨。当时,一群作家聚集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结成了“梅塘集团”。这些作家是保尔·阿莱克西(1847-1901)、昂利·塞阿(1851-1924)、莱昂·埃尼克(1851-1935)、于斯曼(1848-1907)和莫泊桑(1850-1893)。他们气质相近,情趣相投,既有共同的爱国之心,又有相同的哲学倾向。1879年,在一次聚会时,左拉提议各人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不久,左拉写了《磨坊之围》,于斯曼写了《背上背包》,莫泊桑写了《羊脂球》,其余三人也各交一篇。这六篇小说于一八八O年交给沙邦节书店出版,题为《梅塘之夜》。莫泊桑的《羊脂球》立即受到文学批评家和读者的赞赏,被推为六篇之中最好的一篇,从此莫泊桑蜚声文坛,阔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梅塘集团”的成员以标榜自然主义自居,他们汇集而成的《梅塘之夜》,被看作是这个集团发起的自然主义运动的宣言。尽管他们之中有的人开始不赞成自然主义,或者后来否定了自然主义的理论,但他们的一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着自然主义的烙印。2、“长河小说”rivernovel:“长河小说”即多卷集长篇小说,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七卷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长河小说的称谓得之于此。这种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长河小说并非可以无限地写下去,它们一般都在100万字至150万字之间,因此,有别于那种滥写的通俗小说。长篇小说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充分而又有节制的利用。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悲惨世界》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不是以一条主线(统一的情节)贯穿始终。《战争与和平》更加发展了轮流穿插描写的方法。《安娜?卡列尼娜》则以主人公的命运为主线去展开情节。长河小说有所不同,它以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为线索,可以说,《卢贡.马卡尔家族》变成用一部作品来描写。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小说的容量更大。长河小说深得现实主义作家的喜爱,20世纪上半叶频频出现,长篇小说的繁荣与此密切相关。3、愤怒的青年:指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文学运动。二战前后,英国政府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人民的生活虽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几次政党轮换执政,都没能实现人民希望社会制度能得到改革的愿望,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极为不满,这种情绪首先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有些小说和剧本愤怒地攻击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壁垒、统治集团和教会,对因推行“福利国家”政策而造成的单调的生活表示不满,对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势利表示厌恶。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出身于工人阶级或社会的中下层,以本阶级的举止行动为荣。这些作家彼此之间并不相识,但是他们的观点与感情是一致的。1956年青年剧作家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上演,剧中主角对社会作了全面攻击,因此,这一剧本成为这个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奥斯本被人称作“愤怒的青年”,这个称号也被用来指这一新兴的文学运动。“愤怒的青年”成为50年代英国文学中占优势的力量。怀有这种“愤怒”的作家还有:约翰·韦恩的小说《每况愈下》(1954)、金斯利·艾米斯的小说《幸运儿吉姆》(1954)、小说家约翰·布莱恩的成名作是《向上爬》(1957);工人小说家艾伦·西利托的长篇小说《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上》(1958)、剧作家伯纳德·科普斯的《斯特普尼·格林的村庄》(1956)、工人剧作家阿诺德·威斯克的剧本《鸡汤加大麦》(1958)等。4、“运动派”诗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诗坛涌现出的一个有特色的青年群体,其中的成员多是一些“愤怒的青年”,如艾米斯(KinsleyAmis)、韦恩(F.Wa-in)、拉金(PhilipLarkin)等,他们抱着拥护福利社会的态度,带有怀疑主义的作风,反对文化及其形式的发展,敌视外来的影响;他们悲观失望,认为只有死亡才能实现世界大同。他们以燕卜逊为榜样但去其晦涩,讲究写的平淡,合理,却又语含机智,常有讥讽。他们既反对奥登和艾略特式的现代主义,也反对以威尔士诗人迪伦·托马斯(DylanThomas)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到1957年后,多数成员对所谓的“运动”已不感兴趣,这个流派也就消失了。虽然未成气候,但还是在英国诗坛上留下了一段历史和形象。5、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当时,有一批青年作家陆续登上文坛,他们曾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故通过创作小说描述战争对他们的残害,表现出一种迷惘、彷徨和失望的情绪,逐渐形成一新的文学流派。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就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1899—1961)、福克纳(1897—1962)、约·多斯·帕索斯(1896—1970)、菲兹杰拉德(1896—1940),和诗人肯明斯(1894—1962)等。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6、解冻文学:西方斯拉夫学者对本世纪中期苏联文艺思潮的概括,因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得名。1954年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的发表,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对小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作品的积极意义在于触及了不少尖锐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更“关心人”、“爱护人”;更注意发扬民主,重视法制,克服官僚主义;更尊重文艺创作的自由,不要片面地追求文艺紧跟政治的需要;以及文艺也要反对个人崇拜,反对粉饰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等。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苏联文坛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一股文学思潮,西方对此大加赞扬,称之为“解冻文学”。