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简答:(每题10分,每60分)1、简述席勒的美学思想2、简述维柯的美学思想3、简述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4、试析魏晋南北朝玄学和美学的关系5、试析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6、试析喜剧性二、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论美育与人生2、如何理解美的本质问题。一、试述先秦儒家美学的中和论。二、简述《易传》的意象理论及其美学意义。三、嵇康声无哀乐论试评。四、试析苏轼常形、常理说的美学内涵。五、刘熙载肇乎自然和造乎自然理论评说。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1.孔子说:“兴于,立于成于”,“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可以,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关雎》而不淫,而不伤。”2.“充实之谓美”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命题。3.《》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美学专著。它提出“礼别异,”、“之道与政道”、“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等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4.从解放人的个性和对艺术规律的自觉探索的意义上说魏晋南北朝被称为的觉醒、的自觉的时代。5.南齐画家谢赫在《》中提出了绘画六法,其中首要法则是,该法则后来成为中国艺术的普遍标准。6.王国维在其《》里提出,词以为上,并提出了之境和之境的区别。7.“寓教于乐”是古罗马诗人提出的学说。8.朗吉驽斯第一次把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了出来。9.一般认为,康德提出的的说法标志着美学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因为它明确地提出了美的超功利性。但是现代美学中也有另一种观点,比如美国学着桑塔耶拿就提出。10.尼采把精神和精神看作是艺术的两种基本精神。11.“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是国美学家对古希腊艺术风格的概括。12.克罗齐在美学上主张说;“移情说”以为代表;“读者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现象学家是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是审美游戏说的主要代表,他把游戏概念变成了一个艺术本体概念。二、简答题(共3题,1题必答,2题和3题任选一题,共25分)1.谈谈庄子“逍遥游”学说的美学意义。(12分)2.谈谈康德的“美的分析”对现代美学的意义。(选答,13分)3.试分析嵇康的“声无哀乐说”学说。(选答,13分)三、论述题(共4题,任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1.通过“凡音之起,生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等说法,试析中国古代美学的艺术起源说。(20分)2.试比较柏拉图和孔子的艺术功用说。(20分)3.试分析严诩的妙悟说。(20分)4.试分析克罗齐直觉说。(2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A.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B.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C.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D.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A.外在的自然界B.人所改造的自然界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4.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A.美在形式B.美在关系C.美在生活D.美在距离5.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B.维柯《新科学》C.鲍姆亮登《美学》D.黑格尔《美学》6.“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A.重视科学实验B.注重实证C.哲学思辨D.心理分析7.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8.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A.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B.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C.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D.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9.美感产生于A.游戏B.摹仿C.巫术D.社会实践10.“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A.席勒B.柏拉图C.亚里土多德D.尼采11.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A.功利B.逻辑C.日常自我D.自由12.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A.司马迁B.司空图C.刘勰D.严羽13.美感开始于A.异性的吸引B.游戏的冲动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祭招的崇拜14.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A.没有起点B.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C.既无起点,也无终点D.有起点,也有终点15.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A.感官B.审美能力C.想象D.灵性16.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艺术的起源B.艺术的功能C.艺术的本质D.艺术的内容17.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18.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在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19.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的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A.精神产品B.物质产品C.人工制品D.自然物20.下列艺术观中,不是由现代美学家提出的学说是A.集体无意识说B.有意味的形式说C.符号说D.娱乐说21.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A.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B.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C.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D.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22.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A.感性B.感染性C.愉悦性D.规范性23.“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A.王国维B.蔡元培C.李大钊D.李泽厚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A.突然荣耀说B.预期失望说C.生命的机械化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A.优美B.祟高C.悲剧D.喜剧26.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是A.美丑互补B.化丑为美C.以丑衬美D.美丑相间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A.优美B.悲壮C.滑稽D.崇高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A.优美B.祟高C.悲剧D.喜剧29.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A.言志说B.心生说C.缘情说D.表现说30.“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31.美育与智育的区别是A.目的不同,智育是认知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B.过程不同,智育是知识教学过程,美育是情感升华过程C.性质不同,智育是由内而外输入,美育则有内在自发性D.接受不同,智育用脑接受,美育用心接受E.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智育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32.美是—种多层累的突创,它所包含的层面主要有A.自然物质层B.形式符号层C.知觉表象层D.社会历史层E.心理意识层33.在美学研究中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A.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修养B.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C.应当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D.应当善于运用逻辑的方法E.应当抓住历史学与逻辑学的契合点34.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在于A.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B.有助于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C.只有深入研究了高级的艺术美,才能理解低级的生活美D.只有深入研究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学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美E.有助于感性认识的完美35.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史上重视感觉在美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美学家有A.费希纳B.桑塔亚纳C.弗洛伊德D.阿思海姆E.费尔巴哈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4分,38、39小题每题3分,共14分)36.寓教于乐37.“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38.无我之境39.美感欣赏活动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40.简述美育的特点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参考答案1.B2.B3.D4.D5.C6.C7.C8.C9.D10.C11.D12.C13.C14.B15.B16.B17.B18.D19.C20.D21.C22.D23.B24.A25.B26.C27.A28.A29.D30.C31.ABCE32.ACDE33.BD34.ABD35.ABCDE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教益。37.(1)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是喜剧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斯宾塞进一步提出“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2)“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效果;(3)“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4)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38.(1)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的后面。39.美感欣赏活动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19世纪中叶以前,在西方美学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A.哲学方法B.社会学方法C.心理学方法D.艺术学方法2.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的人是()A.孟子B.伍举C.楚灵王D.王充3.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A.十六世纪B.十七
本文标题:西方美学考研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1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