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重点总结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重点总结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掌握:1.心理测量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为什么?答:一般来说,心理测量是在次序量表上进行的。这是因为对于人的智力、性格、兴趣、态度等来说,绝对零点是难以确定的,例如,在一个智力测验中,即使某个人的得分为零,我们也不能认为此人完全没有智力;相等单位也很难获得,例如,在一套100分的测验中,10分到15分的差距与95到100分的差距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10分提高到15分要远比从95提高到100分容易。所以,心理测量实际上是既无绝对零点又无相等单位,即是一种次序量表。2.简述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答:标准化测验的技术指标有常模、信度和效度。(1)常模: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常模形式有:均数、标准分(如Z分、离差智商、T分)、百分位、划界分等。常模的制定要通过标准化的取样过程,样本的代表性要好。(2)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和真实性,即某种测验测查到所要测查内容的程度效度高是心理测验的充分必要条件。有内容关联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结构关联效度。(3)信度:指测验分数反复测量的可靠性,反映测量误差。有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和α系数等。3.测验为什么要标准化,怎样保证测验的标准化?答:测验标准化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减少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使测量准确、客观;二是有统一标准,便于对不同人的测验成绩进行比较和交流;三是同一份测验可用于许多人并可反复使用,较为经济。测验的标准化包括以下内容:①测验内容。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②施测过程。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施测:相同的测验情境;相同的指导语;相同的测验时限。③测验评分。评分的客观性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④测验分数的解释。一个标准化的测验,不仅指测验内容、施测过程和评分程序的标准化,而且指测验结果的解释的标准化。如果对同一测验结果(分数)可作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只有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标准化,整个测验的标准化才能得到保证。4.什么是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答:常模参照测验是指对一个测验事先选取一部分样本,进行标准化,用统计手段进行处理得到一个常模,然后将测验投入使用,将每一个被试的测验结果与常模比较,获得在整个团体中的位置。如现在很多被投入使用的测验,韦氏测验、比内量表等都属于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是对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的一种测量方式,也就是看被试是否达到了所要求的标准,像现在的各种考试,包括考研都属于标准参照测验。二者的区别:基本定义不同。常模参照测验是将被试与常模相比较,以评价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地位为目的;标准参照测验将被试与一绝对标准相比较,以评价被试有无达到该标准为目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常模参照测验所关心的是在某一行为领域中个体间的差异,只能描述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标准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了解和界定个体在某一行为领域上所掌握的绝对水平。二者在项目分析中的区别。①关于难度。与常模参照测验相比,有些学者认为,标准参照测验的项目难度分析并不重要,甚至并不必要,因为它只注重所测内容范围以及个体在此内容范围上的掌握程度,只要属于内容范围中的重要项目,无论难易,均应保留。②关于区分度。标准参照测验的区分度关心的是能将在其内容范围上的已掌握和未掌握者作出最大限度的区分。常模参照水平的区分度不局限于知识水平的掌握或不掌握,也包括对其他如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区分。二者在信效度问题上的差异。①在常模参照测验的信度评估中,通常以相关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受测者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即异质性越高,测验分布就越广。标准参照测验的目的一般不在于鉴别个体差异,而在于了解个体在所测内容上的掌握水平,因而,多数情况下,被试团体在标准参照测验上的分数分布较集中,如果用相关系数作为信度指标,很容易低估测验信度。②常模参照测验一般用测验与效标间的相关系数作为测验效标关联效度的指标,但相关系数大小受分数分布的影响,不适应于标准参照测验,因而它的常用效度指标是“决策效度”。应用范围的不同。标准参照测验更多地用于各种资格考核和知识评估,而常模参照测验可用于各种人格测验、能力测验、职业选拔等等。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掌握:1.孟子最早对心理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可测量性进行了明确表述。2.高尔顿是直接推动测验运动发展的第一人。3.1890年卡特尔撰文,使“心理测验”一词首次出现于心理学文献中;4.1908年编制的第一个智力量表是比内量表。5.桑代克是心理测验的鼻祖。第三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理解:1.误差的种类。2.测量误差的来源。答:测验误差包括两种:一是随机误差;二是系统误差。所谓随机误差就是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其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只符合某种统计规律。随机误差既影响稳定性又影响准确性。通常来源于施测过程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类:①物理环境。施测现场的温度、光线、声音、桌面好坏、空间阔窄等皆有影响。②测试时间。时间安排不统一,或测试时间过短。③主试方面。主试者的年龄、性别、外表,施测时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等均能影响测验结果。主试带来的随机误差还表现在不按照规定实施测验,如制造紧张气氛,给予特别协助或暗示,计时错误等等。④意外干扰。在测验环境复杂,特别是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容易发生出乎意料的干扰或分心事件。如,停电、有人生病、有人作弊、计时器停了等,这些情况带来的不安和扰乱,导致成绩不准确、不一致。⑤评分计分。