在《解冻》前后出现过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所维奇的一天》、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肖洛霍夫的《人的命运》等,这些作品都具有暴露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解冻文学”从50年代兴起,至60年代逐渐平息。7、“帕斯捷尔纳克事件”:1956年2月苏共20大在文艺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主张,于是苏联文坛一段时间内形成了一股“解冻文学”思潮。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帕斯捷尔纳克把自己长期构思,1948年动笔,直到1956年冬才完成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拿了出来,先投给《新世界》杂志未得发表,次年11月在意大利出版。不久,东欧、西北喔偶、北美诸国接连出版了15种外语版,作家因此获得了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值此苏联政府对小说在国外出版并获奖一事尚未做出明确决定时,西方政界、文化界以及各新闻媒体已蜂拥而起,进行大量政治性宣传,把小说问世称作是“自由俄国之声的重新回荡”。这才引起苏联当局的强烈翻印能够,除禁止出版该书、组织一连串对作家和小说的严厉批评外,并将作家开除出苏联作协,还以驱逐出境相威胁,只是在作家写信给最高当局作了检讨并拒领诺贝尔奖后,作协才恢复其会籍。这就是所谓的“帕斯捷尔纳克事件”。它实际上是当时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冷战反映,远远超出了文学界的范围,无论在苏联或西方均阻碍了对作品进行文学的分析和实事求是的研究。8、“冰山原则”: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所谓“冰山原则”,就是作家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与感情基础,创作中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倔作品的思想意义。作品应该像在大海中庄严宏伟地移动的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象征着他在创作实践上对形式美的追求,体现了他强烈的创作个性,在美国文坛上开创了一代新风,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兴趣。9、陌生化方法:“陌生化方法”又称“间离方法”,是德国着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一个新的美学概念,是一种新的表演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让观众用新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到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陌生化方法”要求导演和演员要有意识的在舞台和观众之间,制造一种感情上的距离;演员与角色间也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既是扮演者也是评判者,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进而使观众成为清醒的旁观者,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用探讨和批判的态度对待舞台上的事件,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10、“艺术家小说”:托马斯·曼于1903年出版小说集《特里斯坦》,在这部小说集里,有两部中篇小说即《特里斯坦》和《托尼奥·克勒格尔》以及后来发表的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是所谓的“艺术家小说”。这些小说旨在于表现自视清高的艺术家与庸俗的市民社会之间的矛盾,而托马斯·曼对这一矛盾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在表现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同时,他既认为艺术家脱离现实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但又强烈地表示,艺术家若与庸俗社会“同流合污”,也就无任何艺术可言了,而艺术恰恰是他本人所钟爱的。实际上,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这种冲突,从一开始就是托马斯·曼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不仅仅是“艺术家小说”才有的,譬如在《布登勃洛克一家》里,这一主题同样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五、简答题:1、自然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力图巨细无遗地描绘现实,排斥虚幻的想象,从而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2)擅长描写群众场面,注重群体的写照,逐渐忽略典型的创造,或者说只追求人物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变态心理。(3)开始淡化情节,不去追求戏剧性的曲折变化,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现实。第四、将某些压迫人、扭曲人的社会现象拟人化,这是物对人的异化的初步描写,显得生动、形象。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左拉的作品中。2、唯美主义的思想艺术特点:(1)认为艺术与政治、道德、功利无关,它是超脱一切利害关系,包括金钱的纯粹自由活动。它主张“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其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只注重形式美,着力探索文学形式,文学与音乐、绘画之间的关系,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2)提出艺术是心灵的故乡。在心的领域瞬间存在可以达到永恒,狭小的空间可以有无限的容量。因此,艺术高于生命,高于帝王,高于神癨,高于一切,艺术是至高无上的。(3)主张艺术超然于现世,躲进象牙之塔;现实社会充满市侩气,没有艺术,没有美,艺术的发展非但不依赖生活,相反,生活应该追随和模仿艺术。由于唯美主义否定现实社会,于是它向远古时代、未来、梦幻求美。此外,它认为艺术家对待题材的态度应是客观、冷漠的。3、莫泊桑的主要美学思想:莫泊桑的美学思想反映在《论小说》和游记《在水上》。首先,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写真实论,但是他反对只有唯一的一种真实和反映所谓全部的真实。他认为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芜杂的事实,大部分是毫无趣味的。而“艺术是有选择的和有表现力的真实”,作家应该排除一切跟他的主题无关的东西,阐明本质的和有特点的东西:“现实主义者倘若是个艺术家的话,不仅要力图避免给我们提供生活的平庸照片,而且要给我们提供比现实本身更全面、更鲜明、更令人信服的图景。”他认为自然主义者在作品中展示所有材料的写法是错误的,作家必须作长期
本文标题:《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题与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0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