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改革开放开放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主讲孙蚌珠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二、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1978年《时代》“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2008年《时代》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在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个国家的发展只有从世界和时代的坐标中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胡锦涛•1.国内背景(1)当时状况•“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2)怎么认识这种状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3)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邓小平•结束政治上的混乱状态、经济停滞状态和思想上的僵化状态,改革被实践证明不合理的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成为改革开放决策得以出台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胡锦涛2.国际背景•(2)新技术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并带动了新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战后的发展或许是自18世纪英国出现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最重要的事件。”•1953—1973年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在新的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一方面带来初级工业化向高级工业化升级,在发达工业国中引起工业升级;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冲浪向全球扩散,大批发展中国家争取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1)时代主题的转换(3)资本主义的调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重大打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乱以后,在外部推动和内部改革下,普遍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过渡到了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国家或是控制经济的制高点,或是使用财政政策创建并承担了福利国家的责任,致力于纠正市场的“失灵”。这些新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成为一种选择,也是落后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人均GDP•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国20年左右•年产5000万吨褐煤•西德2000工人•中国16万人•每小时起落飞机•法国戴高乐机场60架•北京首都国际机场2架•1965—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同美国的差距由10.1倍扩大到16.2倍,同日本由0.4倍扩大到6.9倍,同西德由0.7倍扩大到4.2倍。在50年代,中国与后来成为“四小龙”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相当,60年代以后,双方的差距迅速拉大。“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现在东方有四个小老虎:一个是南朝鲜,一个是台湾,一个是香港,一个是新加坡。它们的经济发展很快,对外贸易增长很快。它们都能把经济发展得那么快,我们难道就不能吗?我们的脑子里还都是些老东西,不会研究现在的问题,不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来得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天天讲四个现代化,讲来讲去都会是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状况看,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实际上是我国对当时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的一种强有力的反应,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一是通过改革开放,回应时代发展、世界新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挑战,使中国摆脱落后、赶上时代。•二是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出二十余年的发展困境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政经危局,在治穷致富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通过改革开放,摆脱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胡锦涛(二)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才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就是使生产关系及其具体形式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1957年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邓小平“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二、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1.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关于改革的进程,特别是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然后再逐步开展政治体制改革。事实上我们开始改革的时候,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同步的。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2.对外开放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创办经济特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邓小平开放沿海城市和地区“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布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改革开放的特点?(二)改革开放的成就•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长期、持续、快速、平稳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高于1953年-1978年年均6.1%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3位,仅次于美国、日本。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2)中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总量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1737亿美元,增长了104倍。其中,出口总额从98亿美元增加到12178亿美元,增长了124倍;进口总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9560亿美元,增长了87倍。1979-2007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1%,进口年均增长16.7%。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改革开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稳居第3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其中,2007年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2位;进口额
本文标题:改革开放开放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2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