评分不客观以及计算等记分数出错也是常见的误差,这在问答题、论述题等自由反应型的题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所谓系统误差就是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这种误差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之中,此时尽管多次测量的结果非常一致,但实测结果仍与真实数值有所差异,是不正确的。系统误差只影响测量的准确性,不影响稳定性。其来源有:①测验难度。一份测验过难或过易都会引起系统误差。测验过难,被试得分普遍偏低,测验结果低于被试的真实水平;测验过易,被试得分普遍偏高,测验结果高于被试的真实水平。测验无论是过难,还是过易,尽管结果可能是稳定的,却偏离了被试的真实情况。②测验内容。测验内容的误差主要来源于题目取样,当测验题目较少或取样缺乏代表性时,被试的反应受机遇影响较大(例如一次考试碰巧准备到或没准备到某题)。此外,其它一些因素,如题目用词的模棱两可,对反应步骤说得不清楚等等也会引起系统误差。③被试因素。来自被试的误差因素,有些是属于个人的长期的一般变化,有些是与特定测验内容和形式以及特定施测条件相联系的暂时的特殊变化。具体表现为被试应试动机的变化、测验焦虑、测试经验、学习与发展、测验经验、反应方式、生理因素等对测验结果的稳定影响。掌握:什么是真分数理论?答:真分数理论,又称经典测量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特质水平经测量之后应表现为一个数值。但是,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实际测得的数值往往不会刚好等于该特质的真实水平,它总会略高于或略低于其真实水平值,有时甚至严重偏离。该理论把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那个数值称作该特质的真分数(简称为T分数),把实测的分数称作该特质的观察分数(X),而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一个随机误差(E)。观察分数与真分数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由此得出真分数理论模型:X=T+E。第四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理解:1.什么是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答: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也叫测量的可靠性。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叫信度。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在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2.信度的作用是?答:①信度可以反映测量过程中随机误差的大小;②信度可以用于解释个体的测验分数(预测真分数);③信度可以用于进行不同测验结果间的比较。掌握:1.信度的估计方法有哪些?它们的主要误差来源是什么?适用条件(适用于哪种测验)?2.影响信度的因素有哪些?答:①被试;②主试;③测量的对象;④测量的情境;⑤测验间隔的时间。3.提高测量信度的方法有哪些?(学会计算提高测验长度提高测验信度)答:①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②控制题目的难度分布,使其处于中等水平;③努力提高每道题目的区分度;④选取适当的被试团体,努力提高测试在各个同质亚团体上的信度;⑤规范施测程序,统一施测环境,严格控制误差。第五章测量效度掌握概念:1.效度:指一个测验所能测量到其想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2.表面效度:指测验的表面看起来与其所测验内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3.内容效度:指测验所能测量到的心理特质的内容与其想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内容之间的温和程度。4.结构效度:指测验所能测量到的其想要测量的理论的结构或心理特质的程度。5.效标: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通常以一种测验分数或活动来表示。6.效标效度:指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即通过实践来检验测量的有效性。7.信度与效度关系。掌握:1.收集效度证据的方法有哪些?2.验证内容效度的方法有哪些?答:①逻辑分析法;②克伦巴赫估计法;③再测法。3.验证结构效度的方法有哪些?答:①测验内方法:a.内容效度法;b.口语报告法;c.相关分析法;②测验间方法:a.聚敛效度;b.区分效度;c.因素效度。4.实证效度的确定方法有哪些?答:①相关法;②区分法;③命中率法。5.影响效度的因素有哪些?答:①测验本身:a.测题中所用的词汇或句型不能太难;b.测题的指导语应该清楚;c.测题中不能提供额外线索;d.测题的难易顺序编制要合理;e.选择题的正确答案不能有明显的组型;f.测题的难度要适当;g.测题数目要适当;②测验的实施:a.指导语标准化;b.排除意外干扰;c.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客观评分;③所选校标的性质;④测验的信度。6.提高测量效度的方法有哪些?答:①精心编制测验,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②妥善安排施测,避免出现较大的随机误差;③创设标准的施测情境,有利于被试发挥正常水平;④选取恰当的校标,正确使用计算公式。第六章项目分析掌握:1.项目难度的计算(注意区分二值计分题目和非二值计分题目的不同算法);2.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当难度为0.5时,区分度最大);3.鉴别力的估计方法(见计算题);4.选择题难度的矫正计算(见计算题)。第七章测验的常模理解:1.百分等级的含义:2.常模的概念:测验常模简称常模即指一定人群在测验所测特性上的普遍水平或水平分布状况。可分为组间常模和组内常模两大类。前者有年级、年龄常模,反映不同群体在测验上表现的差异。后者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离差智商等常模。常模的构成要素为:1、原始分数;2、导出分数;3、对常模团体的有关具体描述。3.常模资料的呈现方法:转化表;剖析图。掌握:1.简述常模编制的步骤:①确定测验将用于哪一个群体;②获得团体的分数及分数分布;③编制常模表,并给出说明。2.确定常模团体的注意事项(如何选择好的常模团体?):①群体划分的界限必须明确;②所选样本必须是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③在取样过程中必须有详细的记述;④样本大小要适当;⑤常模团体必须是进时的;⑥注意特殊常模与一般常模的结合。第八章测验的编制理解:向当事人报告的基本原则:①使用当事人所理解的语言。②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③如果分数以常模为参考,就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④要使当事人认识到分数只是一个估计。⑤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⑥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受测者带来什么影响。⑦测验结果要向无关的人员保密。⑧对低分者的解释应谨慎小心。⑨报告测验分数时应设法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重点掌握:1.测验编制的过程。①目的确定②分析测量目标③选择测验材料,制定测题
本文标题: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4243 .html